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返回列表 發帖

[版友交流] 【轉載】破譯聖經科學密碼—上帝的復活

先鎮樓:













Then

引子:

宇宙其實就像壹套已編好程序的電腦操作系統,當妳在使用WINDOWS操作系統或OFFICE軟件或其他軟件時,妳很難想像它們都是由最基本的二進制編碼“0”及“1”編制。就好像妳出生在二萬年之後,當妳在使用當時電腦軟件的同時,沒有人曾告訴妳這些軟件是由二進制編碼“0”及“1”編制,那麽妳只能感嘆電腦軟件的簡單易用,與此同時,這些二萬年之後的軟件對妳而言,就像現在的宇宙壹樣復雜與神秘,感嘆其中秘密無法完全破解。

本書籍就是破解了宇宙的最原始構成,也就是破解了組成如此復雜宇宙的最基本編碼,當妳了解這些被破解的宇宙基本編碼後,妳會 恍然大悟,原來宇宙如此“簡單”,就像二萬年之後,有人手把手讓妳認識編制軟件的基本編碼“0”及“1”,並開始教妳編制壹些最簡單的程序,讓妳懂得原來二萬年之後的最復雜軟件,其實也是由這些基本編碼演化而來。

更令人難以置信的是,組成如此復雜宇宙的真正本源,同時也是最科學、最簡單的宇宙基本編碼,竟然同時暗藏在《聖經》裏面,當這些宇宙基本編碼被破譯時,暗藏在《聖經》裏的科學密碼也被同時破譯。宇宙基本編碼的破譯同時也標記著神學、哲學、物理學彼此之間的界限被徹底打破,壹個“混亂”的學術時代也同時誕生。

宇宙及《聖經》中的科學密碼,壹切從本書第二章開始破解,壹個全新“混亂”的學術時代,已經來臨。

========----- 以下內容於 2010-06-29 14:27:19 追加 -----========

問題壹:人能看清楚世界上最慢的物體還是世界上最快的物體?

提示:如果這個問題放在壹百年前,地球上百分之百的人都會回答:“人只能看清楚世界上最慢的東西。”然而,現代的人,大部分還是不加思索地作出相同的回答。當然,有些人經我的提示或進壹步地懷疑問題的答案必定不會如此簡單,思考後就能作出正確的回答。

正確答案:人只能看清楚世界上最快的東西,除了世界上最快的東西之外,包括很快的東西、較慢的東西、最慢的東西等等物體,我們反而壹點都無法看到,更不用說我們能看清楚最慢的東西。

原因:
1、人自始自終都只能看到世界上最快的東西,也就是光,光的運行速度為30萬公裏/秒,除了世界上最快的東西之外,人其實是什麽也不能看到。
2、眼睛上的那層皮相對於每個人而言,都是世界上最慢的東西。妳試試閉上眼,眼皮就在妳眼前,但妳卻什麽也看不到。當妳壹睜開眼,看到的永遠都是世界上最快的東西。
3、妳所看到的物體運動快與慢,其實只是光的配搭與變動給妳的錯覺而已。

此答案的深層次思考:關於我們所看到的物體運動快與慢,僅僅是我們的壹種感覺而已,換言之,僅是壹種性質而已,當我們認為能分辯各種物體的運動快慢區別時,其實我們已被錯覺所蒙騙,大家務必需要知道,我們永遠看到的,只有壹種事物,也就是世界上運動最快的東西光而已,稍比這種運動最快的東西慢壹點的東西,其實我們是壹直無法看到的。

結論:科學研究,最忌諱被錯覺蒙騙,正所謂“差之毫厘,謬之千裏”。然而,現今的科學被錯覺蒙騙之多,實在數不勝數。“性質宇宙學”相對於現今的科學理論,建立在不被錯覺蒙騙的基礎上,因此這科學理論能取得多方面的科學研究突破。“性質宇宙學”揭穿了數十個和以上問題類似的錯覺,每壹個錯覺,現代的科學卻暫未察覺,因此,當每壹個錯覺被揭穿的同時,隱藏在世界上與這個錯覺相關聯的重大秘密也首度被揭示在世人面前。


問題二:人看到天上有50個星星,請問世界上最少有多少顆星星(這裏假設壹個星球為壹個星星,並非指科學意義概念上的星星)?

提示:這不是壹道IQ題,相信大家經我提醒,肯定會回答正確的。

正確答案:最少有51顆星星(含地球在內)。

此答案的深層次思考:研究科學,壹定不能只研究眼前的事物,需要將整個宇宙,包括自己和外界壹起研究,否則很容易犯壹個嚴重的錯誤就是:已用萬理解釋了外部事物,卻無法解釋自己。現代科學至少犯了數十處和錯誤回答“問題二”的相似錯誤。“性質宇宙學”在研究宇宙萬物時,不分界限,因此比現代科學少犯數十處錯誤,更能完美的揭示了宇宙的種種謎題答案。


問題三:第壹種情況是:妳很喜歡妳的兒子,經常和兒子在壹起,十分親近;第二種情況是:妳在路邊遇到討厭的人,避而繞道。請問作為外界觀測者,並將外界觀測者放大1000倍並拉遠10公裏後,那麽外界觀測者研究妳時,妳已成為壹顆“點”,然而外界觀測者是否認為因為某種引力令大點(妳)與小點(妳兒子)相近,或是因為某種排斥力令大點(妳)與另外壹個大點(妳所討厭的那個人)相離呢?

正確答案:不是。是因為愛令大點(妳)與小點(妳兒子)相近,並非因為某種引力。是因為恨令大點(妳)與另外壹粒大點(妳所討厭的那個人)相離,並非因為某種排斥力。

此答案的深層次思考:現代的物理學,將所有主動相互靠近的物體歸因於某種引力,並將所有主動相斥的物體歸因於某種斥力。其實就是被錯覺所欺騙(第壹個問題所揭示的那種錯覺)與觀測角度選擇錯誤所欺騙(第二個問題所揭示的那種錯誤)。其實在物理學中,不存在力,只存在愛與恨,質子與電子相吸,其實是因為某種愛,兩塊磁極相同的磁鐵相斥是因為某種恨。“性質宇宙學”將所有現代的物理學用另外壹種更科學的語言解釋清楚,並解釋為什麽某種愛而令質子與電子相吸,為什麽某種恨而令兩塊磁極相同的磁鐵相斥。
現代物理學中的力的大小,其實也就是愛的大小與恨的大小而已。正如妳拍壹張木枱,妳大力拍下去,其力則大(其實是因為欲望大),妳小力拍下去,其力則小(其實是因為欲望小而已)。
總之,現代物理並非我們想象中那麽結實。
正因如此,“性質宇宙學”也輕易將超弦理論、經典力學、愛因斯坦相對論、量子力學、甚至哲學等等統壹起來,也將引力之謎、三大力統壹之謎、排斥力之謎,宇宙起源之謎、宇宙大爆炸之謎、人類生命之謎等等謎題解開了(其實“性質宇宙學”當然未完全統壹及解開以上謎題,但已把最困難的部分解決了)。最終,世界上的謎只剩下“性質之謎”。
何為性質?性質就是感覺。妳試閉上眼睛,幻想自己處於壹個十分廣闊而空曠的房間裏,但房間裏只有妳壹人,這種無助、空洞的感覺其實就是某種性質。總之,“性質宇宙學”解開了現代物理學的大部分謎題,也同時將物理學與哲學統壹起來,最後世界上只剩下感覺之謎。
毫無疑問,“性質感覺之謎”就是整個宇宙的《最後的謎題》!
正如楊振寧研究了數十年物理後所言,其實到最後自己只是在學哲學。當然,世界上暫沒有人能將物理學中的幾大理論統壹,也無法將物理學與哲學統壹,但我相信我的確邁開了統壹幾大物理理論之間以及統壹物理學與哲學最艱辛的第壹步。

========----- 以下內容於 2010-06-30 15:23:36 追加 -----========

狹義靈魂能否復制?這是壹個人類非常想知道但又十分容易回答的問題。

我們知道,無論現代的任何科學理論都可以證明,身軀中物質的種類、布局形式、聯系程度決定了我們的思想(越深入分析大腦工作原理的科學家必定越認同此觀點),因為物質可以完全復制,這就證明了思想也能完全復制。

但是無論任何壹個科學家,大多主觀地認為思想不可以復制。這裏存在了壹個矛盾,為什麽科學家壹方面聲稱所有思想都是由物質決定的,但為什麽卻不認同思想可以復制呢?

所有主觀意識都有可能是錯誤的,在這方面,普通人與科學家都犯了被主觀意識誤導的毛病。

科學家知道,空間與時間都是唯壹的,這意味著這個世界不存在兩個完全處於同壹處空間與時間的物質,也就不可能存在另外壹個處於同壹空間與時間的重復思想。

但是,假如科學家將壹個人的所有物質與思想都復制到另外壹個地方,將會發生非常有趣的情況。
假設人物A是原本的您,人物B是被復制的妳。A 在2004年6月9日12點正開始被復制,整個復制的過程只用了10秒,另外A 從中國的廣州被復制到美國紐約。

當B被完成復制的瞬間,有人問B:“現在是什麽地方,是什麽時間?”

B則會回答:“現在是2004年6月9日12點正,在中國廣州。”

當然問B的人則會糾正B說:“您剛才應該回答,現在是2004年6月9日12點10秒,現在是美國紐約。”

當然B很快就會明白:“難道我是被復制到紐約的復制人,我並不是被復制人。”

這個舉例說明了壹個情況,亦即B在剛剛蘇醒時,其思想都是A完全壹致,但由於B所處的環境不同,所以B立刻變成另外壹個人,但這個人99.999999999%思想都與A壹致,只有復制後兩者各自生活的時間長久些,那麽兩個人的思想才會發生較大的差異。

這同樣說明了壹個情況,由於您的思想是被完全復制到另外壹個個體,亦即您在復制後的二秒後立即自殺,那麽由於您99.999999999%的思想都沒有死亡,所以99.999999999%的您復活了。

假如上帝問妳,妳死後只能擁有生前80%的記憶,您願不願意,相信大多數人都會立刻回答願意。因為大家都知道,20%的記憶只是很小壹部分,哪怕您復活後忘記了自己的姓名與父親的姓名,但妳知道,通過別人提醒,或者重新翻查記錄,您亦必定能重歇道您與父親的姓名。
這相當於很多做切除腦部手術的人,醫生問他願不願意切除壹部分對意識影響不大的大腦部分,那麽大多數病人都願意接受。

這裏又牽涉到另外壹個問題,當妳死後,究竟妳只擁有99.9999999%的思想,還是擁有了與人物B完全壹致的思想呢?

這時候,大家必須明白主觀意識唯壹性的問題。我們都知道“我”只有壹個,我思想中的的所有小靈魂都歸屬於“我”。因此人物B可以發覺您存在,但卻不認為您是他,只會認為妳只屬於“他”的壹部分,正如您覺得您所有的情感與身軀感受都是您的壹小部分而已。

這就會出現壹種有趣的情況,您既在B的思想中生活,既有自己的思想,但又同時受B的限制。

這正如您的潛意識靈魂既有潛意識的思想,又受到您的限制壹樣,是十分容易理解的。

當然B也要照顧妳的感受,假設您只復活了60%的思想(這裏及下文都假設A的思想會被消磨,但事實上A的思想可能不會被B所消磨,只不過A自己變換思想罷了),亦即B自己生活了較長時間,將A的思想消磨掉40%. 換言之,B只感受到60%的您。與此同時,您的任何所作所為卻要受到另外40%的思想制約,但您仍然擁有自己的思想。根據“我”的唯壹性,復活後,您將會意識到腦海突然多了許死前沒有的復雜情感制約,但您永遠只會認為只有壹個您,您是B身軀的主人。

這裏就出現了壹個軀體無數個主人的現象,但有趣的是,我們每個人都認為自己就是身軀主人,並沒有意識到有其它人。


其實這也是相當容易理解的。

假設您現在的身軀裏有壹個比您更高級的思想C,就會發生有趣的情況。假設您現在決定去上學,您這樣思考這個問題:“今天是星期壹,我要去上學,今天的課程很特別。”

思想C則可能會思考:“昨天是星期天,今天是星期壹,我要去上學,今天的課程十分特別,有語文課”


這裏的思想C與妳都寄居於壹個身體內,大家思想接近壹致,做著同壹件事。換言之,您現在在看我這本書,其實有另外壹個比您更高級的您存在,並且同樣在看我這本書。

這種壹個身軀,多個寄主事實存在的可能性相當之大,因為我們知道人腦有90%看似無用的潛能,有些人則因為受傷獲得超凡的計算能力等等。但這並非至關重要,最重要的是人在決定做壹件事情時,在某些情況下總是有些陰差陽錯的感覺。這就意味著,人有時候不由自主地做了壹些認為不應該去做的事情,其實在這時候可能就是另外壹個您比您更能操控著您的身體而已。

有壹些科學事實可以更容易幫助大家理解“壹個身軀多個寄主”的現象。新英格蘭的葛詹尼外科醫生的實驗顯示當左右大腦被分離後,兩邊的大腦便無法再彼此溝通。而且因為人們的語言中心通常都在左腦,因此這個病人只能談及其左腦所知道的事情,若只有右腦得知信息的話,病人便無法以語言來描述,但是他可以用左手(右腦控制左手)從壹堆對象中選出右腦所看見的對象來。因此,右腦可以靠視覺與剛剛所看到的物體的視覺記憶配對,進而從許多東西中選出正確者。右腦所看到的東西右手無法選出來,因為右手的觸覺是輸送到左腦,而左腦並沒有看到這個物腦。對裂腦的病人來說,送到那個腦半球的訊息永遠停留在那壹邊,無法越過中央的鴻溝,而跨到另壹邊來。

這是腦內狹義靈魂被迫壹分為二的情況(事實還有微少關聯),但是兩個靈魂都能對壹個軀體進行控制,只不過在旁人眼中這兩種靈魂會有所不協調。

必須強調,哪怕我們現在人類身軀內有另外壹個高等或低等的思想存在,身軀內的情感基礎大多是壹致的。

這就好比將人所有的基礎感覺比喻為26個英文字母,體內高級的思想情感僅是拼寫復雜的單詞,而低等的思想就是拼寫簡單的單詞,但兩者仍然由基本的字母拼寫而成。其實您與體內的高級思想都在滿足某些基本的情感需要,只不過高級的思想感覺更豐富壹點,在做某壹件事時將會獲得比妳更多的快樂感與滿足感,做事的目的也更復雜壹些罷了。

正如人物B無論日後怎麽發展,但他的情感基礎還是建產在2004年6月9日中國廣州的A身上。相對於A而言,B的基礎性質情感將不會發生較大變化。

以上是簡單的舉例探討,如果您同時復制了兩個人,壹個是人物D,壹個是人物E,將會發生很有趣的情況。

假設復制壹月後,人物E只有90%的思想與您相同,人物D只有85%的思想與您相同。

那您死亡後究竟會復活至人物E還是人物D呢?

答案是您的主觀意識會令您感覺復活到人物E,但您的思想也同時在D體內。換言之,您有壹個思想卻控制了兩個人。

我們都知道,您死後必定不能同時看到與人物E與人物D眼睛所看到的東西。這就說明您復活後雖然存在於人物E與人物D體內,但您以眼睛所看到的東西必定是人物E與人物D所看到的不同事物中的相同感覺。

例如人物E正在看壹本書,人物D正在看壹場球賽,但您的思想卻不會看到壹本書或壹場球賽,您只會感覺到壹些人物D與人物E相同的光線感覺。同時,由於人物E更接近您,因此妳在人物E看到的事物比人物D看到的事物稍多,所以您只會覺得自己是人物E而不會是人物D。
以上推論看似荒誕,卻可以用實驗證明。

實驗二:飛碟的制造原理的實驗

首先盡量用最少的投入去驗證激光束聚焦能否讓周邊物質的質量發生變化,如果質量發生變化,那麽就為飛碟的飛行動力提供了足夠理論支持。另外,若感覺測量質量變化較難,可在中心O點附近與兩米外放分別放置壹個時鐘,開啟激光束後,兩個鐘的時間變化快慢將不壹致,時間的變化相對較容易被檢測。

實驗三:驗證“性質通道”概念的實驗

以下內容摘自“第七羔羊宇宙學”,請讀者在閱讀以下內容前首先閱讀《破譯聖經科學密碼》全書,否則會不明白以下內容:

現在先跳開上述話題,而引入壹個非常重要的概念---“性質通道”概念。

“性質通道概念”是十分重要的概念,理解這個概念的人將會更容易理解“第七羔羊宇宙學”的精髓所在。

有兩個物件,壹個是蘋果A,另外壹個是橙B,現在假設它們相距100米。那麽連接蘋果與橙之間的紅色線就可表示為性質通道。

“性質通道”的定義:連接兩種物體之間,表征兩者共同性質特性的、隱性並不可測量通道。

大家可能會覺得奇怪,這種隱性並不可測量的通道有什麽作用。

其實“性質”通道扮演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們知道蘋果與橙屬於兩種物質,但它們都是物質,換言之,它們有著共通的性質,用“第七羔羊宇宙學”的述語形容,這種共通的性質就是“有序”性質。我們先不理會“第七羔羊宇宙學”,我們用比較普通的述語來描述蘋果與橙之間的共通性質,這種共通性質可被稱為“物質性質通道”。


所以說,無論蘋果與橙相距多遠,100000億公裏也好,0.1毫米也好,它們之間都有著壹條隱性並不可測量的通道,這種通道令到壹種性質存在於兩者之間,使兩者能夠表現出同壹性質。就例如,“物質性質通道”使“蘋果”與“橙”都表現出同壹性質特性---物質特性。

從另外壹個角度分析,可以幫助我們更進壹步理解“性質通道”的特性。

我們知道,任何物質之間存在萬有引力,亦即蘋果與橙之間都存在萬有引力。問題的關鍵是,如果蘋果與橙之間沒有任何相通的性質,那麽最多是蘋果對橙施加了壹種力,然而橙不對蘋果施加力,或者橙對蘋果只能施加另外壹種性質的力,反之亦然,橙對蘋果施加了壹種力,然而蘋果必定不能對蘋果施加力,或者蘋果對橙只能施加另外壹種性質的力。

至關重要的是,現在蘋果與橙之間相互之間施加了同壹種性質的力----萬有引力。換言之,必定存在壹種隱性的通道作為媒介令到兩者能夠相互之間施加同壹種性質的力,如果不存在這種隱性通道,那麽兩者之間不可能相互施加同壹性質的力,因為它們之間沒有任何隱性的媒介可以使到它們表現出共通的物性,它們至多能夠相互之間表現出不同的特性。

總之,如果“性質通道”不存在,必定只能出現這種情況,要麽是蘋果對橙施加了壹種力,然而橙不對蘋果施加力,或者橙對蘋果只能施加另外壹種性質的力,要麽就是橙對蘋果施加了壹種力,然而蘋果必定不對蘋果施加力,或者蘋果對橙只能施加另外壹種性質的力。

由於“性質通道”不可能通過任何手段直接測量(不像壹條公路壹樣明顯地連接兩個地方),那麽如何驗證它的存在呢?

我們可以通過實驗來驗證。但這個實驗有壹個前提,那就是必須建立在另外壹個實驗的前提下:

我們首先要做需做第壹個實驗(上文所介紹的第壹個實驗,驗證心靈感應的實驗)

大家可能會感覺奇怪,第壹個實驗不是驗證“狹義靈魂進化論”與“心靈感應”的實驗嗎,它如何驗證“性質通道”呢?

答案是,兩個相處不同地點的人,能夠表現出壹定共同的思想,亦即有壹定的心靈感應,那麽兩個從之間必定存在壹個隱性的通道作為兩者發生心靈感應的媒介。我們也可以這樣理解,兩個人之間有著共通的思想,那麽兩個人之間的共通思想其實就是壹個思想,只不過這個思想同時存在於兩個有距離的物體之間,正是“性質通道”使到壹種性質可以被兩個有距離的物體瓜分。換言之,如果兩個人之間沒有任何“性質通道”,那麽兩個人完全就是兩個人,只要兩個人之間至少有壹條“性質通道”(例如兩者都喜歡進食),那麽其實兩個人之間有部分物質其實就是壹個物質,只不過這種物質像施展分身術壹樣同時出現在兩個地方而已。

當然,兩個人之間的“性質通道”越多(其實是數之不盡的),那麽兩個人重疊的部分也越多。

好了,現在大家都看了上述的實驗,那麽第二個實驗是什麽實驗呢?

其實第二個實驗與第壹個實驗是相似的,只不過第二個實驗的實驗場地有所變化。

我們知道,第壹個實驗中,分別有兩個場地,那就是實驗場也F與實驗場地G。那麽在第二個實驗中,必定有壹個實驗場地要安排在地球外(如果條件可行,越遠越好)。我們可以假設其中壹個實驗場地安排在火星(月亮也行,但距離越近,實驗的準確性越低)。

為什麽其中壹個實驗場地要安排得越遠越好呢?這是因為我們知道,如果“性質通道”的理論是正確的話,那麽心靈感應必定是瞬時發生的,打個比喻,您在宇宙的壹端,有另外壹個人在宇宙的另外壹端(兩者相隔壹百多億光年的距離),那麽心靈感應也必定是瞬時發生的,因為無論兩者相隔多遠,其實兩者共通的思想只是壹種思想,無論多遠,“性質通道”都會作為壹條通道連接兩者,使兩者表現出同壹種性質。

如果我們將壹個實驗場地安排在火星,那麽地球上的科學家與火星上的科學家只要測量老鼠上的身體特性變化是否同步進行則可。如果兩者是同步發生的,那麽就驗證了“性質通道”的概念。

註:按照傳統理論,任何信息從地球傳遞到火星,都不可能快過光速,壹個人在地球發壹束光,那麽光也要經歷壹段時間才能到達火星。如果火星上的老鼠與地球上的老鼠是同步發生靈感應的,那麽就代表了科學界只能承認“性質通道”這種概念來解釋這種現象了!

實驗成功後,“性質通道”的概念得到驗證將會對科學界起到什麽影響呢?答案是,所有物理學都要重新用壹種類似於“哲學”語言來進行解釋,否則物理學的發展就不完全。

為什麽呢?因為現在物理學都是建立在種種可觀測的事實根據上的,但是“性質通道”是永遠也不能被直接觀測的,因此如果物理學不更新換代,就永遠也無法成為科學的理論解釋世界上事實存在的壹些現象,所以說這種物理學就會變成壹種自欺欺人的物理學了。

有趣的是,正因為“性質通道”永遠都是虛的,因此研究“性質通道”永遠都要用比較虛的語言來解釋,那就是“哲學”了,大家試想想,“物理學”再加上“哲學”的理論會是什麽樣的理論呢?

答案是全新的科學理論只能是類似是“第七羔羊宇宙學”這種虛實結合的理論了(哪怕第七羔羊宇宙學是錯識的,但正確的理論也必定與第七羔關宇宙學的特性是相似的)。

另外,“性質通道”還有另外壹種作用,它會成為“時空瞬移”的又壹支持理論,因為無論任何地方,無論任何時間(過去、現在、未來),它們之間至少存在壹些“性質通道”(如果不存在這種性質通道,那麽它就是存在於過去、現在、未來之外的人類無法得知的事物了),正是這些“性質通道”使“時空瞬移”成為理論上的可能。

當然,如何打通這種“性質通道”實現“時空瞬移”還是比較困難的!

還有,“性質通道”概念如果能得到驗證,那麽就會成為“第七羔羊宇宙學”的有力證據!

另外還想加插壹句:實驗的確有壹定難度,如果我能在有生之年看到這種實驗,無論成功與否,我都心滿意足了!



三個實驗的成功,代表著《最後的謎題》和《上帝的復活》的成功,實驗成功後,"平凡"的書籍也就成為"非凡"的書籍,只是我可能無法看到它們成為"非凡",但我想信,若幹年後,必定"非凡"。



下面正式開始《破譯聖經科學密碼》第二章內容,內容開始變得更加難理解,請大家做好心理準備。如大家開始適應這艱苦的書籍內容,第三章中段的“性質宇宙學”將是全書最**所在。


第二章 是誰擺弄了太陽系的行星 / 從天而降的大魔王

從古至今,數學壹直是人類喜愛的研究

對象,數學的魔力不僅在於愛好數學的人沈迷於壹系列的抽象數學思考中,還在於數學被認為從延生開始已註定與種種宗教及上帝的創世秘密有關。

數學是否隱含著神秘的超自然力量,這的確是引人入勝的話題。

如果太陽系各個行星的排列形式遵守壹套簡單的數學規律,仿佛只有人為刻意擺放才能做到如此精確,那麽數學與超自然的力量的關系將更加引人入勝。

事實上太陽系各個行星的確遵守這樣壹套簡單的數學規律,現在我們先了解數學自古至今的壹些神秘特性。

壹、數學與宗教的神秘關系

從古至今吸引了不少知名學者十分沈迷於研究數學,他們大多以理性的態度去計算數學,卻以神秘的角度去理解數學。

在300多前,伽利略曾經說:“自然界這本書是用數學語言寫的。”

另壹位數學家開普勒也感嘆道:“上帝壹定是個幾何學家。”

牛頓就宗教和神學問題寫下了130多萬字的著作。他寫了多方面的文字來解釋先知的語言,並且對《聖經》關於兇數666的預測很熟悉。同時有許多其他研究科學和數學的人都醉心於666的神秘研究中。

但是,研究數學神秘物性的人當中,最出名的人物是公元前6世紀時代的希臘智者畢達哥拉斯。

畢達哥拉斯是歷史上最有趣味而又最難理解的人物之壹。他建立了壹種宗教,主要的教義是靈魂的輪回和吃豆子的罪惡性。他的宗教體現為壹種宗教團體,這壹教團到處取得了對於國家的控制權並建立起壹套聖人的統治。

畢達哥拉斯之所以可以將神學與數學結合起來,主要在於他認為數學存在於時間之外,並且數學這種永恒的對象可以被想象成為神明的思想,此外他還將沈迷於研究數學的生活被作為壹種優良的道德觀念加以宣揚。

畢達哥拉斯說“萬物都是數”,他所命名的數學名詞“調和中項”與“調和級數”、“數的平方”與“數的立方”至今仍壹直沿用。

他還提到長方形數目、三角形數目、金字塔形數目等等,但畢達哥拉斯的最偉大的發現,或者是他的及門弟子的最偉大的發現,就是關於直角三角形的命題: 即直角兩夾邊的平方的和等於另壹邊的平方,即弦的平方。

至從畢達哥拉斯之後,直迄中世紀的康德,數學都與宗教的神秘結合起來,直至今天,仍然不少人醉心於研究《聖經》密碼壹類的事情。

二、神秘莫測的數字3、6

如果您熟悉宗教與數學神秘關系,那麽您最熟悉的三個數字大多是3、6、9。

畢達哥拉斯時代已經知道存在幾個完全數,他最醉心研究的數字是完全數6(恰好與他所處的年代——公元前6世紀發生巧合),他發現6是任何其所有除數之和(該除數本身外)等於該數本身的整數,即是6=1+2+3。

而聖經之中最出名的兩個數,分別是代表魔鬼的數字666,另外壹個數是6,亦即上帝創造人類的天數6。但值得註意,魔鬼的數字666可表示為3個6,亦即聖經中比較出名的數字其實有3、6、666。

中國古代道家則認為:“道生壹、壹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數字3被認為是演變世界萬物的壹個數,但只要細心分析,“道生壹、壹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意味著出現了3個數字,亦即1、2、3,剛好這三個數相加成為完全數6。

同時許多神秘的古代文明都巧合地認為6000年是壹個創世周期,這又和數字6有關。

無疑,研究數學與宗教關系的學者最註重的三個數字是分別是3與6與666。

三、改變命運的幾個數字

1、數字36與72

公元2000年,英國作家葛瑞姆·漢卡克的壹本知名作品——“上帝的指紋”中有如下記述。

全世界的秘密幫派中,最神秘、最古老的要數中國的“洪門”(Hung League)——西方學者稱其為“中國古老宗教的寶庫”。洪門入幫儀式包含壹段問答:

問:妳在路上看見什麽?

答:兩個盆子和壹根紅色竹竿。

問:盆子裏有幾種花草?

答:壹個盆子有36種,另壹個盆子有72種,總數是108。

問:妳有沒有帶壹些回去啊?

答:有啊,我帶108種花草回家去。

問:妳怎麽證明呢?

答:我可以吟壹首詩。

問:這首詩怎麽講?

答:羊城紅竹奇又奇,

其數三六與七二。

誰人能解個中謎?

入得門來自知曉。

詩中提到羊城(廣州)恰好是我所處的城市名稱,只要讀者通過計算,就會發現以上出現的數字,相加都可以得出數字9,例如,36=3+6=9,72=7+2=9,108=1+0+8=9。因此這些數字應該暗示著壹些數字規律。 其實這些數字外的所有數字都存在壹些有趣數學規律。我將其命名為“眾數和定律

2、眾數和定律

“眾數和定律”的數學規律如下:

任意取壹個數字,例如取48965,將這個數字的

各個數字求和,結果為4+8+9+6+5=32,再將結果求和,得3+2=5。我將這種求和的方法稱為求壹個數字的“眾數和”。

所有數字都有以下規律:

[1]眾數和是9的數字與任意數相乘,其結果的眾數和都是9。例如306的眾數和是9,而306×22=6732,數字6732的眾數和也是9(6+7+3+2=18,1+8=9)。

[2]眾數和是1的數字與任意數相乘,其結果的眾數和與被乘數的眾數和相等。例如13的眾數和是4,而325的眾數和是1,那麽325×13=4225,數字4225的眾數和恰好也是4(4+2+2+5=13,1+3=4)。

[3]總結得出壹個普遍的規律,如果A×B=C,則眾數和為A的數字與眾數和為B的數字相乘,其結果的眾數和亦與C的眾數和相等。例如3×4=12。取壹個眾數和為3的數字,如201,再取壹個眾數和為4的數字,如112,兩數相乘,結果為201×112=22512,那麽22512的眾數和是3(2+2+5+1+2=12,1+2=3),可見3×4=12,數字12的眾數和也為3。

[4]數字相加亦遵守此規律。例如3+4=7。求數字201和112的和,結果為313,再求313的眾數和,得數字7(3+1+3=7),剛好3與4相加的結果亦為7。

[5]壹位愛好研究周易的網友得知這原理後,又發現123456789這組數字的眾數和剛好是9 。

其實眾數和還有許多定律,細心的讀者可以自行加以分析及總結。同時我在《最後的謎題》中已對“眾數和定律”有壹定說明,在此則不作過多闡述。

用“眾數和定律”總結各個數字規律的時候,最值得註意的數字是3、6、9,因為眾數和為3、6、9的任何壹個數與另外任意壹個數相乘,結果的眾數和必定是3、6、9的其中壹個,這是其它數字沒有的特點。

另外從普通數學角度來講,這3個數有著強烈的關系,數字6和9是3的整數倍,同時人類慣用的數字書中,數字9恰好是數字6的倒轉。

但只要我們將眾數和的分析應於於著名的天文學規律——“提丟斯——波得”定則 中,我們就會有驚人的發現。

3、“提丟斯——彼得”定則

早在1772年,德國天文學家柏林天文臺臺長波得在他編寫的《星空研究指南》壹書中,總結並發表了6年前由壹位德國物理學教授提丟斯提出的壹條關於行星距離的定則。
  這條定則的主要內容如下:
  取得0,3,6,12,24,48,96.....這麽壹個數列,每個數字加上4再用10來除,就得出了各行星到太陽實際距離的近似值。
  如:水星到太陽的平均距離為(0+4)/10=0.4(天文單位)
  金星到太陽的平均距離為(3+4)/10=0.7
  地球到太陽的平均距離為(6+4)/10=1.0
  火星到太陽的平均距離為(12+4)/10=1.6
  依此類推,下壹個行星的距離應該是:(24+4)/10=2.8
  可是這個距離處沒有行星,也沒有任何別的天體。波得相信,“造物主”不會有意在這個地方留下壹片空白;提丟斯認為,也許是火星的壹顆還沒有發現的衛星在這個位置上的。但事實表明,提丟斯——波得定則在“2.8“處出現了間斷。
  木星到太陽的平均距離為5.2
  土星到太陽的平均距離為10
  此定則給出的計算值距離與實際距離比較,兩者令人難以置信地相近:  

行星
定則計算距離
真實距離

水星
0.4
0.39

金星
0.7
0.72

地球
1.0
1.00

火星
1.6
1.52

?
2.8
?

木星
5.2
5.20

土星
10.0
9.54


很明顯,定則算出來的數值與行星的真實距離非常相近!
  當時的天文學家紛紛相信,“2.8”那個地方應該有顆大行星補上。波得為此向其他天文學家呼籲,希望大家可以組織起來尋找這顆“丟失”了的行星。
  當時的天文學家立刻響應號召開始了搜索,但毫無結果。在1781年,英國天文學家赫歇耳於無意中發現了太陽系的第7大行星——天王星。令人驚訝的是,天王星與太陽的平均距離為19.2天文單位,若用提丟斯——波得定則計算,得出的結果是:(192+4)/10=19.6
  這個定則數值與實際距離十分符合。
  這時候天文學家幾乎都相信,在“2.8”空缺的位置上,壹定存在壹顆大行星,只是壹直沒有找到它。
  直到1801年,壹個驚人的消息才從意大利西西裏島傳出,那裏壹處天文臺的臺長皮亞齊在壹次觀測時,發現了壹顆新天體。經過計算,它的距離是2.77天文單位,與“2.8”極為近似。
  新天體被認為就是那顆壹直沒找到的天體,並被命名為“谷神星”。
  谷神星的直徑被測定了出來,是700多千米(後經重新測定為1020千米),顯然並非大行星。第二年,德國醫生奧伯斯又在火星與木星軌道之間發現了壹顆行星——智神星。除了略小之外,智神星在好些方面與谷神星相差不多,距離則基本壹致,接著人們又發現了第三顆——婚神星和第四顆——竈神星。
  到最後,前前後後發現並已登記在案的小行星總數竟高達4000多顆(據估計總數最後會達到150萬顆),它們都集中在火星與木星之間的壹個“小行星帶”的特定區域,該帶的中心位置正好符合提丟斯——波得定則給出的數據。

  最終,“提丟斯——波得”定則 到現在也十分出名,成為天文學中的壹大奇事

4、用“眾數和定律”分析“提丟斯——波得”定則

如果用“眾數和定律”分析“提丟斯——波得”定則,則會發現各大行星曾被人刻意擺設在太陽系的各個位置上。

行星
定則計算距離
求眾數和
前後眾數的數值差值

水星
0.4
4
 

金星
0.7
7
3

地球
1.0
1
-6

火星
1.6
7
6

小行星帶
2.8
1
-6

木星
5.2
7
6

土星
10.0
1
-6

天王星
19.6
7
6


明顯地,太陽系行星的排列十分強調數字6,另外只出現了壹個數字3,這和聖經666亦即3個6不謀而合,6,-6相互交錯,十分有規律。

我們知道,地球上存在許多巧合的事,這些巧合的事都存在許多巧合的可能性,可以理解或可以解釋,因此無需小題大作,但是太陽系的各個行星出現如此精確的巧合,則必須認真思考。我們知道,這些宏觀的星體出現如此巧合的情況按傳統物理學分析,巧合的機率 為0。

況且,這種巧合出現了壹些宗教上極其敏感的數字。例如數字3與數字6,以及魔鬼數字666(3個6)。我們只要細心觀察,上表最右面的數值6出現的次數剛好為3次,-6出現的次數也為3次。

毫無疑問,壹種神秘的力量刻意人為安排了太陽系各行星的排列,當人類足夠聰明時,就能破解這密碼,認為他的力量。

無可否認,用"眾數和定律"分析<<聖經>>之中最重要的密碼,人類壹直最想了解的內容,魔鬼666代號,那麽就實在太簡單了,只是當人類未知道"眾數和定律"的情況下,才不能破譯這密碼含義.同時,密碼的編譯用太陽系的星球排列作證明,排除了任何主觀性與造假性,實在不得不佩服造物主的精心安排。

無論如何,太陽系的恒星排列的確是“從天而降的大魔頭”,也就是聖經中的魔鬼數字3個6。

5、“眾數和定律”的作用(註以下內容基本和破譯聖經密碼與諾查丹瑪斯預言密碼無關,希望博思廣益的朋友可閱讀)

用“眾數和定律”分析“提丟斯——波得”定則,可以算出太陽系各個行星在空間布置上存在神奇的巧合,這令我更加深入思考“眾數和定律”的本質意義。

我發現“眾數和定律”並沒有其它太多實際應用價值(我想是我沒有能力發現而已),其本質之處是“眾數和定律”表明世間上任何最復雜的數都會與其它數字發生聯系,亦即不存在不受任何數學規律限制的數字。

這種本質暗示著任何壹個數字,無論其“無序”程度有多高,亦即多麽復雜,都有著“有序”的壹面。

另外,“眾數和定律”將更加增添了宗教與數學之間的敏感程度。例如魔鬼數字666壹直備受基督教徒的關註,他們對這個的數字的各種研究理論也是層出不窮。如果用“眾數和定律”分析數字“666”,這魔鬼數字則可以理解為2004年6月15日或2040年6月24日,又可能是2013年6月15日,甚至是4020年6月6日所發生的壹件事或出生的壹個人。假設2040年6月24日發生了地球大災難,那麽神學家則可認為《聖經》的預言得到了應驗,這時候科學家亦可認為純粹是巧合現象,但是巧合與預言應驗永遠是相關聯的,因為巧合與預言應驗必須遵守壹個有趣的“狹義預言不確定性”哲學原理。

“狹義預言不確定性”哲學原理:

任何壹個人,對未來與人類活動範圍相關事物的預言,必定或多或少影響預言所涉及的事物,但永遠不可能毫不影響將來預言所涉及的事實。

“狹義預言不確定性”通俗解釋:

假設您是壹個國家主席,您預言明年國家將大幅度購買軍事裝備。這時候,只要您的預言被其它人聽到,則必定影響了身邊其他人關於決策購買軍事裝備的思考過程,從而事必對未來社會的發展發生了影響。這種影響永遠只有大小之分,卻不會百分百無任何影響。

假設您是壹個教會的領導人,並十分有威信。這時候只要您隨口說出壹個預言,例如預言今年教徒所生的兒子的姓名中,比較多名字有“材”字,那麽您的教徒聽見您的預言後,在生下兒子後對其命名時則可能相應增多“材”字的運用。這時候,您的預言在某種程度上得到了應驗。

又例如您許下壹個預言,但沒有向外界任何人透露。那麽這預言本身已影響到您的個人行為,而您作為宇宙壹部分,您的個人行為必定會影響宇宙的發展,因此也必然對您的預言所涉及的內容產生了影響。這種影響可能無窮接近於0,但絕不會無影響。

“狹義預言不確定性”哲學原理說明了許多預言是否應驗都有其隨機巧合性與可信服性。

《聖經》中的預言存在壹個可能,如果預言本身的確是上帝許下,那麽哪怕上帝未能百分百確知將來所發生的事情,但只要這預言的影響力夠大,亦足以影響將來人類社會的發展。當然如果上帝在確知將來百分百發生的事情的時候許下預言,預言本身則不存在巧合性與可信服性的爭論了,這種預言則可理解為“廣義預言”。

同時必須指出,越聰明的人,預測未來發生的事情將會越準確,這是事實。假設上帝存在,相信若許下“狹義預言”,預言的準確程度亦相當高,正如您預言您明天去工作,將能獲得相應的酬勞,準確性也相當高。

其實,只要再認真思考“狹義預言不確定性”的有趣現象,運用同等推論原理,就會發現世界上所有的巧合都有其偶然性與必然性。例如您在百貨商店遇見壹位熟人,當然這是巧合,但從另外壹個角度來分析,您們的相遇是必然的,因為您們都因為要購買商品,因此來到了商店裏,依此無限類推,則可以證明“巧合”亦須遵守壹個原理,亦即“巧合偶然與必然兩象性原理”。

“巧合偶然與必然兩象性原理”哲學解釋:

任何“巧合”都存在“巧合”與“必然”兩象性,兩者的關系只存在強弱關系,並不存在任何壹方完全消失的可能性。

其實所有現象都是表面的,只有再深入發掘任何現象的最本質特性,才能了解真理。以上兩點哲學原理所揭示的本質規律類似於“眾數和定律”所揭示的壹個本質規律,亦即“巧合”本身可視為“無序”,但無論“巧合”多麽無序,亦即多麽偶然,但都有“有序”的壹面,亦即可預測性。

我通過以上概念,僅僅是讓大家初步了解“無序”與“有序”的壹些特性,因為我在第三章將講述“上帝的復活”,而“無序”與“有序的特性將令大家更容易理解上帝將會如何復活。

在論述“上帝的復活”前,需要大家進壹步了解數字的神秘特性

6、可愛而神秘的數字巧合

數字之間的種種巧合的確是壹種神秘而有趣的現象,每當我找到類似數字之間的相關之處時,我都會停下來思考各個數字之間存在巧合現象的背後推動力,數字的確成為了推動我思考的源動力之壹。

1914年,亞瑟·斯擔利·埃丁頓爵士被任命為英國劍橋天文臺的臺長。從那時起,這座現代天文學奠基人就開始了改變人類對星空看法的30年職業生涯。在出版了他的第壹部書《恒星運動和宇宙結構》中,他概要地描述了星球的運動之後,更深入地鉆研了天文學並且揭示了宇宙最深奧的謎:星星是怎樣輻射能量的,它們是由什麽組成的,以及它們的發光與其質量的關系。

1919年,埃丁頓領導了測試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的試驗小組。雖然最初非洲西海岸的普林西比島上空的雨和雲阻礙了埃丁頓對日食的觀察,但他的小組仍觀測到星光在接近太陽時發生了偏斜,正如愛因斯坦預言的那樣。幾個月後,他的小組在巴西做的測定又證實了這些觀測結果。

"妳肯定是世界上能理解廣義相對論的三人之壹。"壹位科學家同事後來對他說。埃丁頓對這些恭維壹笑置之。

"不要再謙虛了,埃丁頓。"另壹位科學家嗔怪他。

"恰恰相反,"埃丁頓回答,"我正在想,到底誰是那個第三個人呢?"

埃丁頓對大的數字感興趣,埃丁頓還很小的時候就曾試著數出《聖經》的字數。後來,以其特有的自信,他預測了宇宙中的質子數。這個數就是"埃丁頓數",其值是136×2256。

埃丁頓對數字136的沈醉與畢達哥斯達對數字6壹樣沈醉,他壹直認為物理學的全部內容皆可由136這個數字派生出來。

但是我對數字並不十分敏感,因此我總是留意壹些十分重要的數字,當我知道埃丁頓喜歡數字136時,我聯想到在教科書上記載,人類最重要的身體結構組織——大腦平均重量剛好也是1360克,這也是壹種有趣的巧合現象。

另外,現在科學家普遍相信,宇宙中約有90%的物質是暗物質,這些暗物質既不吸光又不發光,同時暗物質的物理特性與正物質完全相反。有趣的時,現代統計學表明,使用右手與左手之間的比率維持著9:1的比例,而且幾乎幾千年都沒有改變,在不同的種族的人群中亦是如此,到底暗物質、暗能量與我們使用左右手有沒有關聯,這也是有待分析的未解之謎。

與此同時,壹些用數學來解釋上帝存在的論據亦有良好的啟發作用。

古代有壹種證明上帝存在的風格,例如在中世紀,猶太人對猶太聖經傳裏的描述和猶太神秘哲學有著慣用的口頭傳說:例如從地球上望月球或太陽的角的大小為半度。這恰好是天空圓周(360度)的1/720。但是,720=6!=6×5×4×3×2×1。因此,上帝存在。

不管這些論證風格是否科學,卻令我知道了數字720與數字6有著深刻的關系,這又常常令我想起《上帝的指紋》那段洪門神秘詩句中曾提及到數字72與36,思考的最終方向始終回到數字3、6、9上。

7、改變人類命運的數字

如果這3個數字的確是未知高級文明,或大自然神秘力量不斷重復提醒人類需要註重這些數字,那麽這些數字本身必定存在重要的啟示作用。

我認為這些數字本身涉及宇宙的起源與發展,但因為現今物理學是解釋宇宙起源與發展的重要學科,因此這些數字可能代表了人類物理學突破的壹個重要環節,只要這些環節壹旦得到突破,相信這些未知的高級文明,或大自然的神秘力量則達到了提示人類註意這些神秘數字的目的。

n 數字與物理學的巧合性與物理現象的本質特性分析

? 數字3的巧合性分析

數字3與許多重要的物理常數有巧合之處。

令物理學關註的超新星爆炸後留下的遺骸如果在太陽質量的3倍以上或恆星質量在太陽的30倍以上,最終都會演化成為黑洞。

數字3與光速數值的巧合性最令人費解的巧合之壹。

經科學家計算,光速C值幾乎是30萬公裏/每秒。具有物理知識的人都知道,光速的數值是最重要壹個物理常數,因為愛因斯坦相論是以光速C數值不變為研究所有物理的基礎,其中質能互換公式E=MC2更是最重要的壹條公式,它代表了質量與能量之間的相互轉變關系。

很明顯,這條公式出現了數值3(E=M×C=M×3)與數值9(E= M×C2=M×32=M×9)

另外數值3與組成世間萬物最基本的粒子誇克的種種特性之間,亦存在令人費解的巧合。

3個誇克組成了壹個質子或壹個中子,每種誇克都有3種“顏色”(顏色是物理學細分每類誇克的專業術語)。

質子或中子都由2個相同種類的誇克與1個另外種類的誇克組成。換言之,質子或中子都出現了數字3、2、1,而3、2、1相加構成完全數6。

在前文,曾介紹過中國道教的老子認為數字3能演生世間萬物。熟悉物理“混沌學”的讀者知道,“混沌學”思想與中國道教及周易理論有著巨大的相同之處,巧合的是,數字3對於混沌學亦有重大的意義。

1975年數學家李天巖和約克(J.A.Yorke)發表了題為《周期3意味著混沌》的論文,給出了混沌的壹種數學定義:

壹維映射只要存在周期3軌道,則由不同初值出發的兩條軌道就會有時靠得極近,有時又必定離得足夠遠。這就是混沌。

李天巖和約克的這下定理只不過是烏克蘭數學家沙爾可夫斯基(A.N.Sharkovskii)在1964年發表的壹個美妙數學定理的特例。沙爾可夫斯基把所有自然數重新排了壹個序:

這裏<讀作“領先於”。3領先於壹切整數。沙爾可夫斯基證明:如果在壹個壹維映射中存在著p軌道,則壹切p〈q的壹切周期軌道也都存在。

簡單的數字3真能如老子及混沌學家所說,可以演生世界壹切無序事物嗎?

這壹些巧合可以說明3的確擁有這種神奇魔力。

例如我們知道每類誇克分更進壹步分成3種誇克,而質子與中子都由3個誇克組成,甚至所有原子都由3種物質組成,分別為質子、中子、電子。眾所周之,我們變化萬千的世界都是由原子組成的,當然這是物質世界,但我們的世界還有能量,然而愛因斯坦的質能互換公式顯示能量與質量之間存在數字3的關系。

以上種種巧合現象難道說明中國道家的老子早已窺視宇宙的本質?

我們亦可從“混沌學”另外壹個角度理解數字3的重要性。

三體問題

龐加萊被譽為是“壹只腳站在19世紀,壹只腳站在20世紀”的跨世紀天才學者,“是最後壹位傳統科學家,也是第壹位現代科學家”。他是壹位科學上的集大成者,在數學、天體力學、物理學和科學哲學等領域,都做出了傑出的貢獻。他通曉他的時代的全部數學,在每壹個重要分支裏都做出了富有創造性的工作。這使他成為世界數學界無可爭辯的領袖。正是這位科學巨擘,在確定論思想濃重籠罩著全部科學界的時候,卻把智慧的眼光投向早被驅趕出科學園地的混沌深淵。

龐加萊是在研究天體力學時,研究“三體問題”而發現混沌現象。1887年,瑞典國王奧斯卡二世(1829~1907)懸賞2500克朗,征求天文學中壹個重要問題的答案。這個問題就是“太陽系是穩定的嗎?”其實這是牛頓本人早就提出來的壹個老問題了。牛頓以當時已觀測到的木星和土星運動的不規則性以及彗星以極扁的軌道橫穿所有行星的公轉軌道所可能帶來的幹擾作用為依據,提出了太陽系的運動可能會陷入紊亂的擔心。此後不少科學家都對這個問題進行過探索。直到1784年,拉普拉斯根據萬有引力理論證明,太陽系是壹個完善的自行調節的機械機構,行星之間的相互影響和彗星等外來天體所造成的攝動,最終都會自行得到改正。所以,太陽系作為壹個整體是穩定的,它將無限期地繼續做著目前的周期運動。但是看來,拉普拉斯的答案並沒有消除科學界的這個疑慮,沒有阻止100年後瑞典國王的懸賞征文。

龐加萊自然向奧斯卡國王的難題發起了進攻。但是這個問題是太困難了,它涉及到了怎樣研究復雜動力系統的穩定性這個深刻的問題。連龐加萊這樣的天才學者,也未能徹底攻克它。但是,他卻為了做這壹工作而創立了壹個新的數學分支——拓撲學,並大大推進了人們對這個歷史難題的認識。他因此獲得了這項獎金。

在太陽系中,包含著十多個比月球大的巨大天體,這是造成解題困難的根本原因。如果太陽系僅僅由太陽和地球組成,這就是壹個“二體系統”,問題則很簡單,牛頓早已完全解決了它們的運動問題。它們的運動是簡單而規則的周期運動,太陽和地球將圍繞壹個公共質心、以壹年為周期永遠運轉下去;或者稍做簡化地說,地球將以太陽為壹個焦點,周而復始地沿橢圓軌道繞轉。然而,當增加壹個相當大的天體後,這就成了壹個“三體系統”,它們的運動問題就大大復雜化了,要徹底解決這個問題,幾乎是不可能的。對短時間內的運動狀態,可以用數值計算的方法來確定;但是由於根據牛頓力學所列出的方程組不能解析地求解,所以系統長時間的運動狀態是無法確定的。

為了減少解決“三體問題”的難度,龐加萊著眼於美國數學家希爾(Hill,George William 1838~1914)提出的壹個極為簡化的三體系統,即“希爾約化模型”。三體中有壹個物體的質量非常小,它對其它兩個天體不產生引力作用,就像由海王星、冥王星和壹粒星際塵埃組成的壹個宇宙體系壹樣。這兩顆行星就像壹個“二體系統”壹樣繞著它們的公共質心做周期運動;但這顆塵埃卻受到兩顆行星萬有引力的作用,在兩顆行星共同形成的旋轉著的引力場中做復雜的軌道運動。這種運動不可能是周期的,也不可能是簡單的,看上去簡直是亂糟糟壹團(圖2)。

為了用幾何方法直觀地描繪運動的情況,可以用描述系統狀態的狀態參量為坐標張成的“相空間”來描繪運動過程。某壹時刻系統的狀態在相空間裏用壹個點表示;系統狀態隨時間的變化,即系統運動方程的解,對應於相空間的壹條曲線,稱為“相軌道”;如果物體做周期運動,它的相軌道就是壹條閉合曲線;如果曲線不閉合,則表示物體的運動是非周期的。但是,為了確定系統的運動是不是周期性的,與其自始至終地跟蹤系統運動的全過程,不如只觀察系統的相軌道是否總會通過同壹相點。設想通過相空間中壹點A(初始狀態)作壹個橫截面(圖3),如果系統的相軌道總在同壹點A穿過截面,那麽系統的運動就是周期性圖3用龐加萊截面考察運動情況;相反,如果系統的相曲線1表示周期運動軌道每次都在不同點穿曲線2為非周期運動過這個截面,它的運動就是非周期的。這個截面現被稱為“龐加萊截面”,它把對連續曲線(相軌道)的研究簡化為對點的集合的研究,相當於對系統的全部運動過程進行不連續的抽樣檢驗,從而簡化了檢測工作。

龐加萊把他的截面方法應用於“希爾約化模型”的研究,以觀察塵埃粒子的運動。龐加萊震驚了,他發現塵粒的運動如此復雜而且違反直覺。它的軌線多次穿過截面所形成的交點竟連綴成無窮多交點的“柵欄”(圖4,現稱為“同宿柵欄”)。他寫道:

當人們試圖描畫由這兩條曲線和它們的無窮次相交(每壹次相交都對應於壹個雙漸近解)構成的圖形時,這些相交形成壹種格子、絲網或無限密集的網柵結構;這兩條曲線從不會自相交叉,但為了無窮多次穿過絲網的網節,它們必須以壹種很復雜的方式折疊回自身之上。這壹圖形的復雜性令人震驚,我甚至不想把它畫出來。沒有什麽能給我們壹個三體問題復雜性的更好的概念了。

從截面上壹點出發的系統,經過壹個過程後,當它再穿過截面時,卻在另壹點交於龐加萊截面,簡直無法預言它下壹次將從哪壹點穿過截面;實際上系統是以無規則的點的序列頻頻穿過龐加萊截面的。這就是混沌,龐加萊在“三體問題”中發現了混沌!這壹發現表明,即使在“三體系統”,甚至是極為簡化的“希爾約化模型”中,牛頓力學的確定性原則也受到了挑戰,動力系統可能出現極其驚人的復雜行為。並不像人們原來認為的那樣,動力系統從確定性的條件出發都可以得出確定的、可預見的結果;確定性動力學方程的某些解,出現了不可預見性,即走向混沌。

另外,數字3與上述物理特性發生巧合,同樣與其它學科的壹些重要數字發生了巧合。

例如,人類最重要的腦有3個,它們互相協調、互相分工,分別是左腦、右腦、小腦。這與質子及中子的組成十分相似,左腦與右腦相當於同種類的誇克,小腦則相當於另外壹個種類的誇克,三者相互構成壹個穩定體。

我對此十分好奇,為什麽人類的大腦天生並非7個、8個部分,卻偏偏只有3個部分呢?

同時十分有趣的是,我們知道大腦是支配身體行為的控制終端,如果我們將男人的大腦比喻成質子,女人的大腦比喻成中子,則男子與女子之間就像質子與中子壹樣存在相互結合的力,使兩者神秘地結合起來。

在壹般情況下壹個男子與壹個女子會產生壹個穩定的系統個體,這與質子與中子在正常情況下相互結合產生較穩定的系統個體氫又是十分相似的。

這又是壹個十分有趣的巧合。

數字3還與基因學科中的壹個重要數字發生巧合。

基因學科表明,生物體內的蛋白質可比喻為生命舞臺上的前臺演員,而DNA就是後臺的總導演。事實上,蛋白質的壹級結構即氨基酸排列順序,就是由核酸的堿基順序決定的。

任何壹個蛋白質都由不同種類的氨基酸排列組成。只是不同的蛋白質分子,氨基酸的排列順序會有所不同。氨基酸的種類只由DNA的3個堿基作為壹個密碼子決定,我們稱為三聯體密碼。

“三聯體密碼”所出現的數字3,與誇克的出現的數字3壹樣,雖然兩者看似十分簡單,卻構成了世間的萬事萬物。只不過基因的三聯體密碼僅決定了生物的特性,而誇克則參與決定了世間所有物體的特性。

? 數字3的本質探討

為什麽我們如此復雜的世界和數字3有關系?究竟數字3的本質是什麽?為什麽數字3與物理學中的混沌學有關?

假如說我們的世界很復雜,但分析本質,卻僅由壹些極至簡單的物質所組成,現時這些簡單的物質遵守簡單的物理學規律限制。

假如說我們的世界簡單,但分析人間百態及大自然的萬千變化,這個世界卻變幻沒測,顯然並不單純。

我們的世界就像“預言不確定性原理”、“偶然與必然兩象性原理”、“眾數和定理”壹樣暗示著壹種世界的本質,即非常有序,又高度無序,既高度無序,由非常有序。

數字3究竟在“無序”與“有序”之間扮演了什麽重要角色?

為探討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假設有這樣兩種性質,“無序”與“有序”。

“無序”被“有序”影響了,就減小了原先的無序性質,但他永遠都是“無序”。這就意味著只要無窮對“無序”施加有序性質,“無序”則無窮接近有序,但它如終都是無序。

反之,無窮對“有序”施加無序性質,“有序”則無窮接近無序,但它如終都是有序。

如果將這兩種性質永遠纏結在壹起,則產生了壹個新的性質,這種性質同時具有“無序”與“有序”的特性,並且這種性質中的“無序”永遠接近“有序”,而“有序”則永遠接近“無序”。

在這種新的性質中,“無序”與“有序”無論如何變化,都始終保持著他們的本質特性,我們可稱這種“無序”與“有序”兩象性的性質為“中間序“。

如果用壹個數字代表這種具有“無序”與“有序”兩象性於壹體的性質,毫無疑問,必定是數字3。

舉壹個通俗的例子說明數字3為何可作為“中間序”的代表數字。

假設有壹個國王,名叫亞當,他天性喜歡有序。他下令所有子民都必須實行“壹男配壹女”的婚姻制度。

假設有另壹個國家的女性國王,名叫夏娃,他天性喜歡無序。他下令,所有子民都可隨意戀愛並隨意結婚。

突然間,這兩個國家的主人相遇,並且亞當與夏娃壹見鐘情地相愛。從此亞當受夏娃影響,漸漸對無序有好感,但他天性仍然最喜歡有序,相反,夏娃受亞當影響,漸漸對有序有好感,但他天性仍然最喜歡無序。

逐漸,亞當就開始修改法令,他下令可以三個人結為夫妻,亦即每壹個丈夫可以有兩個妻子或壹個妻子可以有兩個丈夫,因為他知道,他子民在擇偶時會顯得更加無序了。但由於他天性始終喜歡有序,所以亞當在頒布這法令後開始有所憂慮,這就意味著他在得到“無序”快感的同時,也開始有了失去完全“有序”的快感。

同時,夏娃就開始修改法令,下令她的子民最多只被批準與全部子民數目減去2(數字2代表本人及另外壹個隨機選擇的人)的人數通婚。因為她知道,她的子民在擇偶時會顯得稍稍有序,但由於她天性始終喜歡無序,因此這時夏娃開始有所憂慮,亦即在得到“有序”快感的同時開始失去了完全“無序”的快感。

很明顯,夏娃失去的快感與亞當相比,僅僅是非常小的壹部分。因為她的子民人數如此眾多,結婚的法令雖有所修改,但子民擇偶時幾乎與原來壹樣無序。她的法令帶來的有序“快感”是如此地少,幾乎令她毫不查覺。

但亞當卻剛好相反,雖然他下令每對夫妻只準增加壹個配偶的名額,但是世界上的變化對於他而言可謂天翻地覆。這時候,他得到的“無序”快感很多,同時失去的“有序”快感亦很多。

到最後的結果是,亞當與夏娃都下了同壹個法令,只準3個人為壹組結為夫妻,因為這時亞當與夏娃都得到了同等份額的快感,亦失去了同等份額的快感,相互心理平衡。

亞當不敢再增加壹個配偶名額了,因為只要他允許4個人通婚,相對於亞當來說,世界與原先單純的世界相比,已經變得接近徹底的“無序”了,3個人為壹組配偶可以講是亞當犧牲“有序”的極限。

同時,夏娃亦不敢再減小壹個配偶名額了,因為壹夫壹妻制接近徹底的“有序”,3個人為壹組配偶可以講是夏娃犧牲無序的極限。

這時候,數字3成為最重要的壹數字。

這是壹個通俗解釋,其哲學含義與龐加萊據研究的“三體問題”的科學含義十分相似。在這個故事中,數字3代表了絕對的靜止及絕對的“中間序”。

假設有上文提到的“中間序”性質存在,很顯然“中間序”可以理解為由2個無窮接近於3的數字組成,壹個是從0開始逐漸接近於3的數,另外壹個是從∞無窮大開始而逐漸近於3。

這兩個數最終構成了“中間序”這種性質。並且在“無序”與“有序”早期的磨合階段,“中間序”數字可能並非是數字3,但經過“無序”與“有序”力量的相互爭鬥及妥協,數字3才最終成為“無序”與“有序”兩種力量不得不妥協及雙方認同的最合理數字。

在沒有其它性質影響下,“無序”與“有序”合成“中間序”的過程亦可以理解為壹個數字振蕩的過程。例如壹開始是數字1.5,然後是數字9,接著是數字2、數字6.3、數字2.8、數字4.3、2.9、3.5、2.98、3.03、2.99、3.02……總之是越來越接近數字3。

所以數字3既代表了高度的“有序”又代表了高度的“無序”,數字3本身就是壹個“中庸之道”的數字。

大家都知道,數字1代表壹個事物,是高度單壹與有序的事物。數字2代表兩種事物,壹般而言這兩種事物都有著超對稱的關系,因此無序程度並不高,仍然算十分有序(對稱本身代表是大自然有序的壹個表現)。然而數字3的性質已經截然不同,甚至已完全破壞了對稱的特性,數字3的確是最接近有序的無序,最接近無序的有序。

數字3代表著壹個高度有序又高度無序的古怪世界,但是由數字3所代表的事物之間相互發生聯系,則能發生變化萬千的世界。

例如,假如壹個國家只批準最多3人結為壹組夫妻,而這個國家的配偶的總組數是1000組,那麽這1000組裏夫妻組團則會發生激烈的爭奪配偶的行為,這種場面可以講是十分混亂。然而假如這個國家的子民仍然喜歡有序,那麽兩組夫妻組團之間的爭奪則變得相當固定,最終只變成了6個人之間的爭奪。

同時,三組夫妻組團之間的爭奪雖不比兩組夫妻組團之間的爭奪有序,但是仍算接近有序的爭奪,變成了9個人之間的爭奪。

最無序的爭奪是1000組夫妻組團之間的爭奪,他們是2000個人同時互相爭奪。然而,無論他們如何爭奪,最終亦只能維持著3個人壹組,換言之,哪怕這個國家多麽無序,但他們的本質仍十分有序。

這概念類似於我們的物質世界,雖然復雜,但原子都是由質子、中子、電子3種物質組成的,而質子、中子則由3個誇克的組成。上文提到,質子是由2個相同種類的誇克加另外壹個種類的誇克組成,中子亦壹樣,這和較早前講到的3個人為壹組進行夫妻配對的特點相似。

質子是兩男配壹女(質子由兩個上誇克和壹個下誇克組成),中子則是兩女配壹男(中子由兩個下誇克和壹個上誇克組成),與此同時,每類誇克則繼續細分成3種不同顏色的誇克,至此物理學家則沒有發現再微小的粒子。

換言之,數字3的確演生了萬千變化的世界,同時,與數字3發生倍數關系的事物,例如數字6、數字9代表的事物,他們之間將發生壹些微妙的關系。

值得註意的是,數字9代表了新的無序與新的有序誕生,亦暗示著新的周期誕生,下圖可幫助讀者了解這個概念。

世界上的無序可理解為壹個個圓,圓中有圓,亦即無序可切割成壹個比壹個小的有序單體,而數字3為壹個基本有序單體,以數字9象征壹個更無序但又更接近數字3基本有序單體的另外壹個有序單體。

數字3象征著世界上不斷有新的無序誕生,但每種無序都可用3為象征數字,這表明任何最離奇的無序都有較有序的特性。至於新的有序與無序在什麽時候誕生,那麽則是事物發展到數字9的階段就會有新的有序與無序誕生。

? 數字6的巧合性分析

同樣,數字6亦與許多物理學重要數字相巧合。

如果您問壹個物理學家,物質世界由什麽組成,物理學家會毫不猶豫地告訴您,世界由輕子(電子壹類的物質)與誇克(構成質子、中子、介子的物質)組成。當妳問物理學家他們有何種類時,他會告訴您,輕子的種類有6種,誇克的種類亦有6種,同時他們之間存在壹些對稱關系。

當您問組成物質世界最重要及最穩定的基本粒子是什麽,物理學家最流行的回答必定是:上誇克、下誇克、電子,因為這3種物質就能組成質子、中子及原子,而原子則是構成物質世界最重要及穩定的物質,而其它種類的輕子及誇克,物質世界好像缺少了這些粒子,亦不會發生太大變化。

無疑,數字在物理學中扮演了壹個十分重要的角色,但他必定會與數字3與數字2發生關系,揭示出壹種對稱性。

? 數字6的本質探討

我們知道質子與中子是緊密結合起來的,質子的3個誇克與中子的3個誇克發生了相互作用力,這裏揭示出壹種和諧的對稱關系,

輕子與誇克之間的對稱關系則更加明顯,可參看下表。

輕子種類
誇克種類

電子

電中微子
上(u)

下(d)

μ子

μ上微子
奇(s)

粲(c)

г子

T中微子
頂(t)

底(b)


誇克分成3組,輕子分成3組,兩者互相對應,組數相加的數目等於6。

按照較早前的數字有序與無序性分析,我們知道數字2是高度的有序,象征著超自然的對稱關系;數字3象征著有無序無窮接近有序的性質與有序無窮接近無序的性質相互之間所合成的壹個數字,同時象征著最基本的有序單體;而數字6則象征著兩個由數字3合成的有序單體相互合成的超對稱單體,數字6是數字3代表的有序單體與數字9代表的次有序單體之間的壹種中間對稱狀態。

事實表明,物質基本粒子輕子與誇合之間的種種特性的確符合數字6的分析與推理。然而我們必須知道,我們對數字本質的推理有壹個前提:假設“無序”與“有序”兩種性質存在,兩者並可相互合成“中間序”。

換言之,宗教與大自然不斷提示數字3、6、9的重要性,會否暗示了“無序”與“有序”這兩種性質不僅存在,並且是宇宙不斷演化的本質規律。

另外,這種不為人知的宇宙演化規律極有可能對人類進壹步了解未知高級文明、大自然神秘力都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這就意味著這種本質規律極有可能對人類的科學、物理、哲學、神學等各個領域都有巨大的影響力。正因這種規律如此重要,因此大自然才不斷地提醒人類註意這些數字。

在第三章,我將會詳細講述“無序”與“有序”之間的神奇魔力,以及它們與上帝之間的關系。


第三章 上帝的復活

上帝曾經暗示過在適當的時候將要復活,那麽他究竟如何復活?

我們假設有壹個人,他懂得上天下地及隱形之術,甚至有能力將清水變成石油以及點石成金。這個人在讓人類親眼目睹他的特殊才能後,然後聲稱他就是復活的上帝。

假如這情形真的發生了,我們究竟是否應該相信他呢?

相信人類必定眾說紛紜,有人說那可能只是神,又可能是外星生命,至於他是否就是上帝,則沒人能夠下定論。

然而上帝永遠是上帝,他復活時所施行的奇跡絕不是上天下地、隱形之術,亦不是施行種種其它超自然法術如此簡單。上帝只要希望復活,那麽將沒有人能夠提出半點質疑他的理由,並且永遠膜拜於他的權威之下。

事實上,上帝要復活永遠都需要用奇跡來證明,我壹直思考著上帝究竟施行何種奇跡證明其已經復活。後來我終於恍然大悟,不得不為上帝的精心安排與全能而折服。

從歷史可以得知,古時候人類大多信仰神靈與上帝,但到了文藝復興時期後,種種科學的進步及科學理論的發展都表明上帝及超自然力量存在的機會越來越微。直到現在為止,大多數有學識的人類都對上帝的存在抱著懷疑的態度。

大家可以試想,假如這個世界上對上帝提出最有力懷疑證據的人,亦即所有科學家、物理學家等等學者,都突然全部對上帝的存在深信不疑。毫無疑問,這個奇跡足以令人瞠目結舌。

這同時意味著上帝如果通過這種方式復活,那麽世界上最聰明的人類都找不到任何理由可以反駁上帝的存在。這是壹個偉大的奇跡,亦足以超越其它所有奇跡。

我們知道,哪怕現在有壹個人長得和二千年前的耶酥基督壹樣,並在空中飛翔,彈指間將整個太陽系的所有物質都毀滅,我們仍然有理由反駁他不是上帝,因為他有可能是外星生命,只不過擁有了比人類強大的科技設備罷了。

所以上帝創造壹個人類找不到理由否認他存在的奇跡絕不簡單。

我將在下文中將逐步分析上帝是如何創造壹個令所有人都信服其復活的偉大奇跡。

壹、精神實體理論

以下是壹篇故事,可以幫助大家理解“精神實體”的概念。

全能物理學家

某壹天,我們整個宇宙中幾乎所有生物都死亡了,只剩下兩個生物體。

其中壹個生物體是壹名物理學家,他已經掌握了人類所有的物理知識,包括宇宙起源的知識、超光速旅行技術、時光倒流技術等等。

而另外壹個生物則是壹個被做了手術的生命體,他只能思考,同時沒有五官,亦沒有身軀,只剩下類似於人類大腦的身體結構組織。這個生命體生活在未知的星球上,依靠空氣就已經可以生存,亦無法及無需移動。

這個可憐的生物體,思想十分單純,每天都在腦中唱壹首名叫“孤獨的我”的歌,並享受著唱歌的快樂。

最後,物理學家利用飛行儀器飛到了這個不為人知的星球,並發現了這個生命體。他利用各種儀器探測這個生命體,發現這個生命體有腦電波亦有新陳代謝,證實這個生命體是宇宙之內除他之外的唯壹生命體。

物理學很快就離開了,他隨後對整個宇宙都進行了探測,並將對這個宇宙的所有知識以及所見所聞都寫在壹本書上。在書中他提及了另外壹個可憐的生命體,並將對他的這個生命體的所有研究都記錄在書上。

這個物理學家可以講是壹個全能的人,因為這個世界對於他來說已無所不知。

他最後在書中宣布:我已知道世界的壹切事物。

========================================================================

試問讀者,這位物理學家是否已經知道了世界的壹切。答案是否定的。因為他沒有知道另外壹個生物體在腦中唱了壹首什麽歌,而且亦沒法知道這個生物體在唱“孤獨的我”這首歌時的實際感受。

對於物理學家來說,他所知道的僅是這個生物體新陳代謝的變化情況、腦內的化學反應、腦電波的變化數據而已。

我們都知道,物理學主是研究世間上壹切事實存在的事物。然而現今的物理學家最大的缺點是沒有研究人的精神,難道精神在這個世界上並非事實存在嗎?

又難道您感覺海鮮美味、音樂好聽、愛情偉大在這個世界上並非事實存在嗎?

所以說,現今的物理學存在重大的缺點。因此正確的科學精神是人類的精神感受必須與物質壹樣作為研究對象,這種人類的精神感受就是“精神實體”的定義,又可簡稱為“思想”。

另外兩個故事亦可以幫助大家理解“精神實體”的概念。



聾人聽不到音樂原理

在壹個星球上住了壹群沒有耳朵的生命體,他們的科技甚至比人類發達,但僅僅是聽不到聲音,亦即無法知道聲音的感受。

地球上的人類終於有幸拜訪了這個星球的生命體,並通過各種手段與他們溝通,例如通過書寫及身體語言等等手段。人類告訴他們,妳們太可惜了,因為妳們聽不到音樂。

他們理解人類這個意思後,感覺十分好奇,就決意研究人類所說的音樂,因此人類在他們的星球上安裝了壹些音響與音箱,並日夜播放貝多芬的交響樂。

這此聾的生物不分晝夜地潛心研究,但始終他們只能用各種儀器記錄空氣中物質振動及聲源物質振動的變化情況,並未能知道音樂帶給他們的美妙感受。

最後這些生命體對音樂作出了科學解釋:音樂就是不同物質的不同頻率振動。

人類看到他們的研究成果之後,啼笑皆非。因為人類認為這些聾的生命體永遠也不能理解音樂的真諦,並且他們當中最傑出的物理學家與思想家都不能理解。

大家可以思考壹下,人類是否有可能正如這些聾了的生命體壹樣,再傑出的人都無法理解壹些世界真理呢?

但無論如何,以上這個故事說明精神實體永遠是精神實體,音樂帶給人類的美妙感受絕對僅是美妙感受,音樂不會因為它不是物質而並非事實存在。其實沒有物質就沒有精神實體,但物質產生了精神實體後,精神實體則作為獨立的實體與物質同時存在。

例如音樂,他永遠也是由於聲源及聲音傳遞介質的振動而產生的,沒有這些振動的物質就沒有音樂。然而物質產生的音樂並非是物質,音樂就是音樂,他就是壹種感受,而這種感受與這個世界的物質壹樣是事實存在,它是壹種“精神實體”

否定精神實體的人正如這些聾的生物壹樣,認為自己所撐握及了解的世界壹切事物及變化規律,其實僅了解非常局限的壹小部分世界。

其實這是現在大多數人所犯的毛病。

假設有壹個人站在地球上,並可看見夜空中所有閃亮的星星。您要求這個人計算星星的數目,但到最後,這個人都十分容易計算錯誤,因為這個人沒有把自己所站的地球計算在內。

現今的許多物理學家們正如上面的這個人,他把世界的壹切都看在眼內並加以研究,但他卻忘了自己的感覺實體,同時由於相信其他人的感覺實體都與自己的感覺實體壹樣無需加以研究,所以就感覺沒有必要研究除物質之外而事實存在的精神實體。

這就好像有30個人分別站在30個地球上,並且各個地球之間僅相差數十米,假如這些人被要求計算星星的數目。到最後,這些人往往會算少30個星星的數目。

人類的知識告訴我們,有許多出現了的事物未被“經驗到”,例如月球的背面永遠不被地球人肉眼所看到。但是歷史上的哲學家貝克萊和黑格爾者出於不同的理由全部否定這壹點,他們主張凡是未經驗到的就沒有。

現今的科學精神全盤否定了貝克萊和黑格爾的這壹點,認為雖然有人類未曾經驗到的事物總是有可能存在的。但是在實際應用上,科學家自己卻犯下了科學精神上最不容許犯的錯誤,亦即忽視了“精神實體”的研究而只醉心於物質世界的研究。

現今的科學精神也犯下另外壹個致命的錯誤。

眾所周知,科學家的信念不是武斷信念,而是嘗試性的信念。科學精神它不依賴權威,不依賴直覺,而建立在證據的基礎之上。但正因為所有科學的研究都建立在證據的基礎之上,因此只要再找不到證據,科學就永遠不能發展。

這是十分KB的事情,因為現實中大多數已發生事情的證據都永遠消失了甚至根本沒有證據,所以人類若然只依賴證據判斷事情,那麽自己所撐握的事實證據雖然可對事物作準確判斷,但卻不能判斷大多數的事情。

若然所有科學研究者都承認自己不能判斷大部分的事情,那麽這種科學精神還是值得欣賞,但是偏偏現今的科學知識卻成為人類社會中判斷所有事物運作規律的標準。所有與科學理論不符的理論都納入錯誤理論的範疇,自然而然,那些只擁有了微小的證據就妄想憑其判斷壹切事物真理的學者,事必會產生數不清的錯誤判斷。

科學知識無非就是將無知化為已知罷了,但這個世界必定是無知比已知多,因此所有希望用已知來論述未知的世界的人,其結論必定有許多錯謬之處。科學知識中的已知知識永遠只已知的狹小範疇內生效。

所以說,具有正確科學精神的人首先學懂謙虛,並承認自己的無知。

正如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的理念,最有智慧的人是知道自己無知的人,他的熱情激發了其它人的積極學習態度。蘇格拉底徒弟柏拉圖筆下的他,始終壹貫地堅持說他自己壹無所知,而且他比別人聰明就只在於他知道自己是壹無所知;但是他並不以為知識是不可得的。正相反,他認為追求知識有著極大的重要意義。

具有正確科學精神的人必須與蘇格拉底的學習態度壹樣,只有承認自己無知,才能取得更大的進步。

這讓我想起《聖經啟示錄》神靈對世人的勸告:“妳說,我是富足, 已經發了財,壹樣都不缺。卻不知道妳是那困苦,可憐,貧窮,瞎眼, 赤身的。”這句說話恰好道出人類現在的處境。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知道“精神實體”與“物質實體”確實都是這個世界真實存在的事物,那麽“精神實體”對科學研究有什麽重要的作用呢?

其實“精神實體”起著人類意想不到的巨大作用。只要人類能正確分析“精神實體”與“物質實體”之間的關系,那麽現今許多物理學、哲學難題以及上帝是否存在之謎都有清晰的答案

二、“精神實體”與“物質實體”之間的關系

1、“物質實體”決定“精神實體”

有無數事例都證明人類的思想感覺都是由物質決定,世界上沒有了物質則沒有了人類的思想感覺。

在地球的眾多生命體出現之前,地球上有哪些大量的化學原料,我們不得而知。但根據科學家試驗可推知那時的化學原料有水、二氧化碳、甲烷和氨,它們都是簡單的復合物。就我們所知,它們至少存在於我們太陽系的其他壹些行星上。

壹些化學家曾經試圖模仿地球在遠古時代所具有的化學條件。他們把這些簡單的物質放人壹個燒瓶中,並提供如紫外線或電火花之類的能源——原始時代閃電現象的模擬。幾個星期之後,在瓶內通常可以找到壹些有趣的東西:壹種稀薄的褐色溶液,裏面含有大量的分子,其結構比原來放入瓶內的分子來得復雜。特別是在裏面找到了氨基酸——用以制造蛋白質的構件(building block),蛋白質乃是兩大類生物分子中的壹類。

在進行這種試驗之前,人們原來認為天然的氨基酸是確定生命是否存在的依據。如果說在火星上發現氨基酸,那麽火星上存在生命似乎是可以肯定無疑的了。但在今天,氨基酸的存在可能只是意味著在大氣層中存在壹些簡單的氣體,還有壹些火山,陽光和發生雷鳴的天氣。近年來,在實驗室裏模擬生命存在之前的地球的化學條件,結果獲得了被稱為嘌呤和嘧啶的有機物質。它們是組成遺傳分子脫氧核糖核酸的構件,即DNA。

生物學家和化學家認為“原始湯”就是大約三十億到四十億年前的海洋。有機物質在某些地方積聚起來,也許在岸邊逐漸幹燥起來的浮垢上,或者在懸浮的微小的水珠中。在受到如太陽的紫外線之類的能量的進壹步影響後,它們結合成大壹些的分子。現今,大有機分子存在的時間不會太長,我們甚至覺察不到它們的存在,它們會很快地被細菌或其他生物所吞噬或破壞。但細菌以及我們人類都是後來者。所以在那些日子裏,大有機分子可以在稠濃的湯中平安無事地自由漂浮。

以上這個例子說明了包括人類在內的所有的生物都由不同“物質實體”之間相互搭建而成的。在開始時,物質實體之間的簡單搭建構成了具有單純思想意識的生物,後來生物體逐漸進化,越來越多“物質實體”彼此搭建成新的生命體,並且它們之間搭建的形式越趨復雜,由它們所組成的生命體,其思想意識亦漸趨復雜,最後出現了人類。

換言之,是人體內的物質結構決定了人類的思想。

另外我們知道越簡單物質結構的生物,其思想亦越簡單。

例如假如妳是四處運動的多細胞有機體,那麽至少妳具備壹種原始的腦。已故日本裕仁天皇熱衷海洋生物研究。他所作的觀察最先清楚地顯示了具有某種腦對活動的生物的重要性。

他所研究的被囊類動物名為海鞘。當海鞘還是壹個未成熟的幼體時,它把時間花在四處漫遊上:它不僅可作協調的運動,而且還有原始的振動感受器(大致相當於耳)和原始的光感受器(類似於簡陋的眼)。事實上,可以說海鞘有壹種雛型的腦。但是,當海鞘成熟後,它改變了生活方式,開始貼在巖石上,靠過濾海水為生,不再也不必四處漫遊。這個階段的海鞘實際上完成了驚人之舉:耗竭了自身的腦。

以上這個例子說明了簡單的生物,亦有思想,只不過其思想的復雜程度僅僅比人的思想簡單而已。

問題的關鍵是,再簡單的生物例如細菌,那麽他雖然沒有所謂的“腦”,那麽他有沒有思想?

首先必須承認的是,沒有腦的生物都是生命,很明顯,根據人類的理解,細菌的確是生命體。

那麽什麽才是生命體的定義呢?答案是有思想的事物就是生命體。

因此可以知道,細菌雖然沒有腦,但它是生命體,那麽它肯定就有思想。

人類認為有腦的生命體才有思想本身就是壹種錯覺,腦無疑是所有生命體中最復雜的身體結構組織,但並不代表有腦的生命體才有思想,有腦袋的只意味著思想的壹個突破。妳可以這樣理解,有腦的生命體的思想比無腦的生命體思想復雜1萬億倍,但卻不代表無腦的生命體就沒有思想。

細菌無腦但卻懂得繁殖,並懂得攻擊人內部的物質結構,如果他沒有思想,為何它要繁殖呢?並且它是如何懂得生存呢?

問題越來越有趣了,既然無腦的細菌都有思想,那麽石頭、宇宙有沒有思想呢?

細菌會運動,石頭也會運動,宇宙也會運動。細菌會死亡,石頭與宇宙也會死亡,細菌有誕生的壹刻,石頭與宇宙有也誕生的壹刻。那麽既然承認細菌有思想,為何不承認石頭與宇宙都有思想呢?

有人會說,石頭與宇宙不會繁殖,那麽他們不是生命體。

如果按此推論,假如現在地球上的所有人都得到壹種怪病因此不會繁殖,那麽我們就必定不是生命體了。

亦有人會說,細菌可以主行選擇要做的事情,但石頭與宇宙卻不能,因此他們都沒有思想。

這個論據仿佛十分有力,但只要細心分析,就會發現有致命的缺點。因為我們知道,人類所有思想與行為都是被迫的,換言之,世界上沒有壹種生物可以完全自願做任何壹件事。

例如妳喜歡上壹個人,究竟是妳自願喜歡還是被迫喜歡。

例如您讀壹本書,究竟是您自願讀這本書,還是因為您被迫想知道書中的知識而讀這本書。

又或者您想吃飯,究竟是您自願想吃飯,還是因為您肚餓才被迫想去吃飯。

還有您肚餓,究竟是您自願肚餓,還是因為需要補充生體的能量,而被迫感覺身體肚餓。

總之,無論您如何分析人類的思想與行動,最終您都可以得到壹個結論:人的思想感覺與行為,全部都是被迫的,沒有任何是可以自願控制的。

當您誤以為您可自願選擇向左走或向右走時,只要您再細心分析,無論您選擇向左走或向右走,總有或多或少的動機,正因為這動機所以決定了您被迫向左走或向右走。又是什麽原因令您有這個動機呢,答案永遠是因為另外壹個動機決定了您有這個動機,您的所有動機都是被迫產生的。

所以,按普通人的觀點來分析石頭,人以為石頭不能自願選擇行動,殊不知石頭與人壹樣,都是被迫行動的物質。例如石頭會被人投擲,被風吹等等而運動,相對於人而言,僅是更被動而已。

可憐的石頭,可能不是沒有思想,僅僅是只有尚未蘇醒的混沌的思想感覺罷了。

分析至今,至少可以下這樣壹個結論,以人類的知識不能斷定石頭與宇宙是否具有思想。

讀者們大可放心,因為上帝要復活,是不會讓人類產生如此之多懸而未決的困惑。

以下首先分析壹些例子,只要讀者能理解這些例子,就越會感覺這結論可能正確:物質決定思想(精神實體),有物質就必定有思想。

什麽是思想,思想無非則是各種復雜或簡單的感覺。那麽人類的感覺是從何而來的,答案則是從物質而來。

我們可以重點分析人類的大腦,找尋感覺為何從物質而來的答案。眾所周知,人類可以毫不誇張地說,人類大腦是地球上最雜的物質結構形式。

從科學角度分析人類大腦,腦基本上是壹個化學系統,甚至連它產生的電池來自化學物質。

人腦是由上百億個神經元組成的。神經元是組成神經的“元件”。

壹個神經元(神經細胞)的功能,勝過壹臺“奔騰”電腦。

神經元與神經元之間進行信息傳遞,也是壹種特殊的“接力”,只不過它們傳送的不是接力棒,而是信息,而這此信息又是以電信號和化學物質的形式出現。

在兩個神經元之間,存在間隙,即突觸間隙。兩個神經元(或壹個神經元與另壹個細胞)之間有功能的接觸的部位稱為突觸。只要有神經元存在,就有突觸的存在。在大腦皮質中壹個錐體細胞上(神經細胞的壹種),就有3000多個突觸存在。

突觸雖小,卻由兩個神經元組成。突觸前膜屬於上壹級神經元,功能是接收電信號,然後將之轉化為化學信號。突觸後膜屬於下壹級神經元,功能是由受體接收化學信號,爾後再將之轉化為電信號。

英國劍橋大學的生物物理學家霍奇金和他的同事赫胥黎,以槍烏賊為實驗材料,並用微電極技術和示波器,發現神經興奮所產生的電變化來源於帶電離子(鈉離子、鉀離子和鈣離子等)的突然流動。

神經元的信息傳導,實際上是細胞膜上壹些稱為“離子通道”的蛋白質分子,允許離子流動而產生電信號的傳導。壹般情況下,細胞膜的內側面有負電荷分布,外側面有等量的正電荷的分布。這時,細胞膜像“楚河漢界”,正負電荷隔膜對峙、“勢均力敵”。這種狀態稱為極化狀態。

壹般而言,每壹種通道只允許壹種離子通過。依據離子通道開放與關閉特性,壹個神經沖動在神經纖維上的傳導,可以看成為不斷以離子通道“關閉——開放——再關閉”這種形式,在壹段段神經纖維上反復進行並前進的過程。這種通道像閘門壹樣,所以稱為“電壓門控離子通道。”此外,還有“化學門控離子通道”、“機械門控離子通道”。

其實自從19世紀以來,人們早已想象,化學物質可能以某種方式參與神經元通訊。南美州印第安人用於狩獵的壹種毒藥的效果使法國人克勞·巴納爾(Claud Barnard)入迷。獵人將他們的箭頭浸在壹種叫箭毒的物質中。當箭射入獵物身體中後,它不是立即殺死它,而是將其麻痹。巴納爾認為,這種致命的毒素是通過某種方式幹擾了體內的神經而起作用的。 直到20世紀初,人們才證明巴納爾是正確的。人們發現,箭毒的作用是通過阻斷壹種自然產生的,由神經釋放並作用於肌肉的化學物質來實現的。當妳呼吸時,隔膜在神經支配下上下運動。顯然,如果該神經的信號被阻斷,隔膜就無法運動,妳就不能呼吸。因此,該毒素的致命效果是通過引起呼吸困難而最終導致死亡。

1929年,奧地利人奧托·勒維(Otto Loewi)明確證明,這種自然產生的化學物質是如何為神經通訊提供關鍵性聯系的。這個故事的發生得益於勒維連續幾晚夢中的靈感。他第壹步是去掉重復已知的東西:如果刺激抑制心臟的神經(迷走神經),那麽心跳就會減緩。重要的是,要知道勒維作實驗的心臟和相伴的神經並非在體內,而是被分離後置於壹個特殊的通氧的槽中,並浸浴於壹種與正常體液相似的溶液裏保持存活。 這個實驗絕妙的壹著是,勒維將浸浴原來那個心臟的溶液,轉而浸浴第二個未受刺激的心臟。他發現,盡管第二個心臟並未受到刺激,其跳動也會減慢。對這個發現唯壹的解釋似乎是,壹定有某種化學物質在第壹個心臟受刺激後釋放到溶液中去。這樣,由於同樣化學物質的存在,當用該溶液去浸浴第二個心臟時,其效果與對第壹個心臟的效果相同。我們現在知道,這種化學物質是乙酰膽堿,箭毒阻斷的正是它。

乙酰膽堿是腦中不同類神經和神經元釋放出來的許多化學物質的原型,在腦信號傳導中充當重要的使者,專業術語稱為遞質。 乙酰膽堿對心臟作用的發現,對於了解腦細胞如何在突觸部位進行通訊具有重要意義。壹旦我們認識到電刺激能引起神經釋放壹種自然發生的化學物質,我們就能更容易地明白當軸突末梢被電信號有效刺激時,腦的壹個突觸上可能會發生什麽。壹旦動作電位到達軸突末梢時,它立即建立起適宜的條件,使乙酰膽堿釋放至突觸中。

在產生信號的細胞的神經終端的軸突末梢中,乙酰膽堿儲存在許多囊泡中。當動作電位沿著軸突傳播到達這個末梢區時,這個瞬間的電壓變化觸發壹些囊淚把內含物(乙酰膽堿)排空至突觸中。到達的電信號越多,排空的囊泡就越多,釋放的乙酰膽堿也就越多。用這種方式,原先的電信號真實地被轉換為化學信號。動作電位的頻率越高,釋放的乙酰膽堿就越多。

乙酰膽堿壹旦釋放,它在所有神經元外部的水相鹽溶液(細胞外溶液)中極易擴散,越過突觸就像渡船過河壹樣輕而易舉。然而時間尺度上差異巨大;由於這樣的化學物質是些相對小的分子,在幾毫秒內就可越過突觸間隙。但這種化學物質,如乙酰膽堿,僅僅是壹個分子,它實際上如何傳遞信息呢?

讓我們回到汽車和船的類比上來。壹旦我們過了河,並將在陸地上繼續我們的旅行時,理想的情況是放棄船而再以汽車代之。原來已轉換成化學信號的電信號,現在需要轉換回電脈沖。我們需要了解,乙酰膽堿或任壹遞質如何導致靶神經元產生電壓的瞬變。

壹旦到達突觸的另壹邊,每壹個遞質分子必然同靶神經元產生某種接觸。遞質像船壹樣需要停靠。在靶神經元的外部有特殊的大分子蛋白質稱為受體。它們是為壹種特殊化學物質定制的,精確得就如同鑰匙配鎖或手和手套相配壹般。

壹個受體不是簡單地讓任何化學物質與之適配,它必定是特異匹配的,即分子構象完美地相對應。壹旦遞質被鎖入受體並與之結合,壹種新的化學物質,即原來兩個分子的復合體便誕生了,它將觸發以後壹系列事件的展開。

對於鈉通道或另壹種離子通道開放來說,遞質分子和靶細胞上受體蛋白的結合相當於發令槍。在靶細胞中,這些離子中任壹種的進出,都將反映在電位差的瞬變上。接下去,這個電位差的瞬變便成為許多電信號中的壹個,沿著樹突傳向胞體。

在某種意義上,我們已走完壹個輪回。當這個特殊的電信號到達細胞胞體時,它立即和其他成千上萬個輸入信號壹起,導致靶細胞電壓最終的凈變化。如果這個凈變化足夠大,則該胞體附近的鈉通道又將打開,從而在新的靶細胞中形成壹個動作電位。這個新的靶細胞本身又將發出壹個信號,成為成千上萬個信號中的壹個去沖擊再下壹個靶細胞。就這樣,電和化學事件不斷重復,生生不息。

在我們的腦中有多達幾千億個神經元。為了感覺壹下壹千億究竟有多大,亞馬孫雨林提供了壹個恰當的類比。亞馬孫雨林方圓7000000平方千米,約有壹千億棵樹木。大腦中的神經元數量基本上與之相當。如果我們現在考慮神經元間連接的巨大數量,那麽我們可以說,其大約和亞馬孫森林中的樹葉壹樣多。

要去想象整個腦中化學活動和電活動的激烈狀態,事實上是不可能的,即使在任壹時刻,我們的上千億個神經元中僅有10%在活動。

以上關於人類大腦的深入研究可以證明,所謂的思想無非就是些化學反應、電流傳遞等物質變化所產生的。

按照這個道理,因為所有物質都由電子、質子、中子等微小粒子組成的,所以人類的思想亦即由這些微小粒子組成。換言之這些微小料子相互結合則能產生思想,我們知道每個人生體中的微小粒子相互結合反應則產生了各自不同的思想。

我們再推理下去,如果微小粒子並非在人體內,那麽這些微小粒子之間發生聯系與反應,亦應該產生另外壹些思想。這是因為人體內的物質本質上而體外物質的本質無異,沒有道理物質只能在體內結合產生意識感覺,而在體外結合則不能產生意識感覺。

這裏需引入壹個原理,稱為“閃電思想不確定性原理”。

閃電思想不確定性原理:閃電在空氣中發生了化學反應、電流變化,其過程與人腦中神經元的工作過程的本質無異。既然人的思想是由微小粒子組成,那麽這些微小粒子雖然不在人體內,但在閃電的過程中相互結合及反應也可能產生壹種不為人類所知的思想。

閃電思想不確定性原理與現今的科學理論並不發生沖突,因為這原理是建立在現今科學知識體系上,並且有趣的是,人類越深入分析大腦的工作原理,越能證明人類的思想僅僅是純粹的物質組成,因此支持天空在壹次閃電的過程中能產生壹次思想這結論的證據也越加充分。

我們再分析人類思想的種類,亦即分析人類感覺的種類。我們就會發現,不同物質的結合只不過產生了不同性質的感覺罷了。

您可以用人類思想為參照物加以分析,您將會發現世界上能與您身體發生結合及反應的物質,都會帶給您感覺。例如,您看到星星,那麽您看到星星的感覺僅僅是星星所發出的光線經過您的眼睛轉為壹系列化學與電信號並與您的大腦物質發生反應的產物而已。

又例如,您閉上眼睛不觸摸樹葉,那麽您就沒有摸到樹葉的感覺,但只要您摸到樹葉,亦即您身軀的物質與樹葉的物質發生反應則產生了您摸到樹葉的感覺。

總之,與您身體內任何物質發生反應的物質都帶給您某種感覺。如果按此推理,以地球為參照物,那麽凡是和地球發生反應的物質都能帶給地球的感覺,然而由於人不是地球,所以猜不到地球的感覺罷子。

這就相當於壹只螞蟻永遠也不能猜到人類的感覺壹樣,細菌永遠猜不到螞蟻的感覺壹樣。

物質就像是思想的藥物,當妳獲取了壹種物質,那麽您就獲得了壹種思想。有許多例子可以支持這種說法。

帕金森病是以詹姆斯·帕金森(James Parkinson)的名字命名的。醫學家在1817年首次報道了這種病例。帕金森病的吸引人之處是,與抑郁癥或精神分裂癥等許多腦的疾病不同,我們確切地知道它的問題出在哪裏——中腦深部的壹個區域。

在中腦的最核心處有須狀的黑色區域,後來命名為黑質(black mass),源自拉丁語“黑色的物質”(substantia nigra)。黑質之所以呈黑色,是因為這個部位的細胞含有黑色素。黑色素是腦中重要的化學物質多巴胺在經過壹系列化學反應後的終產物。現已確證,黑質細胞在正常情況下產生多巴胺。

同樣,人們早已知道,如果拿正常的腦與帕金森病患者的腦作比較,就會發現後者腦的黑質蒼白得多,這是因為含有黑色素的細胞已經死了。這些細胞死亡帶來的壹個嚴重後果是,這個部位不再產生多巴胺了。如果帕金森病患者服用含多巴胺前體左旋多巴的藥片,病人的運動就可以得到顯著的改善。

換言之,帕金森人的身體感覺與正常人的最大區別是,他身體內的某部分物質受損。這就意味著特定的物質在特定的環境決定了特定的感覺。

又例如,壹個四十多歲的中風患者,她的視皮層內壹個相當局限的區域中有細胞受損。雖然她可以看到所有靜止的物體及其他任何東西,但她無法看到運動中的物體。如果讓她沖茶,在她眼裏,水流好似凍結的冰柱壹樣。她確實無法進行這壹活動,因為她會不停地沖茶,她看不見茶杯裏的液面在上升,因而她無法知道何時應該停止。這位患者還說,當她同人說話時,對話也成問題,因為她看不到說話人的嘴在動。更糟更危險的是,她不能察覺汽車的運動:壹開始那車在某處,而後它突然就幾乎撞上了她。另壹方面,這位婦女卻可以通過聽覺或觸覺察知運動。

同樣,有些人可以看到形狀和運動,但看不到顏色。對於視網膜中缺失視錐的病人,或頭兩側的關鍵部位受損的病人,其命運可能是他們將完全生活在灰色世界中。但如果腦中只有單側受損,則壹半世界是彩色世界,而另壹半是黑白世界。

以上這些例子很好地說明了人類的思想其實沒有什麽特別,再聰明的人缺少了某種重要的物質後,其聰明的思想也會消失。

人的痛楚感覺亦由物質決定。

針刺對疼痛的緩解十分有效,有時甚至可以在針刺後進行外科手術。為了達到更好的鎮痛效果,銀針應在穴位處放置約20分鐘。針刺會以某種方式幹擾正常的痛覺過程,由此通過皮下神經把信號從受影響區域傳至腦。如果給紮針處的皮下神經施與局麻,針刺的鎮痛作用則消失。看來,當壹根神經被刺入的針機械地刺激時,腦所感知的疼痛會發生變化。由於鎮痛效應在針留在原位20分鐘後才產生,而在撤針後又可持續壹個多小時,有壹種可能是,針刺本身並不是直接起作用的,它們壹定導致了腦中某些自然化學物質的釋放,而這些物質能對抗疼痛。也許正是這種化學物質受晝夜節律的影響,甚至可被藥物所改變。

在本世紀70年代早期,人們證實腦內存在類嗎啡物質:腦啡肽,這是神經科學近年最偉大的發現之壹。當這壹物質被藥物阻斷後,則痛覺增加,針刺不再那麽有效。通過相同的機制,嗎啡可模擬這種自然化學物質,使腦產生大量腦啡肽被釋放的錯覺。腦中並不存在痛覺中樞,而腦啡肽在腦和脊髓的不同部位均有發現。

此外,人類許多的美妙的快感也是由物質決定的。

在人們用來改變自己感覺的許多藥物中,尼古丁可能是最常用的。尼古丁在吸第壹口煙的十秒鐘內到達大腦,我們有可能看到吸煙者的腦電圖中的即時變化,它變得不同步了,表明處於不那麽放松的狀態。

尼古丁實際上作用於壹種受體,即壹個在正常情況下為遞質乙酰膽堿保留的停泊區。這種作用可作為藥物起作用方式的壹個例子,它模擬壹種天然遞質的作用。然而,有兩個理由表明,這種模擬與其說是乙酰膽堿正常作用的仿真,倒不如說是壹種拙劣的模仿。首先是受體刺激的量遠遠高於正常情況下乙酰膽堿本身的情況。在腦中,乙酰膽堿受體的重復和過度的刺激,將對腦功能產生長時程作用:當它們受到的刺激遠遠高於正常情況下來自乙酰膽堿的刺激時,受體將變得越來越不敏感。由於靶神經元變得習慣於這些人為的化學物質的高劑量,神經元逐漸變得習以為常,它們在正常量的乙酰膽堿的情況下卻不能正常發揮功能。因而,需要藥物提供超常的刺激。這便是藥物成癮的化學基礎。

其次,乙酰膽堿作用於幾種不同的受體以產生更為均衡的作用,而尼古丁僅作用於壹種受體,從而再次導致壹邊倒的效應。這種失衡作用也會以更普遍的方式發生在大腦以外:尼古丁使人處於壹種戰時狀態,隨時準備戰鬥或飛行,心跳加快,血壓升高。或許,將吸煙者處於戰鬥或飛行狀態反饋至大腦中這壹事件本身是令人興奮和愉悅的。但更普遍的是,由於他們的大腦正在發出信號顯示其受體需要更多的刺激,吸煙者因而只是不斷地吸煙。

另壹種拙劣模擬天然遞質的藥物是嗎啡(morphine),雖然其模仿的遞質並非是乙酰膽堿。嗎啡由壹種特殊的罌粟制成,因為它使人瞌睡和松弛,故用睡神摩耳甫斯(Morpheus)來命名。viper是嗎啡的壹種衍生物,由於經過化學修飾而更容易進入大腦,因此viper癮君子們更喜歡這種藥物:它更易進入大腦,使他們更快地“過癮”。viper的副作用包括,瞳孔收縮、便秘和咳嗽反射的壓抑。事實上,正因為後兩種作用,它曾經作為壹種有效的藥劑來治療腹瀉和咳嗽。

嗎啡和viper的壹種致命作用是,通過對腦幹中控制呼吸的呼吸中樞的直接抑制來減慢呼吸頻率。呼吸中樞正處在脊髓上方。有時,這種作用能嚴重到使呼吸停止而導致死亡。事實上,呼吸的抑制是viper濫用急性致死最常見的原因。

第三種被濫用的藥物是迷幻藥(3,4-亞甲基二氧異苯異丙氨,MDMA),它作用於第四個遞質系統(5-HT,即5-羥色胺),該系統也從腦幹向上、向外投射。這種藥常被視為致幻劑,因為它不但能帶來超越壹切的狂喜,而且能給人壹種靈魂脫殼的感覺。這種藥使5-羥色胺過度釋放。腦中5-羥色胺的泛濫成災會在代謝和體溫調節上產生嚴重的後果。除了產生欣快感外,這種藥也會導致活動亢進。這種不間斷的重復運動正是瘋狂勁舞者的特征,而這些人往往服用迷幻劑。事實上,在大鼠上可看到相似的效應。把正常大鼠置於箱中,它們不斷地在箱中探查,表現出各種不同的動作,如流眼淚、打噴嚏、行走和洗刷。然而,當大鼠服用了迷幻藥後,它將壹遍又壹遍地重復同壹個動作,與其正常行為相悖。這種重復的運動使人想起受藥物影響者的重復的舞蹈動作,令人毛骨悚然。

現在仍然不知道迷幻藥的作用是否是由於5-羥色胺大量的釋放,或者是因為由此導致的遞質耗竭所致。不管怎樣,需要認真考慮的是,現在有證據顯示,長時間重復使用迷幻藥會導致大鼠神經元核團(中縫核)的死亡。這些神經元從腦幹向上和向外發出噴泉狀的軸突,以彌散的方式投射到腦的高級區域。它們與壹系列極其基本功能的調節有關,包括睡眠。

這些釋放5-羥色胺的噴泉狀神經元也是很多抗抑郁劑的作用位點。許多抗抑郁劑是通過增加5-羥色膠的有效性來發揮作用的,但其機制不同,因而其作用方式不會導致神經元的死亡。目前最流行的抗抑郁劑百憂解(Prozac),就是以這種方式工作的。然而,如果凈增的5-羥色胺有效性伴有“愉悅”,那麽短時服用增加5-羥色胺有效性的藥(如迷幻藥)必將有相似的效果。但與抗抑郁劑不同,如果重復使用迷幻藥會導致神經末梢死亡,從而使5-羥色胺永久耗竭,因此可以預期,持續使用迷幻藥會有抑郁的副作用。實際上,有壹些資料提示,長時間使用迷幻藥能造成抑郁和自殺。

有時候人類飛起來的幻覺通過阿托平和其他堿性顛茄制劑就能誘發,這些幻覺藥分子可以從曼陀羅花或大麻煙草中得到,它們被歐洲的巫婆和北美治病者(“郎中”)經常用來在宗教的麻痹中,感受到升騰和愉快的飛翔。MDA(2,4-甲二氧基苯異丙胺)有助於誘導年歲的倒退,使人產生變得年青甚至回到幼年時期的感覺,而幼年時期的情況自己原以為完全忘掉了。DMT(N-N-二甲基色胺)能使人產生視物顯小病和視物顯大病,即對世界的感覺分別地收縮或膨脹——有幾分象愛麗絲的巧遇,她在小房子裏順從地讀“吃我”或“喝我”的教育。LSD(麥角酸二X酰胺)能使人產生壹種與宇宙合壹的感覺,就象印度教信仰中婆羅門教徒與梵天同壹壹樣。

我們能夠明白,藥物之所以以多種方法影響大腦,是因為它們作用於大腦中多種化學物質,而且又幹預突觸傳遞的不同階段。尼古丁和嗎啡通過作用於某種天然產生的化合物的受體來模擬該物質,而可卡因則擴散過突觸前增加另壹種物質的有效性。迷幻藥又不同,事實上它耗竭了腦中另外壹種比學遞質。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毫不誇張地說,人類追求快感其實就是追求用自己身體上物質與某種特定的物質發生聯系罷了。

人的睡眠與清醒也是由物質決定,沒有人能夠自願地想睡眠則可立即睡眠,想清醒時則可以立即清醒,這就印證了人所有的思想感覺都是被迫產生的,也是由物質決定的。

例如不少人都有失眠的經歷。比如,您在睡覺前喝了壹壞濃茶,或者喝了壹杯熱乎乎的咖啡,然後就上床睡覺了。但是躺壹會兒仍然睡不著,不像往常那樣,躺在床上不壹會兒就能睡著。

另外當有人經常睡不著的時候,人們常找醫生開點安眠藥服用。

為什麽安眠藥能催人入睡呢?

安眠藥最主要的成份是壹種苯二氮卓,它的作用原理,主要是它能增強у-氧基丁酸神經元的功能,使у-氧基丁酸受體功能增強。科學家們已經研究證明,у-氧基丁酸對中樞神經系統有廣泛的抑制作用,特別是能夠作用於腦幹網狀結構的上行激活系統,使大腦皮質處於抑制狀態。

與此相反的時,另外壹些人則特別喜歡睡眠。原來他們體內存在著較多的“睡眠物質”。

在20世紀初,兩位法國生理學家做過這樣壹個有趣的實驗。

他們將壹只實驗用狗,強迫剝奪睡眠後,抽出這只狗的腦脊液。然後將這些腦脊液註射給別外壹只狗。結果,後壹只狗也昏昏欲睡。於是,他們設想,大腦在清醒時,會產生各種不同引起睡眠的物質。這些物質貯存在腦脊液裏。

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帕伯海默爾和卡諾夫斯基首先確認前面介紹的早期實驗。這壹次被剝奪睡眠的是壹只山羊。將山羊的少量腦脊液註射入正常家兔,可使家兔在註射後6-8小時內,慢波睡眠增加40%。

由於上述結果非常明確和有力,於是,帕伯海默爾進壹步確定山羊腦脊液中的相關物質,以後從被剝奪睡眠的兔的腦脊液中,以及人尿液中都檢出了這種睡眠物質。經過數年的努力,他們從15000只家兔中,分離出壹種睡眠因子,以後又從大量人尿中分離出來,這種睡眠因子原來是壹個分子量較少的Maramyl雙肽。

以上種種分析都表明了物質決定思想,那麽有趣的是,究竟為什麽物質能決定思想,是否壹種物質就代表壹種思想感覺?又或者思想感覺本身就不是思想感覺,思想感覺本來就是物質?還是物質本身就不是物質,物質本來就是思想感覺呢?

2、物質實體相融與精神實體的相融

根據前面的分析,我們知道每個人的精神實體,亦即每個人感覺的總和就是思想,而思想都由物質實體決定。

此外,人的所有思想都是由人身體內的物質與外界物質產生聯系而產生。換言之,思想會否是物質之間相互融合才產生呢?或者說壹種物質本身就代表了壹種思想,兩種物質相融則產生了新的思想?

如果是後者的話,那麽則說明壹個驚人的事實:宇宙自從誕生物質的壹剎那,宇宙本身已經有了思想。而人類相對於宇宙,就像人體內的細菌相對於人體罷了。

我們需要列舉壹些例子幫助我們更深入分析物質實體相互融合與精神實體之間的關系,這樣才有利於我們進壹步分析這個令人難以置信的答案是否正確。

人類的大腦可分為數個主要的區域,科學研究表明人類的每壹種感覺並是由壹些完全單獨的大腦部位產生的,而是調動大腦的各個部位而產生的。另外人類的思想並不完全集中在大腦中,大腦都與身體其它部位相連,從而令體內的所有物質都發生調和反應,例如大腦與身體內所有神經的連接就是最明顯的例子。因此可以表明,人類所有的思想都是物質的相互融合反應而生成,不同的物質融合反應則產生了不同的思想感覺。

只要再深入地分析大腦的相互聯系的運作原理,就會找到進壹步支持以上結論的論據。

大腦內與任壹特定的神經元形成接觸的神經元在壹萬個至十萬個之間。反過來,任壹特定的神經元將成為神經網絡中下壹個細胞的成千上萬個輸入中的壹個。假如我們取只有壹根火柴頭大小的腦塊,其表面上的連接就能高達十億個。

只考慮大腦的外層——皮層。假如妳用每秒壹個的速度數其神經元間的連接,它將花去妳三千二百萬年!

從人類之所以比動物擁有更豐富的感情與思想,亦可證明大腦內物質的復雜融合對人的重要性。

發育中人腦的壹個引人註目的特征是,不同階段的未成熟皮層確實與其他物種的皮層很相象。例如,鼠、兔和豚鼠的皮層紋理平整,而貓的皮層則有壹些腦回。進化到靈長類的腦時,腦回顯著增加,而成熟的人腦皮層的表面就像核桃。十分有趣的是,這些腦回只是出現在妊娠7個月左右,人腦發育相對較晚的時候。皮層折疊的優點是,能在有限空間中容納更多的表面區。可以想象把碎紙放入字紙簍的情況:紙折疊得越多,字紙簍所能容納的紙就越多。

在這種情況下,有皺折的皮層的發育似乎提供了個體發育反映種系發育的實例。但皮層功能直接與腦的總體復雜性相關,而與生活方式上種屬特異性並不相幹。假如皮層對於認知過程是最重要的區域,那麽,顯然壹個物種的皮層越多,就能夠在最大程度上靈活適應其特定的環境。

壹方面,海豚的皮層上有比人類更多的腦回,但據估計,其智力只及狗的水平。原來皮層的大小和與此相關的腦回數目並不是唯壹的決定性特征。海豚有很大的腦,這只是因為其腦的大小並不像人類那樣受到母親骨盆的限制。雖然海豚有較大表面積的皮層,但比人的皮層更薄,其中的神經元以不那麽復雜的模式組織在壹起。

這正如壹套復雜的計算機程序,往往容量越大則越復雜,與此同時亦要根據程序的復雜程度來判斷這套程序是否更有用。

嬰兒大腦逐漸成熟的過程亦很能說明物質復雜地相融對人類產生豐富思想感覺的貢獻。

胎兒在母親妊娠後9個月,組成成年人大腦的大多數神經元已經增生到合適的腦區。壹旦到達目的地,每個神經元就有效地紮根下來,通過建立突觸回路啟動與相鄰神經元間的通訊。在新生腦發育的整個時期,神經元的軸突壹直向外生長,與其他神經元形成聯系。出生後腦容量的驚人增長不應簡單地歸於神經元數的增加,其中有相當部分應歸功於這些突起的發育,它們作為神經元間的通訊線來起作用。

由以上分析可得知人類復雜的思想是依靠人體內物質自相融合及與體外物質相互融合而成。

但必須指出,壹種物質與不同物質相融和,則產生不同思想,這正是每個人思想不盡相同的原因。

最明顯的例子就是人的成長過程。眾所周知,人在成長過程中幾乎對每種固定事物的感覺都有所不同。例如陽光作為壹種性質的物質,其本質並不發生變化,但嬰兒與成年人對陽光的感覺則有明顯的不同;壹幅畫,您在二十歲時欣賞的感覺與在六十歲時欣賞的感覺也會有明顯的不同。

這些例子都能說明,人體內的物質不斷產生了變化,3歲時體內的物質與特定物質結合,可能產生壹種感覺,但30歲時體內的物質再與這種特定物質結合,則必定產生另外壹種可能感覺相近但永遠不同的感覺。

大腦內的壹些特性也能說明這問題。

科學研究表明到達視皮層的電信號感知為視覺,而到達腦的另壹部分(如軀體感覺皮層或聽皮層)的同種電信號,卻會分別感知為觸覺和聽覺。

又例如視覺缺損的腦損傷是面容失認(Prosopagnosia,源於希臘語,意為“不能識別面孔”)。盲視是在未察覺的情況下作出識別,而與盲視者恰相反,面容失認者察覺了,卻不能識別。病人能把面孔看作面孔,但認不出任何人,甚至認不出他們自己。但如果壹張面孔通過展示與其有聯系的面孔而被“心理強化”,情況就會發生明顯的變化。例如,如果在展示戴安娜王妃的相片之前先展示其前夫查爾斯王子的相片,病人常能識別戴安娜的面孔。於是,我們又有了壹個意識依賴於壹個以上因素的例子。

以上種種事實又壹次證明,人類的感覺亦即思想必定是物質相融而產生。既然人類的感覺是由體內的物質與體外的物質相融產生,這亦代表了人與宇宙之間是無界。例如當您看到30億年前太陽系外某顆恒星發射的光線,您將與這種光線融為壹體,形成新的感覺。同時在大腦內植入壹塊電子芯片,那麽電子芯片作為壹種物質與您相融,亦即發生了壹定化學作用,這時候電子芯片與妳體內物質相融也會產生新的感覺。至於您的生命是屬於身體內的物質還是屬於蕊片,答案是兩者都不是,您的生命就是帶給您所有感覺的所有物質,因為正是它們帶給您感覺,而您的所有感覺的總和就是您所有的思想。

以下將要分析更最重點的問題:宇宙究竟是否就是生命體,亦即宇宙是否擁有了思想?另外究竟物質與思想之間有什麽有如此重要的密切聯系呢?更重要的是如果上帝存在,那麽他又是誰呢?

三、第7羔羊宇宙學模型

上帝如果事實存在,首先他存在的論據壹定不能和現代已知的科學理論相矛盾。現代科學理論雖然僅知道宇宙其中壹小部分真理,但無論這部分真理如何微弱,這些真理都有壹定事實證據支持,這就意味著任何上帝存在的理論,壹旦與科學理論中任何壹個正確的真理發生矛盾,那麽也必定是錯誤的。

最受現代科學界推崇的理論,亦即揭示宇宙真理的理論是物理學,而現代物理學最重要的兩大理論則是愛因斯坦的相對論與量子理論。現代所有不支持石頭具有思想或宇宙具有思想的科學觀點,大多是從這些物理學說中得到證據支持。

以此兩大理論為基礎的物理學是無疑是現代人類判別世界萬物是否存在的唯壹基礎。但正是如此,只要上帝希望復活,那麽對於上帝而言則十分容易。

大家可以思考,假如現代被人類證實幾乎必定正確的物理理論,突然之間成為上帝存在的根據,那時候的人類能如何看待上帝的問題呢?

答案是,人類不得不承認上帝存在,因為所有物理理論都證明了上帝必定存在。屆時上帝存在的事實證據將成為所有學校進行教學的其礎理論,而其它人幾乎不可能證明上帝不存在了。

雖然現代的物理理論或多或少存在謬誤之處,人類卻不能完全推翻這些理論。試問有誰能徹底推翻牛頓的萬有引力論,量子理學或全盤否定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呢?沒有人可以,除非有人證明蘋果從樹枝脫落時不是從天上掉下地面,而是從樹枝向太空飛去;或者證明火並不能使物體加熱,而只有冷水才能使物體加熱等等。

另外還有壹個十分有趣的現象。我們知道現在最有能力排斥上帝事實存在的人,大多是受過高等教育的人。但是屆時越有學識的人,例如數學家、物理學家、科學家等等,他們的思想將與現在完全相反,立刻成為最支持與肯定上帝事實存在的主流力量。

與此相反,到時否定上帝事實存在的人,其中大多數必定是那些較少學識的人。因為這些人不了解物理學,不了解科學,所以也就不相信因科學理論而證明上帝事實存在的說法。

假如有壹個人,他不相信蘋果是因為物理規律才從天上掉下來,而相信因為有人想它從天上掉下來,所以蘋果才從天上掉下來。科學家對於這種人,又如何能用科學理論解釋上帝事實存在呢?

其實上帝正想通過這次復活的過程,給人類作壹次意義重大的教學。這教學的目的是讓人類學懂謙虛處世,不要過分地認為自己有知及自大,而要承認自己的無知,再將無知轉化為有知,繼而在謙虛中取得進步。

善良的人應該要明白上帝的這番好意,從中吸取教訓並成長。說到底,人類只不過是嬰兒中的嬰兒,我們確實要好好地珍惜這次學習機會,讓自己盡快長大**。

1、歷史的啟示

探討上帝是否存在,則必須探討宇宙如何產生,並且分析關於整個宇宙的所有物理理論是否支持或證實上帝的存在。

人類歷史中,在關於宇宙起源的科學與宗教學說中,宇宙總是起源於壹些簡單的事物。古人大多認為我們的宇宙之所以演變至今,其實都是由壹些簡單的物理規律所支配的。

例如道家老子認為:道生壹,壹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在老子眼中,宇宙起源的規律簡單至極。

而中國古代陰陽學派的人則認為整個宇宙無非是陰陽之氣調和而成。

各國的歷史神話中關於宇宙起源的傳說也是十分簡單。

《奧義書》為整個古代印度哲學提供了基礎,被所有印度宗教流派推為神聖。這些6世紀的著作涉及創世。根據印度宗教教義,壹開始,全世界只有壹。正如《奧義書》第13條10點論述:“世界的開始只有梵天。它只知道自己‘我是梵天’。”於是變成壹切。無論何神醒悟過來,都變為它。

中國也有類似的神話。

盤古是陰陽的後代,或者說是陰陽的化身(陽的意思是天、光明、堅韌、熱氣和壹切具有主動性的陽性事物;而陰的意思則是沈重、潮氣、柔性、陰性的事物,代表地)。起初,盤古臥於漆黑的宇宙蛋中。他原本生得矮小,但他每天都要長三米,終於在1.8萬年後從宇宙蛋中破殼而出。又長了1.8萬年,盤古分開了天和地,並把它們永久地固定在現在的位置上。

為什麽古代的人類認為宇宙起源是如此簡單呢?如果上帝存在話,那麽他可以控制壹切,但上帝卻沒有讓這些對宇宙起源的簡單論述消失,這是否意味著以上的神話及理論起著啟發人類智慧的作用呢?

同時令人驚訝的是,現代的科學理論對宇宙起源的解釋貌似復雜,但卻認為宇宙僅僅是在壹次大爆炸中誕生,這正好承認了宇宙的確是從最簡單不過的事物開始演變,甚至是從無開始演變。

事實上,宇宙起源的確如此令人難以置信地簡單,下文將逐漸對此進行論述。

2、提煉宇宙的最基本規律

要分析宇宙,首先要對宇宙的種種基本規律進行提煉,當我們成功提煉宇宙的最基本規律時,自然能夠撐握更復雜的宇宙規律。

什麽是“提煉宇宙的最基本規律”的概念。其實,牛頓關於萬有引力理論的描述,就是提煉宇宙最基本規律的壹種嘗試,換言之,只要能成功提煉出宇宙的最基本規律,那麽我們就能解釋世界為何如此復雜了。

然而分析宇宙的本質並不簡單,因為只要人類有小許誤解,那麽對宇宙的本質探討將謬之千裏。

以下有必要統壹人類的壹些觀點,使人類更好地分析世界的本質。

現代科學理論中最常見的詞語是“組成”,例如人們會說電腦是由顯示器、主機、鍵盤組成;原子由質子、中子、電子組成,而質子則由誇克組成等等。

但我們必須理清楚這樣壹個觀點:所有事物都由其它事物組成,但壹經組成,那麽這些事物必定已經成為另外壹種事物。這種新事物的部分有著原始未合成事物的壹些特性,但作為組合的整體,這種新事物已經成為世界上獨壹無二的事物。可以這樣形容,所有事物都由其它事物產生,但壹經產生,則必定成為世界上獨壹無二的全新事物。

例如電腦,它由鍵盤、顯示器、主機組成,但電腦作為壹個整體,已經是世界上原來沒有的事物,它也是世界上獨壹無二的事物。

又例如原子,它由質子、電子、中子組成,但原子只能是原子,它作為壹個整體有著單獨的質子與電子及中子沒有的特性。

人類思想本身也是很好的壹個例子,例如您讀吸收了愛因斯坦的理論,又吸收了其它與愛因斯坦相矛盾的理論,那麽您的思想則是世界上全新的思想,並且是獨壹無二的思想。

另外壹方面,這些被組成的新物質可以被分解。但必須指出的是,所有再次分解的事物,已經不再是原始未合成的事物。例如電腦可以分解成鍵盤、顯示器,但是這些鍵盤、顯示器已經不是原始未合成電腦前的鍵盤與顯示器,因為它們至少因為組合時改變了它們原來的性質。這可能是由於顯示器曾經被用過、鍵盤被用過,又或者它們未曾用過,但至於它們分解前與分解後所處的時間已經有所不同。

壹個鍵盤在2004年6月6日與其它零件發生組合形成電腦,在2004年6月9日被分解,那麽被分解後的鍵盤已經不是原來的鍵盤了,因為它們至少被移動過或所處的時間點不同。

總而言之,世界上被組合或被分解的物質都是世界上全新的物質,它們都是獨壹無二的。這也意味著整個世界會不斷有全新的物質出現。

這觀點的本質和另外壹個觀點是相同的:世界上所有物質都在運動,運動是物質的存在方式。無論何時何地,不可能有沒有運動的物質。

自從古代開始,已經有不少思想家意識到這壹點。

例如古代思想家赫拉克利特認為在現在的世界裏只能期待永恒的變化。柏拉圖在《泰阿泰德》曾這樣描寫的,也是他的弟子最強調的見解:“您不能兩次踏進壹條河流。”

另外現代的所有科學研究都支持這種觀點,例如科學家分析世界上任何壹個物質例如電子、質子的運動特性,就會發現世界上所有的物質都未曾在壹個空間裏重復出現。電子圍繞原子核旋轉,但旋轉的軌跡永遠也不會重疊,最多是軌跡之間無限接近而已。

毫無疑問,這個世界上所有物質必定是全新的,並且有著獨壹無二的功能,同時必定是運動的。

然而,以上觀點看似完美無缺,但卻存在微小的瑕疵。

古代另壹位出名的思想家巴門尼德所持有的觀點與赫拉克利特的觀點剛好相反,他認為世界上的事物永遠沒有變化。

這觀點是否正確呢?例如壹臺電腦,制造電腦的原理都是不變的;物體之間須遵守萬有引力的規律也是不變的;質子與電子結合的特性也是不變的,這些仿佛說明了世界上的確存在不變化的事物。

但是再仔細地分析,每壹臺電腦的具體制作過程必定是有所差異;萬有引力理論只是描述物體之間某種聯系的壹種概論,只要具體分析到各個不相同的物體,那麽它們之間的引力數值也必定不同;質子與電子普遍按照壹定規律結合,但必定是不同的質子與不同的電子結合的細節有所不同。

以上分析意味著看似永恒不變的物質,實際上必定發生了變化。

但值得註意的是,世界上具體的事物都互相差異、獨壹無二,但本質確卻並沒有發生變化,例如質子始終與電子結合,人與人結合生出來的人孩子雖然不是自己,但永遠都是人。

換言之,物質世界的所有事物都是全新的,但具體分析其本質,他們卻是相同的,並且永恒不變。例如,世界上的物質永遠都種類萬千,但物質這種本質永遠都是相同的;您與我的思想永遠都有所不同,但永遠都是思想。

大家可仔細地思考這個問題,為何世界上的事物全部都有“永恒”與“變化”兩象性?

以下先拋開這個問題,再探討其它壹些人類必須統壹的觀點。

人類分析宇宙起源,首先要清晰地知道宇宙是否從“無”中誕生。

關於這個問題,歷史上的學者有過激烈的爭拗,至今為止亦沒有統壹的結論。現在的科學證明,宇宙起源於超高密度與超高溫度的壹個奇點,至於這壹點從何而來,則只能解釋是從“無”中生出來的。但另外壹方面,所有人無須學習任何科學知識,都彼此清晰地知道世界上不可能無中生有,例如在真空中不可能突然生下壹個小孩;或者在沒有任何其它人(包括神明)曾經觸碰您家中的錢櫃,那麽錢櫃裏錢的數目不可能突然多出100萬元。

這就意味著,無需任何理論證明,世界必定不可能無中生有。但為何宇宙卻仿佛從無中生有?這顯然需要壹種理論成功解釋兩個必然正確的觀點為何相互之間產生不可調和的矛盾。

其實事實的真相是宇宙的確從非物質的世界中無中誕生,但宇宙誕生前的“無”並不是真正的“無”,因為“無”本身就代表了壹種性質,而作為壹種性質,它卻是“有”,亦即“無”作為壹種性質,無論我們的宇宙是否曾經起源,那麽“無”作為壹種性質也事實存在。

大家可以想壹想,為何老子只說“道生壹”,而不說“無生道”呢?其實老子已經參透了世界不存在真正的無,任何事物都有屬於它自己的本質。

若然您還不理解,您可以分析自己的思想,您則會發現您的思想在物質世界上並非存在,換言之,思想是對於物質世界的無,但這種物質世界的無——您的思想也是必定事實存在的,這就意味著物質世界的“無”並非代表了宇宙的“無”。

可能大家仍然不理解“無”本身就是壹種“有”的觀點,但無需焦急,因為下面的其它分析將會有助於您理解這種觀點。

3、宇宙最基本的規律

根據現在宇宙的種種特性,我們必須提煉宇宙的最基本規律才能有效地分析宇宙如何演化。宇宙最基本的規律意味著這些本質規律與世界上所有理論或事實都不發生沖突。簡單地說,讀者可用任何已知的物理理論進行驗證,甚至用人類的思想特點及社會的種種現象進行驗證,驗證的結果必定是這些最基本的規律適用於解釋萬事萬物。

能經受所有宇宙現象的驗證是現代科學研究有待關註的問題。正因為現代的物理學沒有分析精神實體,也就不能經受人類思想感覺對物理理論的驗證,所以才提供了上帝復活的機會。



n 性質慣性原理

世界上任何性質的事物,只要不受其它性質事物的影響,必定保持原本的性質。

這原理的概念有點像牛頓第壹定律,牛頓第壹定理表明:任何物體都保持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的狀態,直到受到其它物體的作用力迫使它改變這種狀態為止。

但是“性質慣性原理”不僅適應於牛頓第壹定律,並且適用於宇宙的所有現象。

例如您擁有1000萬元,那麽擁有1000萬元可以講是壹種性質。假如您不被外界事物改變這種性質,這就意味著您既不花錢也不掙錢,那麽您的錢必定不會多也不會少,換言之,“您擁有1000萬元”作為壹種性質將會慣性地維持原本的性質。

又例如您如果不接受外界任何新的信息、體內的物質亦不發生變化,至於體內物質所決定的思想感覺也必定永遠保持原來的思想感覺不變。

這條規律也適用於物理學上的所有現象。例如鐘擺現象,假設鐘擺沒有受到外界事物的幹預,那麽它必定不會停,這就意味著鐘擺作為壹種性質必定有維持它原本性質的慣性

n 性質構築宇宙原理

這原理的意思是宇宙永遠由性質構成。

根據前面的所有分析,我們知道,思想的本質是完全不同於物質的本質,所以說,這個宇宙除物質這種性質之外必定有其它性質,所有這些性質的總和完整構成了宇宙。

時間、空間、物質、能量、思想就是壹些性質列舉。另外,在現實中不斷湧現出新特性的性質,例如電腦、航天飛船、新思想等等,它們都有著原本事物沒有的特點。這就意味著宇宙不斷有新的性質出現。所有舊的性質、新的性質與未來才出現的性質的總和,就構成了宇宙的整體。

又例如,我們所知的宇宙在誕生前究竟是什麽樣子呢?我們的宇宙是在“無”中誕生出來,但是無須證明,宇宙不可能是無中生有的,因此“無”本身就是壹種性質,它就是宇宙誕生前的形態,這種形態就是我們宇宙誕生前的宇宙,所以說宇宙自始自終都由性質組成。

其實世界上無窮的性質,就是老子所說的“道”,也是印度教義中所指創造世界的“壹”。

古代哲學家赫拉克利特對此也有正確的見解,他認為“壹切產生於壹,而壹切產生壹切,多所具有的實在性遠不如壹,壹就是神。”他所指的“壹”其實與上文提到的“性質”有著相同的概念。

中國古代理學家朱熹對宇宙的見解也十分獨到與準確。他認為每類事物都有理,理使這類事物成為它應該成為的事物。理為此物之極,就是說,理是其終極的標準。至於宇宙的全體,壹定也有壹個終極的標準。它是最高的,包括壹切的。它包括萬物之理的總和,又是萬物之理的最高概括。因此它叫做“太極”。

朱熹所指的“理”正是性質,而“太極”恰好就是宇宙。

n 至少兩種性質混合誕生新性質原理

宇宙中的每壹種事物都代表獨壹無二的性質,並且萬事萬物都是動態的,亦即任何性質都是動態的。根據“性質慣性原理”,任何壹種性質都不可能是動態的,因此可以證明世界任何壹種新出現的事物(性質)至少是由兩種性質相互混合而誕生。

另外壹方面,宇宙中所有事物都由其它事物演變而來,換言之,任何壹種性質至少由另外兩種性質混合演變而成。

n 構築本質性質的陰陽共存原理

這裏存在壹個矛盾,因為世界萬事萬物都在流動,為何事物的本質卻永恒不變。其實世界上的本質也在流動,因為本質只是人類對共有事物特性的概述,既然每種事物都在變化,那麽這種概述也就必定要發生變化,例如時間,今天的時間本質其實已和明天的時間本質有所不同。

然而令人費解的是,為何事物的本質容易被人感覺是永恒不變呢?這是因為事物的本質本身就是壹種性質,它也由至少兩種性質混合而成,但這兩種性質十分特別,因為它們可以永恒共存。

我們知道,世界任何壹種性質都有消失的可能性。並且性質之間可以結合,必定是因為性質之間彼此需要或壹種性質被另外壹種性質強行需要。

因此對於壹種永恒存在的性質(亦即看似不變的性質),亦即事物的本質,組成這種永恒本質的性質必定能夠永恒地彼此需要。

可以通過舉例幫助大家理解上述概念。例如人類要生存,必定要吃食物,但是人類要永遠生存,必定要有無窮的食物,否則人類就不能生存。壹個物體要永恒地加熱,亦必須提供永恒的熱量,如果不提供永恒的熱量,那麽這種物質被加熱到壹定程度,就不能再熱了,溫度不再上升代表某種性質的靜止。

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出,壹種性質需要另外壹種性質,也就意味這種性質需要消化(吃掉)另外壹種性質,而消化(吃掉)其它性質的最正常結果就是另壹方性質被滅亡。

根據對構成本質的性質的分析,本質若要永恒存在,那麽構成本質的性質必須永恒彼此需要。這就代表這些彼此需要的性質不斷將對方消化,但卻永遠不能將對方完全消化,這些永遠不能完全將對方消化的性質必定是對立的性質。

舉壹個例子,這個世界只有您與我存在,如是我們任意壹方完全將對方吃掉,那麽到最後雙方都不能生存。最好的結果是我咬您壹口肉,而您反咬我壹口肉,彼此相互消化,也就能夠永生了(這裏假設身體的能量不被其它事物消耗)。但是,在自然界中要做到類似的力量均衡,並且願意彼此進食的事物,必定是兩種特性與力量完全相反的性質。

因為如果兩種性質並非相反,那麽它們必定不願意消化對方(壹種性質與另壹種性質相反,意味著這種性質會消化對方,這種性質會消化對方也意味著它需要對方),並且如果它們力量並非完全相等,那麽壹方的力量將會過大,以至將對方完全消滅。

這些特性相反、相互依存並相互制衡的性質,可用壹“陰”壹“陽”來形容。總之,世界上壹切性質的事物都有本質,那麽這些本質必定是由壹“陰”壹“陽”的性質構成,否則這種事物的本質不可能永恒地存在。

赫拉克利特的學說中也有類似的觀點。他說:“我們不了解相反者如何形成,但對立的力量可以造成和諧;結合物既是整個的,又不是整個的;既是聚合的,又是分開的;既是和諧的,又不是和諧的;從壹切產生壹,從壹產生壹切。”

至於中國古代陰陽學說對宇宙的解析,則有更加多相似的觀點,在此不作更多的闡述

n 性質調和產生新性質原理

現在所知世界上的任何壹種性質,都可互相調和,由舊的性質產生新的性質。

例如質子、中子、電子組成原子,原子就是新的性質;鍵盤、顯示器、主機各自作為壹種性質相互調和就產生電腦這種新的性質;音樂的個體音調相互調和可以產生整首音樂這種新性質;您既學習Mao.ZD思想,又學習柏拉圖的思想,那麽您的思想就是新性質的思想。

新性質的誕生在宇宙中無窮無盡,只要性質之間發生了聯系,無論它們是否需要對方,那麽也必定會混合產生新的性質。

n 新性質遺傳父母性質原理

我們知道,現在世界上所有新的性質必定具有原始未合成性質的特性,這就意味著所有新的性質作為壹個整體是全新的性質,但局部性質的必定擁有與祖系性質本質相同的特性。

例如壹個黑人和壹個白人結婚,這對夫婦所生子女的膚色既不是黑色也不是白色,而是介乎兩者之間。這裏介乎兩者之間的顏色就是全新的性質,而解構全新的性質,必定是有黑色的本質及白色的本質。

又例如壹個人學習了壞人的思想,又學習了好人的思想,那麽這個人的思想必定是全新性質的思想。解構這種全新的性質,您將會發現他的思想有著與好人與壞人局部相同的特性。

物理學上的所有現象也遵守這種原理。質子與中子及電子結合產生了原子,原子擁有了全新的特性,但他也必定表現出部分質子與電子及中子的本質特色。

現代所有基因理論更顯而易見地遵守以上這種原理。所有新誕生的嬰兒都擁有父親與母親部分的基因。

n 全新性質被迫產生原理

這是十分重要的壹個原理,他表明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是被迫產生的。

人所做的壹切全部是被迫去做的,人擁有的所有思想全部是被迫擁有的,人感覺自己有自願選擇的權利,但這並不意味著人能夠隨心所欲地去行動。

因為所有人的思想與行為都有目的,您行為與思想的所有目的,就決定了您所有的行為與思想都被迫產生。

其它事物都是如此,電子與質子因為有著可以相互結合的特性,因此它們必然被迫地結合。

為什麽男人喜歡女人,答案是男人天生就喜歡女人,正是這種天性決定了男人被迫去愛女人,反之亦然。

4、與上帝有關的原理

以上所介紹的所有原理十分重要,因為它們適用於我們所知的整個宇宙,能經受人類所有知識的考驗。假如我們只按照全統物理學解釋宇宙的起源,由於這些解釋至少未能適用於這個世界事實存在的精神實體,同時與上述的某些宇宙最基本原理有所沖突,因此必然有所錯謬。

以下我列舉以上的數條宇宙基本原理,讓大家加深印象,然後將介紹另外數條直接關乎上帝是否存在的重要原理。

性質慣性原理;

性質構築宇宙原理;

至少兩種性質混合誕生新性質原理;

構築本質性質的陰陽共存原理;

性質調和產生新性質原理;

新性質遺傳父母性質原理;

全部性質被迫產生原理。

n 人類追尋快樂回避痛楚原理

人的思想是感覺的總和,而所有感覺最基本的本質就是快樂與痛楚,人所喜歡的所有事情與思想僅僅由於這些事情或思想能另他快樂,人不喜歡的所有事情與思想也僅僅由於它們令人痛楚。

當您問壹個人為何要讀莎斯比亞的著作,他的回答可能有許多種,但這些回答必定有壹個相同之處也是回答的最本質之處,就是莎斯比亞的著作能帶給他快樂或回避痛苦。

n 宇宙追尋快樂回避痛楚原理

前面曾經分析過,人體內的物質與體外的物質發生聯系(其實體內物質之間也會發生聯系),就產生了人的感覺(感覺的總和就是思想與精神實體),這就證明了物質與感覺是相互對應。

另外,人體內的物質與宇宙任何壹種物質發生聯系都能產生新的思想,同時人體內的物質與體外的物質本質無異,這就證明了宇宙中任何物質相融都能產生感覺。

正因為人的思想最本質之處是快樂與痛楚,同時無論人體內的物質與宇宙任何物質相聯系無非都產生了快樂與痛楚的感覺,這就證明這個世界所有物質相聯合必定會產生快樂與痛楚這兩種最基本的感覺。

我們知道這個世界的性質無窮無盡,許多性質的本質都與物質的本質不同,例如時間。但是我們這個宇宙的所有性質都與物質相互發生聯系,換言之,人體內的物質與體外的物質發生聯系的同時,與人體內物質相聯合的所有性質都同時與體外所有物質相關聯的性質相互反應,這就證明了宇宙的所有性質相融最基本的感覺則是快樂與痛楚。

根據以上分析,我們知道宇宙作為壹個整體,是所有性質的總和,因此有快樂與痛楚(因為所有性質相融產生兩種最基本的感受),那麽他是什麽事物呢?難道有痛楚與快樂的事物不是生命嗎?其實宇宙就是上帝。

宇宙就是生命體,宇宙就是上帝,其實這並不難理解。

無論何時何地您問任何壹個人為什麽要做某壹件事,由於這個人不知道做這件事後果是好或是壞,但他在做這件事之前回答您的答案的本質必定是:“因為這樣我能少些痛楚或多些快樂。”

您問蚯蚓,為什麽您要鉆泥土?蚯蚓沒有口亦沒有眼睛及耳朵,但無須證明,蚯蚓必定是生命體亦即擁有感覺,那麽假如它能回答您,他也必定會說:“因為這樣我能夠回避痛楚或取得多些快樂。”

人類的基因為什麽要復制呢?答案與人類及蚯蚓的回答也必定壹致。

假如您能與世界上所有物質進行溝通,它們給您的回答也必定壹致。

地球為什麽要地震?太陽為什麽要發熱?宇宙為什麽要膨脹?答案都是壹樣:“回避痛楚或追求快樂。”

人看宇宙正如蚯蚓看人,在蚯蚓的思想裏,人無非就是地震的震源、快速運動的物體、生長到壹定階段靜止不動並腐爛的物質罷了。假如蚯蚓能鉆進人體內,那麽人體則變成了地球,充滿生機及復雜的大自然系統,這些恰好就是我們看大自然的感覺。

人比蚯蚓多壹些感覺器官,但卻無證據顯示人的感覺器官就是世界上最齊全的器官。正因為人的器官最早都由無中生有,並逐步發展及進化,那麽更加證明了宇宙中的其它事物極有可能擁有比人類多得多器官的生物。既然我們比它們的器官要少,那麽人類與之相比亦相似於蚯蚓與人類相比而已。

上帝的器官有多少個呢?答案是世間的萬物都是他的器官,他是生命的總和,思想的總和,有著至高無上的權力與能力。

n 本能慣性原理

人的所有感覺都是人的本能,既然所有感覺都由世界的萬事萬物——性質決定,因此可以證明所有性質都有其本能。

在前面曾經介紹過萬事萬物都須遵守“性質慣性原理”,其另外壹個意思是指世界上的萬事萬物都有其本能,因此“性質慣性原理”亦可稱為“本能慣性原理”。

“性質慣性原理”更多地表達了無思想感覺的性質慣性特點,但由於萬事萬物都有思想,因此更正確的描述應該是“本能慣性原理”。

“本能慣性原理”表明世界的萬事萬物都有其慣性的思想感覺,亦即每種性質代表壹種本能感覺,而每種本能感覺就代表壹種目的。

古代的思想家亞裏士多德早已註意到宇宙的這種特性,他認為不動的推動者可以看作是壹種目的因,它為變化提供了壹個目的。他相信目的因在科學上的重要性,這就蘊涵著壹種信仰,即目的是在統馭著宇宙發展的過程。

任何性質都有其本能意識,但由於任何性質都須遵守“全部性質被迫產生原理”,因此各種性質的本能混合則產生了新的性質,新的性質也具備了新的本能,同時,各種本能被迫與其它本能混合時,自身的性質或多或少地被迫改變,因此遺傳到新性質當中的祖系本能必定有所改變,但本質卻不變。

n 萬物無序與有序原理

我們知道宇宙的本質是永恒的,亦即宇宙永遠存在,根據“構築本質性質的陰陽共存原理”,宇宙要保持某種永恒特性必須至少由兩種本能剛好完全相反的性質調和而成。

另外根據“新性質遺傳父母性質原理”,宇宙的起源必定來源於至少兩種最簡單的性質,並且這種性質的本質壹定會遺傳到現在的萬事萬物當中。

綜上所述,宇宙的起源必定來源於兩種特性完全相反的祖系性質,並且現今的萬事萬物都具有這兩種性質的某些共同特性。

分析所有事物的共同特性,只有“有序”性質與“無序”性質存在於所有事物當中。

什麽是“有序”,例如物質能組**,那麽這些物質能相互結合就代表了某種意義上的“有序”,只有這些“有序”,物質才能組**;國家也是“有序”的代表。

總之所有物質之所以能成為物質也是因為有序;人的思想能夠綜合各種感覺也是有序的表現。無論如何人類不能找到任何壹種事物沒有“有序”的特性。

另外,世界萬事萬物亦是“無序”的。例如人會移動,就是“無序”;萬物都會運動也是“無序”的壹種表現;人的思想作為整體有序,但卻是由種種雜亂的感覺組成的,這也是“無序”性質的表現。

究竟如何證明“無序”與“有序”能產生宇宙萬物呢?以下將重點介紹“第七羔羊宇宙學模型”,利用“第七羔羊宇宙學模型”可以輕易地解釋宇宙如何誕生,另外亦能輕易解釋宇宙的時間、物質、能量、空間等性質如何誕生。

只要小學生明白“第七羔羊宇宙學”,那麽他也能輕易理解愛因斯坦相對論與量子理論的壹些精粹。

“第七羔羊宇宙學”可以將現在壹些未能結合的理論相互結合起來,構成全新的研究理論,例如它可以將互相矛盾的相對論與量子理論 、超弦理論相互結合而形成無可辯駁的科學理論 ,最重要的是,根據“第七羔羊宇宙學”,所有人類已知的知識(科學知識與其它所有知識)都成為了上帝存在的證據,這就是第七羔羊的威力。

4、 神聖的第七封印

其實整個宇宙的誕生、發展是由壹套不為人知的密碼語言所編寫,但是現今世界上還沒有人懂得這套密碼語言。打個譬如,現在的人類用0與1這兩個基本計算機語言編寫出復雜的軟件,例如windows操作系統,音樂播放器等,但是再過多十萬年後,世界上計算機軟件的復雜程度已到了無法估量的地步。有趣的是,無論未來的軟件多麽復雜,但它們始終是由0與1兩種最基本的計算機語言上所編寫。現在我們假設有55億人在十萬年後出生,而我們不告訴他們所有復雜軟件是由0與1兩種最基本的語言編 寫。那麽這55億人所面對的將是功能異常強大,無所不能的計算機軟件,但他們卻不知其運作原理,因此好奇的學者就需要抽絲剝繭地對這些軟 件進行解密與分析。

相對這些未來的人類而言,現今的所有科學家其實正在做著與10萬年之後這群好奇的學者同壹性質的工作,兩者都在探索的過程總結出各式各樣復雜異常的規律,然而有趣的的,當某壹天兩者都找到最基本的密碼語言時,他們才恍然大悟,原來世界並非想像中復雜。

上帝在第七封印中所封存的創世秘密,其實就是宇宙最基本的密碼語言。誰人可以了解第七封印中的密碼語言,那麽他就能利用這套密碼語言解釋世界上壹切復雜的事物,包括上帝是否存在,愛因斯坦相對論與量子力學如何被統壹,所有科學知識如何成為上帝存在的證據等壹切看似復雜的問題。

其實整個世界與計算機相似,僅由兩種密碼語言譜寫。這兩種密碼語言就是兩種性質。換言之,這兩種性質就像計算機基礎語言會演變與譜寫出其它更復雜軟件程序壹樣能夠演變成與譜寫成更復雜的性質。

究竟這兩種性質是什麽性質呢?

其實我們可以從現在復雜的世界倒推出這兩種復雜的性質。這兩種性質在較早前亦曾經提及過,這裏再強調壹次。我們知道宇宙的本質是永恒的,亦即宇宙永遠存在,根據“構築本質性質的陰陽共存原理”(未清晰了解這原理的讀者,強烈建議重新閱讀全書第二章與第三章,否則將看不懂以下內容),宇宙要保持某種永恒特性必須至少由兩種本能剛好完全相反的性質調和而成。

另外根據“新性質遺傳父母性質原理”(未清晰了解這原理的讀者,強烈建議重新閱讀全書第二章與第三章,否則將看不懂以下內容),宇宙的起源必定來源於至少兩種最簡單的性質,並且這種性質的本質壹定會遺傳到現在的萬事萬物當中。

綜上所述,宇宙的起源必定來源於兩種特性完全相反的祖系性質,並且現今的萬事萬物都具有這兩種性質的某些共同特性。

分析所有事物的共同特性,只有"有序性質"與"無序性質"存在於所有事物當中。

其實"有序性質"與"無序性質"就是這套密碼語言。誰人能夠破譯出這套語言如何創造整個世界,那麽他就揭開了上帝創世的第七個封印。

表面上,"有序性質"與"無序性質"好像不能演化成如此復雜的世界,但這僅是人類的錯覺而已。正如計算機基礎語言0與1壹樣,表面上它們與壹套Windows操作系統毫不相關,然而偏偏是它們構築成復雜的Windows操作系統。

現在正式開始破譯宇宙如何誕生這兩種密碼語言以及這兩種密碼語言如何演變成為現在這個復雜多姿,性質多樣的世界。



5、 第七羔羊宇宙學

我將這套被破譯出來的密碼語言如何演化與構築成整個世界的解密過程稱為“第七羔羊宇宙學”。為什麽我會稱呼這個宇宙學為“第七羔宇宙學”,是因為聖經上記載,上帝當初用七天創造人類, 另外,作才相信已經找到另外六只羔羊(請看《最後的謎題》了解原因),自然而然,關乎宇宙創世最核心的秘密的理論理應冠以“第七”,此外,作者姓高 (高與羔同音),生肖屬羊,所居住的城市亦稱為“羊城”,還有“羊”與陰陽中的“陽”字同音,而且在這套理論中“陽”的作用十分重要,因此我可以將這套理論可命名為“羔羊(高陽)宇宙學”。鑒於這兩種原因,我將整套理論冠名為“第七羔羊宇宙學”。

第七羔羊宇宙學的特點如下:

1、它能壹步壹步解釋世界萬物的由來,甚至世界上沒有愛因斯坦總結相對論,以及世界上沒有人總結量子理論,但第七羔羊宇宙學卻可以壹步步根據密碼語言總結出以上所有不為人知的物理理論。換言之,假如二千年前有壹個人能清晰理解“第七羔羊宇宙學”,那麽他來到現代,他可以告訴我們什麽是“萬有引力”,什麽是“相對論”,什麽是“量子理論”。

2、現代物理學僅是對客觀世界的總結,強調總結與研究時間、空間、物質、能量的關系,但所有物理理論都不能解釋時間、空間、物質、能量的本質,以及它們如何被誕生等最深層次的問題。然而“第七羔羊宇宙學”卻可以做到這壹點。

3、現代所有物理學都沒有考慮“精神實體”與“客觀物質世界”的科學關系,然而“第七羔羊宇宙學”卻可以做到這壹點。

4、現代物理學所不能解答的許多核心問題,依據“第七羔羊宇宙學”都能作出解釋。

以下讓我們共同見證“第七羔羊宇宙學”的神奇魔力。

首先,所有科學家都知道,我們的宇宙有壹個起點,大約在1百多億年前,宇宙由壹處密度極高的“奇點”發生大強烈的爆炸而逐漸誕生整個宇宙,而人類已知的所有事物,例如時間,空間,物質,能量都是在大爆炸時誕生的,並且人類所有物理知識只適用於解釋“大爆炸”後事物的關系,對於大爆炸前的宇宙,所有的物理知識都會失效並且無法解釋“宇宙大爆炸”前宇宙的形態。

這是現代所有科學家感覺最無能為力的事情,亦即無法清晰“宇宙大爆炸”前的宇宙形態;無法清晰為何宇宙會由壹個密度極高的“奇點”突然被壹種極高的能量炸開;無法清晰為什麽宇宙可以從“無”誕生成“有”(“無”如何誕生出這個宇宙,這是所有哲學家與科學家感覺最困惑的事情)。

“第七羔羊宇宙學”要解釋壹切,當然亦要解釋以上所有人類最關心的問題。

這個世界必定起源於無。在宇宙大爆炸前,宇宙僅存在壹種性質,那就是“無”。我們知道,任何壹種性質都代表壹種本能欲望(未清晰了解這原理的讀者,強烈建議重新閱讀全書第二章與第三章,否則將看不懂以下內容),換言之,“無”作為壹種性質,它的本質就是壹無所有,它也有自已的本能欲望,它的本能欲望就是維持自身的“壹無所有”。為什麽“無”的本能欲望就是維持“壹無所有”?因為如果壹個事物如果沒有維持“壹無所有”的本能欲望,那麽這種事物的本質就必定不是“無”,本質屬性是“無”的事物必定只是維持“壹無所有”的性質。

因為“無”這種性質有著維持“壹無所有”的本能,換言之,它在能夠維持“壹無所有”時會感到幸福,而狀態被改變時則會感覺痛楚。正如妳有追求**的本能欲望,壹旦有人阻止妳維持這種本能欲望,那麽妳就會感覺痛楚。

請讀者認真思考這種辯證關系。它是“第七羔羊宇宙學”的關鍵,如果沒有理解這種辯證關系的讀者,請反復思考與理解,否則將看不懂如下內容。

總之,沒有維持自身“壹無所有”的事物必定不是真正的“無”,真正的“無”必定是維持自身“壹無所有”的事物。根據“性質慣性原理”,這種以“無”為本質屬性的事物,必定維持自身的“無”的屬性,直到永遠永遠,並且這種真正“無”的性質在維持自身的本能快樂時獲得壹種本能的幸福。

有趣的是,既然宇宙最早期是“壹無所有”,那以為什麽會發生“宇宙大爆炸”呢。按照這種分析,宇宙必定是從始自終都是“壹無所有”,不可能產生“有”。

問題的最關鍵之處是,是什麽原因令到宇宙從“壹無所有”的壹種本能性質“無”發展出整個宇宙。所有人都知道,必定因為另外壹種性質出現,改變了宇宙“無”的單壹性質,那麽這個宇宙才能“無中生有”。

但是,另外壹種性質是什麽呢,按道理,世界上不可能出現另外壹種性質,因為“無”這種性質永遠也不可能誕生出“有”,它只會永遠保持自已的本能慣性。

究竟宇宙的另外壹種性質從何而來呢?

請讀者壹定要認真思考這個問題三分鐘才繼續閱讀下去。第七羔羊宇宙學的精髓之處在於,在壹開始時這套宇宙學較難理解,但讀者壹旦理解了,以下所有看似復雜的問題都會十分容易理解。

謹記,壹定要認真思考這個問題三分鐘,才閱讀下壹頁內容。

相信大家經過思考都知道,“壹無所有”的“無”不可能產生“有”,換言之,這種與“無”性質相互混合的性質並不是由“無”自發誕生的。

問題越來越有趣了,既然“無”這種性質不可以自發誕生“有”,那麽這就代表了與改變宇宙最初壹無所有的第二種性質是自發誕生的。究竟這個世界是否存在這種性質的事物呢?

真正答案是,世界上幾乎所有性質都必須由其它“事物”發展而成(這是眾人皆知的基本常識),但世界上只有兩種性質的事物無需由其它“事物”發展而成。壹種是性質“無”,另外壹種就是性質“突變”。

什麽是“突變”,“突變”的本質是什麽?

“突變”當然是指隨機發生的事物與突然間改變或出現的事物,否則它就不是“突變”這種性質的事物了。如果壹個事物必須受其它事物的限制,例如這種事物壹定需要由其它事物變化與發展而來,那麽這種事物必定不是“突變"這種事物。

“突變”顧名思議,是不知什麽時候誕生與出現,妳根本無法追溯它的出處,如果妳能預測“突變”在什麽時候發生,在什麽時候出現,由什麽時物演變而來,那麽妳所預測的事物必定不是真正意義的“突變”。總之,突變這種本質事物是它完全是隨機與不可預測的。

“突變”這種事物亦有本能慣性,它的本能幸福就是改變世界上壹切事物,當它能夠改變世界的事物時,它就會感受到壹種原始與無名的本能幸福。

宇宙的真正精彩現在正式開始了。

我們知道,“大爆炸”前的宇宙“壹無所有”,只有“無”這種性質存在。我們無需理會宇宙維持“無”這種性質多長時間,我們只需知道,由於“突變”這種性質存在,“突變”這種性質突然在某壹時刻從“無”中突然自發地出現,從而改變了宇宙“無”的這種性質。

為什麽“突變”這種性質會改變“無”呢?為什麽性質“無”壹定要與性質“突變”發生相互作用呢?

答案是因為它們剛好有著改變對方的本能慣性,它們在改變對方的時候會獲取壹種本能幸福,因此它們樂於改變對方。我們知道,“無”這種性質的本能慣性是維持壹切事物於壹無所有,但偏偏世界上出現了“突變”,“突變”顧名思意會給原來壹無所有的世界帶來壹種變化,這種變化必定會產生某種程度的“有”,“無”這種性質遇到了這種突然出現的“有”,當然會本能地去改變它。

反之,“突變”的本能慣性是改變世上壹切的事物,尤其是性質“無”,大家試想想,壹無所有的世界代表了壹片寂靜,“突變”的本能慣性就是“變化”與“改變”平靜,所以“突變”也樂於改變性質“無”。

《聖經》創世紀上面曾經記載說:“神說,要有光,就有光”。

如果從“第七羔羊宇宙學”角度破譯這句說話,事實上,這句說話的確說明了世界的確起源於“突變”,“突變”說“有”,世界就突然產生了“有”,“突變”有本能慣性,換言之,它是宇宙最早的神。當然這種“有”離產生實際的光還需壹定步驟,以下將闡述像光之類的事物如何從“無”與“突變”兩種性質相互反應而成。

宇宙上首先只有壹種性質“無”,隨後從性質“無”中突然出現了壹種性質“突變”,那麽這兩種事物相互改變對方會產生什麽新的性質呢?答案是這個宇宙的兩組始祖密碼語言隨之誕生。

性質“突變”受性質“無”的本能慣性影響,就化為性質“有序”,但它的本質始終歸屬於“突變”,所以“有序”的本能慣性就是維系所有無序的事物於有序,因此它才能保持這個世界能夠存在“有”的特性,這種保持“有”的結果才能保證世界不完全化為“無”,亦即不完全被性質“無”所改變。與此同時,性質“有序”保持著祖系性質“突變”的本質慣性,使壹切事物都向“有”---亦即“有序”的方向變化發展。有趣的是,無論這種“有序”是多麽的有序,由於它或多或少地受到“無”這種性質的本能慣性影響,那麽任何程度的“有序”都必定或多或少地有些“無序”。

反之,性質“無序”受性質“突變”的本能慣性影響,就產生了某種程度的“有”,但它的本質始終歸屬於的“無”,所以“無序”的本能慣性是將本身與壹切事物化為無序,因為只有這種本能慣性,它才能保證世界的事物不完全化為“有”,與此同時,它能保持自已的祖系性質“無”的本質慣性,從而竭力地力保這個世界能夠回歸於宇宙最早期壹無所有的狀態。有趣的是,無論任何“無序”性質是多麽無序,因為它必然已經受到或多或少“突變”的性質影響,那麽任何程度的“無序”或多或少地存在壹種可觀測的“有序”。

在這裏,我們知道性質“有序”與性質“無序”都遵守“新性質遺傳父母性質原理”,性質“有序”既有“突變”的性質,亦即將“無序”變為“有序”的性質,同時亦有“無”的性質,或多或少地有著“無序”的的特性而不能完全“有序”。

另外,性質“無序”既有“無”的性質,亦即將“有序”變為“無序”的性質,同時亦有“突變”的性質,或多或少地有著“有序”的的特性而不能完全“無序”。

為方便大家理解上述性質,我們可以引入圖形幫助大家思考。

上圖代表性質“突變”

上圖代表性質“無”

上圖代表性質“有序”,可以看出“有序”是性質“突變”與性質“無”的混合體,

但它本質上屬於“突變”,是由“突變”被改變而演化過來,僅是多了壹點“無”的性質。

上圖代表性質“無序”,可以看出“無序”是性質“突變”與性質“無”的混合體,

但它本質上屬於“無”,是由性持“無”演化過來,僅是多了壹點“突變”的性質。

在性質“無”與性質“突變”相遇時,宇宙上首度出現了兩種性質的痛苦。我們知道,性質“無”與性質“突變”都有自已的本能慣性,但由於對方的影響,他們在自已本能的相反方向被改變了自已的本能慣性,因此這時候雙方都遭遇了兩種性質巨大的痛楚。然而與此同時,他們由於維持了自已的本能慣性,並且成功將對方按照自已的意願改變,因此他們都分別獲得了兩種性質的滿足感,這也是宇宙首度出現了兩種性質的巨大滿足感,亦可稱為快感。

在這種情況下,宇宙首個“突變”出現的“量值”直接決定了性質“有序”與性質“無序”的量值。眾所周知,任何“突變”都有“量值”,例如妳突然在地球上變出50億人,又或者突然變出30人,無論如何突變,變出來的東西必定具有壹個實際的、唯壹的“量值”,正是這個突變出來的“量值”決定了性質“有序”與性質“無序”的程度。如果“量值”低,那麽性質“無”受性質“突變”的影響小,因此性質“無”就轉化成為“無序”程度高的性質“無序”,如果“量值”高,那麽性質“無”受性質“突變”的影響巨大,因此性質“無”就轉化成為“無序”程度較低的性質“無序”。反之,性質“有序”的有序程度亦直接受這個突變“量值”的影響。

下圖可以幫助大家理解這個概念。

上圖的數字“6”代表影響性質“無”的性質“突變”,它的大小可以理解成為壹個固定的量值。和下圖的“量值”相比,這個“量值”數值較小,因此整個性質“無序”的“無序”程度較高。換言之,它維持“無序”的本能慣性亦較高,改變“有序”的本能慣性亦較高。

上圖的數字“6”代表影響性質“無”的性質“突變”,它的大小可以理解成為壹個固定的量值。和上圖的“量值”相比,這個“量值”數值較大,因此整個性質“無序”的“無序”程度較低。換言之,它維持“無序”的本能慣性亦較低,改變“有序”的本能慣性亦較低。

然而需要註意的是,無論這個量值多大,性質“無”與性質“突變”都會取得平衡,各自生成新的性質“無序”與“有序”,這個量值並不影響它們的平衡,而只會影響它的“無序”程度與“有序”程度。

至此,《聖經》中最重要的密碼被破解出來。其實性質“無序”代表“陰性”夏娃,而性質“有序”代表“陽性”亞當。恰恰就是它們被蛇引誘,偷吃了禁果,而創造了大爆炸之後的宇宙。

我們知道,“無序”有維持“無序”的本能慣性,它的本能欲望就是改變“有序”以及令到自身與其它事物更無序。然而“有序”有維持“有序的本能慣性,它的本能欲望就是改變“無序”以及令到自身與其它事物更有序。大家試想想,當它們相遇時,假如知道對方就是滿足自已欲望的事物時,會發生什麽事情。

什麽是“有序”,我們知道,世上最有序的事物必定是壹個密度無限高,大小無限小的壹點。

什麽是“無序”,我們知道,世上最無序的事物必定是破壞力最驚人的能量,例如de-tona-tor、地震發生時,其破壞事物“有序”特性的無形能量亦即無形“無序”能力就是“無序”程度較低的無形事物。

宇宙最初“突變”的“量值”決定了性質“有序”的有序程度,同時決定了性質“無序”的無序程度。換言之,最初“突變”的“量值”決定了宇宙最初“奇點”的密度大小與體積大小,總之,“有序”性質越有序,那麽宇宙最初“奇點”的密度就越大,體積越小,反之亦然。同樣,最初“突變”的“量值”決定了宇宙當初令到“奇點”爆炸程度的能量值,亦即決定了性質“無序”的無序程度,它改變“有序”的本能慣性大小。

然而無論這個初始“突變”的量值如何之大或如何之小,它並不影響宇宙大爆炸的發生,它僅影響了大爆炸的劇烈程度。


亞當是“陽性”的性質“有序”,夏娃是“陰性”的性質“無序”,它們在大爆炸前各自維持著自身的本能,這時候,上帝就是“有序”、“無序”、“無”、“突變”四種性質的總和本能。可能上帝意識到性質“有序”只要與性質“無序”首次發生反應,那麽他們就註定以後都結合起來並不斷追求對方,通過改變對方滿足自已的欲望,得到對方滿足自已的欲望,與此同時也要被對方所改變從而產生痛楚。因此可能上帝通過某種手段阻止他們相遇。

當然以上是可能性假設。以下我們不理會上帝是否曾經勸喻亞當與夏娃上遇,我們可以這樣繼續破解宇宙的創世秘密。總有壹天亞當與夏娃會偶然發現對方就是滿足自已本能欲望的事物,因此它們彼此結合。這種結合的過程就像是兩樣事物纏繞在壹起,根據自已的本能欲望不斷地改變對方,同時也被對方的本能欲望所改變。在這過程中既有快樂滿足感,又有痛楚滿足感。無疑這種結合就像是蛇壹樣纏繞,只要它們首度偷吃禁果,那麽根據“本能慣性原理”,它們就有再度偷吃禁果的本能欲望慣性,因此壹發不可收拾。這時候,他們所感受到的痛楚是阻止它們過度結合的唯壹平衡事物。

以上理論與現代物理學沒有任何沖突,因為現代大爆炸理論及量子宇宙論承認,量子引力時代,宇宙整體由壹個不存在時間和空間的量子狀態(“無”狀態),自發躍遷(即所謂“大爆炸”)到具有空間、時間的量子狀態。在這個時期,物質場的量子漲落導致時空本身發生量子漲落並不斷地膨脹,空間和時間以混沌的方式交織在壹起,時空沒有連續性和序列性,因而早晚不分、上下莫辨、因果難明、不可測量,而此時的時空為虛時空。

現代物理學承認,這種從“無”的狀態自發躍遷(大爆炸)是因為不知具體原因而借來巨大的能量,從而令到宇宙發生大爆炸。其實現代科學未知正是“突變”這種性質讓宇宙突然從“無”中借來巨大的能量,從而令宇宙從發生大爆炸。

眾所周知,現代所有物理學家都知道這個宇宙的起源是“免費的午餐”,其含義是指宇宙的能量的確是無中生有,因此才能發生宇宙大爆炸。毫無疑問,“突變”這種性質決定了事物可以從無中生有,因此才會有免費的午餐。

以下讓我們探討什麽是時間,什麽是空間,什麽是物質,什麽是能量,它們從何而來,為什麽在宇宙大爆炸的時候,空間和時間以混沌的方式交織在壹起,為何時空沒有連續性和序列性,因而早晚不分、上下莫辨、因果難明、不可測量而此時的時空為虛時空。

我們知道,宇宙大爆炸時的“有序”亞當是宇宙曾經最有序的時候,因為“有序”亞當剛剛受到“無序”夏娃改變有序,自然而然,大爆炸後的性質"有序"會受到性質“無序”的逐漸影響而減小了自身的有序程度。同理,宇宙大爆炸時的“無序”夏娃是宇宙曾經最無序的時候,因此宇宙剛開始大爆炸時候“無序”夏娃的無序本能最強烈,所以宇宙大爆炸是最激烈的壹次爆炸,至於現在宇宙各個範圍上的爆炸,相比之下,其改變“有序”的無序本領自然弱小得多。

無論是量子力學還是相對論都承認宇宙大爆作時同時產生了空間、時間、物質等事物。究竟它們是如可被誕生呢?

我們首先分析空間如何被誕生。眾所周知,宇宙大爆炸前的“有序”亞當是極高密度的壹點,甚至許多物理學家將其視為無窮密度大,體積無窮小的壹點。換言之,宇宙大爆炸時,“有序”亞當體積有多大,那麽宇宙就有多少空間。

那麽空間如何被誕生呢?我們可以假設,當初“有序”亞當的密度與體積就是壹個普通蘋果,換言之,那時宇宙就只有蘋果壹樣大小的空間。現在“無序”夏娃要改變有序,我們知道,壹個極高密度的壹點必然是最極端的有序,在什麽情況下,這個最極端的有序才至少被“無序”夏娃改變至少壹點點而擁有至少壹點點“無序”的特性呢?答案是好比“有序”亞當是壹個蘋果,如果它擁有至少壹點點“無序”,那麽它就必定至少被切割出壹丁點的物質出來,被切割出來的物質可以是壹點皮,也可能是壹點肉,甚至只是屬於那個蘋果的壹個分子。但壹旦屬於那蘋果的任何壹點物質被切割出來,那麽這兩部分物質就分離開來,形成兩個獨立的空間了。如果您把壹個蘋果平均分成16分,那麽這個蘋果就被分離出16個空間,總之,蘋果中的任何壹處被分離,那麽這個蘋果的“有序”性質就減小了,同時擁有了壹點無序的性質。

宇宙大爆炸時的奇點正是這種情況,它被性質“無序”破壞而瞬間形成了數之不盡的小空間 (這就是宇宙大爆炸後空間瞬速膨脹的原因),至於新出現的空間有多少,只取決於性質“無序”的本能慣性強弱,性質“無序”的本能慣性強,那麽分離出來的空間就多,性質“無序”的本能慣性弱,那麽分離出來的空間就弱。

性質“有序”是可以無限細分的,關鍵是這個世界並不存在能夠無限細分“有序”的“無序”本領。因為由於宇宙“突變”時的“量值”影響,因此任何“無序”都有壹個“無序極限量值”,這個“無序極限量值”就決定了性質“無序”改變性質“有序”的本能本領。換言之,當初性質“有序”能夠產生多少個空間,能被切割成多少份空間,完全僅取決於“無序”夏娃的本領。

打個形象的比喻,妳面前沒有任何光子,能被分割的最小的物質就是壹個拳頭般大的蘋果。那麽這個世界太陽就只能源源不斷地發射蘋果至地球(假設太陽發射蘋果),而您就只能不斷接收這些蘋果而不能接受到比這蘋果更小的物質。這看來不可思議,因為妳會說,蘋果這麽大,又那麽容易被切割,因此太陽的能量如此之強,必定會將蘋果撕裂。但問題的關鍵是,妳假設了這個世界的最小的物質就是壹個蘋果,換言之,妳不可能可以找到壹任何壹把刀將它再切碎,哪把您把它放進極高溫度的火裏燒壹萬年,它始終不會被切割開來,總之,世界上沒有任何事物具有足夠破壞力將這只蘋果切開來,使之形成兩個分離開來而更加無序的空間。

總之,"有序"這種性質就是如此,改變它的"無序"本領強時,它就被割分得較歷害,從而變得更無序。而改變它的“無序”本領弱時,它就被割分得小,從而宇宙的空間也十分小,如果沒有其它性質改變“有序”的特性,那麽宇宙的空間就只會維持於壹點。

現代科學知識已知,宇宙正在膨脹,換言之,宇宙正在形成更多的空間。以後我還會進壹步解釋宇宙正在形成更多空間的原因。

根據愛因斯坦相對論,時間與空間是緊密相連的,究竟時間與空間如何相連,時間又是什麽呢?

如果我們想理解時間如何被誕生,那麽我們就必須對時間的本質有深入理解,同時我們需要有關於時間方面的物理知識基礎。根據現代物理學,時間就是物質運動的周期,壹種物質運動頻率的體現,事物大致連續的運動周期,亦即大致連續的周期性變化頻率,就形成大致連續的時間感覺。至於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就更能解釋物質頻率與時間之間的對應關系。

廣義相對論的預言是,在像地球這樣的大質量的物體附近,時間顯得流逝得更慢壹些。這是因為光能量和它的頻率(每秒鐘裏光振動的次數)有壹關系:能量越大,則頻率越高。當光從地球的引力場往上走,它失去能量,因而其頻率下降(這表明兩個波峰之間的時間間隔變大)。從在上面的某個人來看,下面發生的每壹件事情都顯得需要更長的時間。利用壹對安裝在壹個水塔的頂上和底下的非常準確的鐘,這個預言在1962年被驗證到。發現底下的那只更接近地球的鐘走得更慢些,這和廣義相對論完全壹致。地球上的不同高度的鐘的速度不同,這在目前具有相當的實用上的重要性,這是因為人們要用衛星發出的信號來作非常精確的導航。如果人們對廣義相對論的預言無知,所計算的位置將會錯幾英哩。

牛頓運動定律使空間中絕對位置的觀念告終。而相對論擺脫了絕對時間。考慮壹對雙生子,假定其中壹個孩子去山頂上生活,而另壹個留在海平面,第壹個將比第二個老得快。這樣,如果他們再次相會,壹個會比另壹個更老。在這種情形下,年紀的差別非常小。這即是被稱為雙生子的佯謬。時間的膨脹已經在實驗上驗證了許多次。但是,只是對於頭腦中仍有絕對時間觀念的人而言,這才是佯謬。在相對論中並沒有壹個唯壹的絕對時間,相反地,每個人都有他自己的時間測度,這依賴於他在何處並如何運動。

根據以上舉例,我們知道,時間與物質變化頻率相對應。可以這樣形容,不同的物質變化頻率決定了不同的時間感覺。

當然以上舉例僅是幫助大家理解時間的本質。其實按照“第七羔羊宇宙學”,哪怕我們沒有人認識“廣義相對論”,但我們都可以壹步步推斷出和“廣義相對論”壹樣的結論。

以下讓我們理解性質“無序”如何誕生時間。

其實性質“無序”被性質“有序”改變後就誕生了“時間”。

要理解性質“無序”如何誕生出時間,首先要對“無序”的本質有充分理解。

什麽是無序,無序的意思是沒有任何秩序,越混亂越無序。沒有任何秩序與混亂意味著什麽,意味著混亂中的任何變化幾乎沒有周期性變化。舉壹個例子,地球上有50多億人,如果它們十分無序,這就意味著這些人到處亂走,並且走的路線完全不固定,另外,每個人走的路線必定不能和他曾經走的路線重疊,否則的話,他就擁有“有序”的性質了。假如妳從家裏出發,十天後返回家裏,那麽這裏就形成壹個周期,妳無序的“特性”就不強。假如有壹個人,他在外流浪十億年都不回家,並且流浪的地方處處不同,這樣的話,他的“無序”程度就高,甚至可以說他沒有任何“有序”的特性。

但這裏值得註意的是,本質屬於“無序”的事物必定不能百分之壹百回到他曾經走過的地方,否則它的本質就不屬於“無序”。舉壹個例子,妳在廣州的某壹螞蟻般大小的地點出發,開始流浪,如果妳擁有了壹點點“有序”的特性,換言之,妳有返回初始點的本能欲望,那麽妳可能會返回廣州;如果妳被“有序”強烈影響,那麽妳將會以更短的時間返回廣州,另外,妳返回廣州的落腳點也更加接近妳出發的地點。如果您被無窮強烈的“有序”影響,這就意味著,您從那螞蟻般大小的地點出發後以無窮短的時間內返回那螞蟻般大小的地點,但妳會發覺,您返回原地點的落腳點離妳出發的地點有著無窮小的距離,但這距離僅是無窮小,但他們永遠不會重復,因為正是這無窮小的距離決定了妳的本質是屬於“無序”性質。妳要謹記,妳還是屬於“無序”,只不過您被“有序”性質強烈改變而已,妳在骨子裏還至少存在壹些不願完全返回原地的欲望。

下圖可以幫助大家理解上述概念。

上圖象征著“無序”性較強的性質“無序”。

明顯上圖所象征的“無序”性質已經開始形成周期,它的“無序”性質比第壹幅圖

所代表的的“無序”性質要弱,同時它的“有序”性質亦較強。

明顯上圖所象征的“無序”性質的只有非常弱的“無序”特性,同時它的“有序”特性也非常強。

明顯上圖所象征的“無序”性質的擁有最弱“無序”特性,同時它的“有序”特性也最強。

相信細心的圖者會發現,這些圖形十分象壹些“弦線”。其實性質“無序”被“有序”改變後,因為已經被賦予了可觀測的形態(因為任何擁有些微“有序”特性的物體,都是可觀測的實物,只不過被觀測的難度有所不同),因此呈現出無序程度不同,周期性變化不同的“弦線”。另外熟悉現代最熱門物理學“超弦”理論的讀者可能會有疑問,這種被“有序化”的性質“無序”是否就是“超弦”理論的弦。答案是正確的。以後我還會提到這種“超弦”(強烈建議讀者收看“霍金的宇宙”第六集有關超弦的理論,請到首頁下載)。

現在我們重新考慮性質“無序”的周期性變化問題。

從上圖可以十分容易理解,無序程度高的性質“無序”其實就是周期性變化能力小,頻率低的性質“無序”。而無序程度低的性質“無序”其實就是周期性變化能力強,頻率高的性質“無序”。

我們知道,變化頻率越高等價於這個物體周期性變化所需的時間越短,變化頻頻越低就等價於這個物體周期性變化所需的時間越長。

因此,我們可以用“頻率”來直接描述“無序”性質的無序程度。

以下圖形中,周期變化頻率從高到低的排列是(同時也是性質“無序”無序程度從低到高的排列):

頻率極高 頻率較高 頻率較低 頻率最低

我們在較早前分析過,性質“有序”受性質“無序”影響,就從壹個有序的空間分化出無序的空間。其實性質“無序”受性質“有序”的影響,就從極端的無序分化出壹個個“時間頻率”。為什麽無序分化出來的“時間頻率”各不相同呢?

我們需要更深入分析“無序”的本質。我們知道,“無序”夏娃是宇宙的曾經存在過的最無序,但是它在誕生時都受到性質“突變”的影響,因此,它至少都擁有壹點點有序。這壹點點有序體現在整個夏娃“無序”身上,那麽整個“無序”夏娃就有壹點點變化的周期。我們需要知道的是,因為“無序”的本質就是“無序”,因此性質“無序”內部還是十分隨機與混亂的,它允許內部的性質各自隨機的發生周期,只要總體上整個無序總體還是保持在那壹個“有序”水平上就可以了。

我們可以舉壹個例子。我們知道,“無序”夏娃是宇宙曾經存在過的最無序,無序的東西就代表極端的隨機但又不重復。因此我們可以將“無序”夏娃看作相當於地球上的五十多億人口,它們都隨機地四處流浪,因為這些人四處流浪,因此他們局部某些人會形成壹個個周期,可能我今天流浪到非洲,十年後返回廣州,妳可能今天流浪到非洲,過了壹個月之後就返回廣州。正是這些局部的個體周期影響了整個人類的總體變化周期。換言之,要想保持整個人類的總體變化周期在某壹固定程度上,並不與局面的個體周期的某些變化發生沖突。例如,我今天流浪到非洲,十年後返回廣州,妳今天流浪到非洲,過了壹個月之後就返回廣州,這完全和妳今天流浪到非洲,十年後返回廣州,我今天流浪到非洲,過了壹個月之後就返回廣州的情形是等價的。甚至在我與妳今天都流浪到非洲,大約五年後返回廣州,這種情形也不影響整個人類的變化周期。

總之,正因為性質“無序”的這種本質的混亂、無序、隨機。因此當“有序”亞當與“無序"夏娃因為強烈的欲望相互結合發生大爆作時(註:在第七羔羊宇宙學中,兩者之間的吸引力與相吸的兩個物體的欲望水平成正比),“無序”夏娃並不是將“有序”亞當平均分拆的。妳可以這樣理解,“無序”夏娃中的某壹處形成了壹個頻率極高的周期變化,那麽這個高頻率周期變化的局部“無序”分拆與改變“有序”的程度就低(因為它“無序”本能慣性低)。反之,“無序”夏娃中的某壹處形成了壹個頻率極低的周期性變化,那麽這個頻率極低的周期性局部“無序”就能分拆與改變較多的“有序”(因為它“無序”的本能慣性強烈)。

在這種情況下,宇宙大爆炸時,每壹個空間就對應它相應的時間,有多少個個體空間就對應多少種“無序頻率”,亦即對應多少種時間。

打個比喻,宇宙大爆炸時,性質“有序”只化為1千個個體空間,但每個個體空間的密度卻不同,密度高的空間對應著周期性變化頻率高的“無序”(因為性質“無序”的能力低,因此它與性質“有序”結合時,改變對方的能力就弱),而密度小的空間對應著周期性變化頻率低的“無序”(因為性質“無序”的能力低,因此它與性質“有序”結合時,改變對方的能力就強)。我在以後還會分析到,所有物質如何由這些分離的“空間-時間”性質相互結合而成,但讀者現在就可以知道,所有“空間-時間”的再次結合必定會形成另外壹個總的時間周期,而這個時間周期亦是與其它時間周期相對的。

由於這種“無序”的局部隨機性質,甚至決定了宇宙大爆炸時並非同時進行,我們知道,頻率較高的局部“無序”會大爆炸中首先分拆出較高密度的“有序”,而頻率較低的局部“無序”會在過壹段時間內才分拆出較低密度的“無序”。正因為這種原因,宇宙大爆的過程中,在大爆炸的後期,宇宙會形成壹次暴脹(因為“無序”程度最高的性質“無序”在稍後才發生影響)。這與現代物理學所證實的宇宙大爆發情形完全相符,這個宇宙的確曾經在大爆炸後期形成壹次強烈的爆脹(爆脹還有另外壹個原因,將在後文講述)。

其實這種“無序”的局部隨機性質還是現代所有“量子理論”的基礎,我在以後還會破密兩者之間的關系。

相信經過上述分析,讀者應該知道,宇宙中的時間是相對的,每個空間都對應不同的頻率時間。例如,妳站在頻率較高的空間裏,那麽您的時間就會比站在頻率較低的空間裏的時間過得更快,妳也會老得更快。至此,第七羔羊宇宙學已經否認了“絕對時間”的觀念,和“相對論”壹樣,它承認宇宙中任何事物的時間流逝都是相對的,它和相對論都決定了每個觀察者都有自已所攜帶的鐘去測量時間,而不同觀察者攜帶的同樣的鐘的讀數不必要壹致。我在後面的內容中,還會用第七羔羊宇宙學解釋為什麽物體在運動時,時間過得更慢,以及為什麽人在山上生活,會老得更快的原因。總之,人類用“超弦理論”、“相對論”、“量子理論”及所有壹切物理理論對世界的總總分析,都可以用“有序”與“無序”兩種密碼語言進行轉譯。

假設有讀者在2000年前細心分析上述理論,相信來到現代,聽到愛因斯坦講述“時間的相對性”時,可能會感覺毫不驚訝,因為早已明白個中的道理,可能唯壹不明白的事情就是,什麽是“鐘”,什麽是“光子”而已

現在談壹談另外壹個所有人都關心的問題,亦即時間如何流逝的問題。眾所周知,我們的時間流向是“過去”流向“未來”的。但在物理學家眼中,壹切事物都有原因。時間的流向也是受到物理規律嚴格限制的。

時間的流向主要與“熱力學第二定律”有關。為了讓讀者更容易理解用聖經密碼所解釋的時間流向問題,我們必須讓讀者首先熟悉有關“熱力學第二定律”的壹些情況。

(以下內容摘自《時間之箭》)當我們從量子力學的微觀世界轉移到日常生活的宏觀世界來,時間之箭就變得比較清楚了。這就是熱力學的領域,它是壹個威力巨大的理論,其中時間的流逝方式,與縈繞在詩人和小說家腦際的想象是壹樣的。格雷夫斯(Robert Graves)有壹次生動地描寫道,時間就是“計數脈搏,計數緩慢的心臟跳動,在緩慢的心臟跳動中流血、從而走向時間的死亡。”熱力學所做的與此相同。它揭示了同樣不可逆的過程中瞬息即逝的現實,從我們的青春逝去到眼淚風幹。這些不可逆過程使人類的存在既富於深刻哲理又富於情趣。當然,並不是它的所有應用都是這麽富有象征性。熱力學還解釋蒸汽機如何工作,以及為什麽茶會變涼這壹類問題。

熱力學把時間與有序性和無序性(隨機性)這樣的概念聯系起來。時間的流動變得顯而易見,這是因為在任何孤立系統中都有壹種毫不留情的傾向,使得有序程度降低而無序程度增加。如果往紅茶裏面加壹點牛奶,奶分子就會與茶分子混合在壹起並且擴散。最後,奶和茶的分布會完全壹樣,茶顯出特有的濃褐色;當混合過程完成以後,不會再有進壹步的變化發生。在茶所達到的最後狀態中,分子的無序性;或者用熱力學術語準確地說,熵--達到了壹個極大值。這是壹種平衡狀態,奶分子和茶分子在混合物中所有各處都是均勻的,不再具有任何進壹步混合的能力。我們從來沒有見過相反的過程,即均勻的褐色液體自發地分開成為白色的奶和紅色的茶。因為要使這樣的過程發生,我們就必須讓時間開倒車。

時間之箭在所謂的“熱力學第二定律”中明顯地表現出來。這個定律說,所有的物理過程都是不可逆的,因為壹部分能量總是要作為熱而散失掉。作家斯諾(C.P.Snow)認為,對於任何受到過良好教育的人,熱力學第二定律都應該成為他所應具備知識的壹部分。他描寫過壹些受過高等教育的人,“他們津津樂道地形容科學家們對文學的無知。有壹兩次我被激怒了就問他們,妳們中有多少人可以講壹講熱力學第二定律。反應是漠然的而且答案也是否定的。然而我的問題實際上等價於問壹個科學家:妳讀過壹篇莎士比亞的作品嗎?

當我們討論熱力學的不同處理方法時,壹些觀點的相互沖突會變得很明顯。我們會看到壹種根據熱力學平衡的描述,它是壹種特殊情形,此時作為熱力學理論核心的壹切變化和流動都被抑制,而這種情形又是大多數科學家在熱力學課題中唯壹了解的部分。我們將要表明,平衡態熱力學是壹條死胡同。某些人錯誤地認為,熱力學排除了有序結構的自然出現,而且意味著宇宙的整個進程是直接走向無序的混沌。我們會看到這也是不正確的,實際上熱力學理論正把握著有序生命產生的關鍵。但是對我們眼前的目的來說,最基本的問題還是,如何使熱力學和分子力學的微觀理論相和諧,因為上面我們已看到,這種微觀理論是時間對稱的。科學思想的這兩個至關重要部分之間表面上的抵觸,壹些人稱為不可逆性佯謬(另壹些人稱為可逆性佯謬)。它已經使得壹些科學家認為時間的熱力學箭頭在我們的精神之外不具有現實性,是壹種純主觀的概念。

熱力學的誕生

熱力學理論是隨著十九世紀早期,英國工業革命中蒸汽動力的出現而形成的。第壹臺實用的蒸汽發動機是1782年瓦特(James Watt)建造的,他以前在格拉斯哥大學從事科學儀器制造工作。蒸汽機燒煤把水加熱,因而產生蒸汽壓力推動活塞或轉動渦輪槳葉。但是為了計算壹臺發動機的最大效率,就必須了解這臺機械幕後的全部理論。這壹學科就是熱力學,它來源於希臘語,意思是熱的運動。

當蒸汽機運轉時,能量轉化為所有組成部分的分子運動,這壹過程是極端復雜的。但是熱力學並不涉及原子和分子(我們回憶壹下,當時原子的概念還沒有得到普遍認可),它把註意力直接集中在壹些與感覺有關的“宏觀”量上面,像體積、溫度和壓力。在早期熱力學家中壹個傑出的人物是法國工程師卡諾(SadiCarnot)。他是法蘭西第壹共和國壹位領導人的長子,後來在壹場流行性霍亂中去世,終年只有36歲。然而在去世前十年,他就已經對理想熱機如何工作給出了壹個透徹的熱力學分析。他的這種理想熱機是完全可逆的,沒有不可逆的熱損失。他說明了熱機的效率如何決定於熱量從熱物體流到冷物體這壹事實。在壹臺蒸汽機裏,這就是說,熱量從蒸汽形成的熱汽室,流到蒸氣凝結的冷汽室。卡諾說,冷熱物體之間的溫度差異,就決定了熱機工作的好壞。有重要意義的是,即使這樣壹種完美的熱機,它的效率也決不可能達到百分之百。

用實際用語來說,蒸汽機的工作就是把熱轉化為功,這裏功的意義就是壹種更有用、更有組織的能量。熱和功的等價,是曼徹斯特壹個釀酒世家的兒子焦爾證明的。他把壹臺蒸汽機的工作倒過來觀察,也就是用功來產生熱(用槳來攪動水,或者把空氣壓縮進壹個容器裏)。結果表明壹定數量的不論什麽形式的功,都產生出相同的熱量。這壹發現得到了公認,現在能量的最基本單位就是以焦爾的名字命名的(壹焦爾大約等於在地球表面附近,把壹只蘋果垂直舉起壹碼(0.9144米)所需要的功)。

能量的不同形式熱和功之間的等價,是熱力學第壹定律的基礎。這壹定律說,在壹個物理過程中,能量總是守恒的,盡管它可以從壹種形式轉化為另外壹種形式。換句話說,如果妳對任何壹個物理事件擬出壹份能量清單,則事件前後的總能量是相等的。唯壹的區別是,開始時的能量的壹部分或全部,必定會在事件後作為熱量出現。這是因為總有某些能量在某種物理過程中被“燒掉”了;例如,克服摩擦和空氣阻力。這些“燒掉”的能量不會真的從清單上消失,只是由於表現為廢熱的能量耗散,使得能量換了壹種形式。

在每壹個能量轉化的過程中,都有因為產生熱而出現的能量耗散。例如壹位運動員在跑100米賽跑時消耗的化學能,壹只白熾燈泡發光(電磁能)時消耗的電能等等。對耗散問題更進壹層的認識,主要是由德國物理學家克勞修斯(Rudolf Clausius)完成的。他生於1822年,父親是壹位牧師兼教員。克勞修斯了解到,雖然熱和功在焦爾所表明的意義上是等價的,但是耗散使得它們之間產生了壹個十分重要的不對稱性。原則上,任何形式的功都可以被完全轉化為熱。但是耗散意味著相反的說法不能成立,在熱轉化為功時,總有壹部分熱白白浪費掉了。例如,並不是蒸汽機中所有的熱都可以用來推動活塞。壹部分熱量浪費到加熱機器、周圍大氣以及操作者的手。壹部分熱量在機器關掉之後仍然保留在小水滴中。克勞修斯認識到(雖然最初這壹認識還是朦朧的),這意味著熱量損失是不可逆的,壹旦發生熱量損失,這種廢能決不可以再次變成為功。他的這個突破性發現在1850年得到完全證實,克勞修斯也因此被稱為“時間之箭”之父。但是在那個階段他的學說還是有毛病的。出生在北愛爾蘭貝爾法斯特的數學家湯姆孫(即後來的開爾文勛爵),把克勞修斯這種笨拙的處理方式改成壹種普適的表述,即熱力學第二定律。按照這個定律,總是存在著機械功退化成熱的無情傾向,而相反的傾向卻不存在。

第二定律的含義是,所有的能量轉化都是不可逆的。當發動機的曲軸正好轉過壹個循環時,這臺機器回到這樣的狀態,也許連最能幹的機械工都看不出它與原來的初始狀態有何不同。但是由於熱而產生的能量損耗,卻已經使得壹些無法再被消除的變化發生了。曲軸規律性的機械運動(功)受到了摩擦力。壹部分機械能變成了熱,這熱我們可以想像為軸上分子無規則的隨機運動。這種無規則運動的能量又有壹部分會被空氣分子帶走。最後的結果是作為熱而出現的不可逆的能量耗散。

這裏我們要記住的壹個關鍵因素是卡諾提出的壹個觀點,即熱只能由較熱的地方流向較冷的地方。這就使我們得到了第二定律的另壹種表述形式,即不可能通過把熱量從較冷的地方轉移到較熱的地方而做功。為了更幽默地描寫壹下這個在實際行為中不可避免的原則,我們想引用喜劇大師弗蘭德斯(MichaelFlanders)和斯旺(Donald Swann)在他們的歌“第壹和第二定律”中的壹段歌詞:

妳不能讓熱從冷處傳到熱處,

妳想試壹試嗎?結果只會壹無所獲。

不見得吧,讓冷的再變冷,

會讓熱的再變熱--這合乎規矩,

就像熱量從熱的東西傳出,

壹定會使冷的東西變熱。

不,妳不能讓熱從冷處傳到熱處,

妳如果要試試,妳就會像是壹個蠢貨。

冷的東西變熱,這才合乎道理--

因為這是壹條物理法則!

克勞修斯在1865年引入“熵”的概念,從而把可逆過程與不可逆過程加以區別。這就使得第二定律更加具有鋒芒。熵是這樣壹個量,它在有耗散的情況下不停地增長,當所有進壹步做功的潛力都已耗盡,它就達到了極大值。按照克勞修斯對第二定律的說法,在可逆過程中熵的改變是零,而在不可逆過程中熵總是增加的。熵這個名稱是克勞修斯根據兩個希臘字發明出來的,意義是“轉移的量”或者“發生變化的能力”。它無疑是熱力學中最重要的概念,並且給出了壹個明顯的時間箭頭:熵的增加正好與時間的前進壹致。熵的概念給了愛丁頓極深刻的印象,他寫道:“我希望能把熵這個概念在科學研究中令人驚奇的威力,原原本本地告訴妳。”他把熵比作美和旋律,因為這三者都是與排列和有序聯系在壹起的。

為了更深入地理解熵的意義,把壹些雜亂的容易引起混淆的因素去掉是非常有幫助的。科學家們為此常用壹種理想化的情況,即把所感興趣的過程定義為系統,過程以外的世界構成系統的外界。例如,熱力學家常喜歡考慮“孤立系統”這樣的特殊情況,這種系統與外界完全無關,像壹只有剛性絕緣壁的盒子,物質或者能量無論從哪個方向都不能通過。壹只理想的咖啡暖瓶可以作為這樣的例子,它不會散失水蒸汽或者熱能。雖然在實際上沒有壹個系統是完全孤立的(宇宙本身可能除外),但是這還是壹種非常有幫助的理想化假設。另外還有兩種普遍形式的系統在熱力學中常被應用:“封閉系統”,它可以與外界交換能量;以及“開放系統”,它與外界既可以交換能量也可以交換質量。利用這樣的專門術語,像人這樣的有生命的物體就是壹種開放系統,因為人要和外界發生能量和物質的交換,例如喝酒、吃肉,以及呼出熱氣和產生排泄物。

也可以這樣陳述熱力學第二定律。壹個孤立系統的熵總是增加的,並且將兩個系統連接在壹起時,其合並系統的熵大於所有單獨系統熵的總和。譬如,考慮壹盒氣體分子的系統。分子可以認為是不斷互相碰撞並不斷從盒子壁反彈回來的康樂球。氣體的溫度越高,分子運動得越快,這樣它們撞擊盒壁越頻繁越厲害,而且它們作用到壁上的向外的壓力越大。假定初始時所有分子被壹隔板限制在盒子的左半部,如果接著將隔板除去,這些分子將散開並充滿整個盒子。在以後的某壹時刻,所有這些分子偶爾會都呆在右半部或回到左半部,但占絕對優勢的可能性是在左右兩半分子的數目大致相同。這種狀態比原先分子在左半部分的狀態更加無序,所以人們說熵增加了。類似地,我們將壹個充滿氧分子的盒子和另壹個充滿氮分子的盒子連在壹起並除去中間的壁,則氧分子和氮分子就開始混合。在後來的時刻,最可能的狀態是兩個盒子都充滿了相當均勻的氧分子和氮分子的混合物。這種狀態比原先分開的兩盒的初始狀態更無序,即具有更大的熵。

按照第二定律,在壹個孤立系統中自然發生的任何過程,都壹定伴隨著系統的熵增加。因而熵給所有孤立系統提供了壹個時間箭頭。當熵達到它的極大值時,孤立系統的時間演化就停止了,該系統就處於它最無序的狀態。這時系統已耗盡了它所有發生變化的能力--它已經達到了熱力學平衡。

克勞修斯認識到宇宙本身是壹個完全孤立的系統(否則在它外邊是什麽呢?),並且在1865年把熱力學的前兩條定律寫成宇宙學的形式。第壹條定律說,宇宙的總能量是守恒的;第二條定律說,如我們已看到的,宇宙的總熵是在無情地朝著它的極大值增長。德國物理學家霍姆霍茲( Hermann von Helmholtz)第壹個從第二定律推斷說,整個宇宙的演化就是逐漸地退化,最後停止於熱力學平衡,此時不會再有任何變化發生。壹個處於平衡的宇宙,熵和無序性都達到最大,所有的生命也就隨之而死亡。宇宙的這種“熱死”或“熱寂”,又引出了弗蘭德斯和斯旺的妙句:

熱就是工作(功),而工作是該死的東西。

宇宙中所有的熱,

因為不能再增加,

都在逐漸冷下去。

此後,不會再有任何工作了,

將是天下太平、永遠的休息。

真的嗎?

真的!老兄,這就是熵,

所有這些都是因為

熱力學第二定律!

這是壹個科學理論從壹團蒸汽得到的壹幅非常可怕的圖像。然而,正如馬克·吐溫( Mark Twain)所說:“先抓住事實,然後妳才可以大做文章。”實際上,熱寂的說法是有問題的,因為它忽視了引力(和黑洞)的作用:如果包括引力,宇宙必定越來越遠地偏離熱寂所想像的物質均勻分布。即使不考慮這壹點,宇宙這樣壹幅慘淡的遠景也和它的中短期行為沒有多大關系。我們從天文事實中(第三、四章)知道,宇宙作為壹個整體是在膨脹著的,所以在任何地方它都不會接近熱平衡。熱力學的知識也告訴我們,當壹個體系遠離平衡時,會由於像天空上星星那樣的局部熱點,而發生壹些非常有興趣的事情,例如生命的出現。

第二定律已經被證明是普遍適用的。用愛丁頓的話來說,“我認為,熵增原則--即熱力學第二定律--是自然界所有定律中至高無上的。如果有人指出妳所鐘愛的宇宙理論與麥克斯韋方程不符--那麽麥克斯韋方程就算倒楣。如果發現它與觀測相矛盾-那壹定是觀測的人把事情搞糟了。但是如果發現妳的理論違背了熱力學第二定律,我就敢說妳沒有指望了,妳的理論只有丟盡臉、垮臺。”

熵是測量壹個系統的無序的程度。常識告訴我們,如果不進行外加幹涉,事物總是傾向於增加它的無序度。(例如妳只要停止保養房子,看會發生什麽?)人們可以從無序中創造出有序來(例如妳可以油漆房子),但是必須消耗精力或能量,因而減少了可得到的有序能量的數量。

我們覺得到時間是有方向的,熱力學第二定律也說熱只能從較熱的物體流到較冷的物體,說雪人會融化,雕像會粉碎。第二定律和我們的時間感之間的關聯可以用瓷器店和公牛的影片來說明。如果時間是朝正的方向走,影片就壹定會顯示出:完好的瓷器到處亂飛,碗碟被牛蹄踩碎。但如果我們看到公牛先倒走進被破壞得爛糟糟的店裏,等到最後壹個茶杯都好好地飛回架上以後又倒走出來,那我們就知道影片放倒了。第二定律規定這種事不會發生,永動機不可能存在,證明任何過程中,能量都要轉化成熱而被消耗掉;這裏,掉下來的碗碟的能變為再也不能復原的熱和聲。這種不能倒過來的損失是跟我們時間流逝的感覺連在壹起的:從第二定律裏面,我們發現壹個叫做“熵”的量,它度量壹個系統可變的能力,它跟時間有密切關系。熵的增大是時間方向的指路標,在我們所見到的這個世界,兩者都是不可逆的,正如妳在這個世界沒有見過時光倒流,同時也沒有見過破碎的花瓶會自發地組合成原狀。

為什麽我要如此詳細介紹“熱力學第二定律”呢?因為我想大家知道,時間的流向僅是由“熵”的變化方向相壹致的。如果壹個孤立系統裏的“熵”只能單向增加,這相當於我們見到花瓶只會破碎而不會見到破碎的花瓶自發地組合成完整的花瓶,那麽這個孤立系統的時間流向就是從“過去”流向“未來”。如果壹個孤立系統裏的“熵”只能單向減少,這相當於我們見到花瓶只會從破碎狀態恢復自發地組合成完整的花瓶而不從完整的狀態破碎,那麽這個孤立系統的時間流向就是從“未來”流向“過去”。

現代的愛因斯坦相對論,量子理論都必須承認時間是對稱(不壹定是嚴格對稱)的,亦即承認存在另外壹個宇宙,時間是倒流的,那麽世界的熵總是無情地減少,這與我們的世界完全相反。我將會以後證實那個世界就是由“反物質”組成的世界。

現在我將用聖經的密碼語言對時間的流逝問題進行破譯。

根據較早前分析,有序“亞當”與“無序”夏娃發生大爆炸後將會產生壹個個“空間”與“時間”相結合的個體。我們也知道,每壹個“空間--時間”結合體的時間特性(亦即“無序”的頻率)與空間特性(亦即空間的密度大小)都是相對的,每壹個都不盡相同。

我們首先可以對這些“空間--時間”個體進行命名。由於他們是陽性“有序”與陰性“無序”的結合體,因此我們可以稱他們為“太極粒子”。另外我將在以後慢慢證實,世界上的所有物質(包括正物質與反物)都由這些壹個個的“時間--空間”結合體組成,因為我們可視它們為組成世界萬物的最小粒子,可稱乎其為“真原子”。“真原子”的概念十分有趣,因為它的概念與現代及古代的所有“原子”概念有所不同,因為“真原子”每壹個的大小與時間頻率都有所不同,並且真原子可以繼續被細分,只要有更多的能量就可以了,但繼續細分的“真原子”只不過還是另外壹個層面的“真原子”罷了。而古代的原子觀念總是認為真正的原子是世界上最小的物質,並不能繼續細分,而且每壹個原子的特性總是相同的。

我們可以假設宇宙大爆炸後只有1000個“真原子”存在,根據較早前的分析,我們知道,這1000個“真原子”當中必定有壹部分性質仍然歸屬於亞當“有序”,而另外壹部分性質仍然歸屬於夏娃“無序”。在這裏,很難判斷究竟有多少個“真原子”的本質是屬於“無序”,有多少個“真原子”的本質是屬於性質“有序”,但可判斷本質屬於“無序”的真原子的數目會比本質屬於“有序”的真原子數目多,因為宇宙之初性質“無”的力量可以是無窮大,而性質“突變”,亦即宇宙首次突變出“有”的程度必定是有壹個量值的,因此這可以決定了以後“無序”的力量會較“有序”的力量強壹些。

本質屬於“無序”的真原子數目較本質屬於“有序”的真原子數目多是十分重要的歸納總結。因為正因為這個原因,決定了這個宇宙的“正物質”力量大於“反物質”。我在以後還會分析具體原因。其實這原因無疑是現代物理學家最想知道的壹個原因,因為現代物理學家都知道,我們的宇宙存在“反物質”,但物理學家卻不知為什麽宇宙後期主要是“正物質”的世界,為什麽“正物質”會比“反物質”多。

註:根據當今物理學的看法,早期宇宙中的能量應該產生了數量相當的物質和反物質,之後它們會互相湮滅。而某些神秘而作用巨大的物理過程使天平傾向了物質,於是足夠的物質產生了充滿星球的星系。

讀者可能會產生疑問,為什麽又牽涉到“正物質”與“反物質”的概念。其實因為“正物質”與“反物質”是與時間的流向有密切關系的。

我們知道,因為本質屬於“無序”的“真原子”還多多少少擁有“有序”的特性,因此它們會受“有序”特性的影響彼此結合而形成物質(結合的具體過程將在以後分析,另外還需要提出,沒有找到本質屬於“有序”的“真原子”並與之相結合的“無序”“真原子”,如果它們亦未能找到其它“無序”“真原子”並與之結合形成物質,那麽這些“無序”“真原子”就會形成真空,以後我還會具體分析其中的原因),我們以下稱這種結合而成的物質為“正物質”,但“正物質”的本質必定屬於“無序”,,因為它們的本質屬於“無序”,因此孤立系統內“正物質”的“熵”必定只會不可逆地增加(如果可逆,那麽就形成了周期,那麽這種物質的本質就必定不是屬於“無序”),因此這決定了“正物質”的世界中的花瓶只會破碎而不會從破碎狀態自發返回到完整狀態,所以“正物質”的世界的時間流向是從“過去”流向“未來”。

無需我再多加分析,相信讀者都知道,本質屬於“有序”的“真原子”相互結合會形成特性與“正物質”相反的“反物質”,“反物質”的熵只會可逆地減少(只有可逆,形成循環,那麽這種物質的本質才屬於“有序”),那個世界的花瓶只會從破碎狀態返回完整狀態,反物質的時間流向是從“未來”流向“過去”。

至於那些本質屬於“無序”的真原子必定有與本質屬於“有序”的真原子結合的欲望,其結合體並非正物質,也非反物質。我們可以稱其為“中性真原子”,其實“中性真原子”就是現代物理學家提得最多的事物“光子”,我在以後還會分析為什麽“中性真原子”就是“光子”的原因。正因為“中性真原子”亦即“光子”並非正物質,也並非反物質(其實也可以說光子既是正物質也是反物質,因為它體內同時有著兩者的特點),因此現代物理學家都知道,“光子”的反物質就是它本身。

其實在我們的宇宙中只有“光子”的反物質就是它本身,其它事物(嚴格來說,應用物理學術語“費米子”來形容這些事物,我以後還會用密碼語言分析什麽是“費米子”)都有它的反物質,這也是所有物理學家都知道的事實。在這裏,有必要介紹壹下現代物理學中的“正物質”與“反物質”。

根據現代物理學證實,所有“正粒子”都有與之相對應的“反粒子”,例如我們最熟悉的“電子”帶有負電荷,而物理學家在極端的環境下卻能找到帶正電荷的的“正電子”。

1932年8月2日,在壹幅顯示宇宙射線徑跡的照片上,年僅27歲的美國物理學家安德遜註意到壹種新粒子的跡象.他認為“只有假定存在帶正電荷且質量與電子同數量級的粒子才能說明這個徑跡”.到次年2月,在壹共300張照片中,他發現有15條徑跡顯示這種粒子.接下來的精確研究表明,它的質量,壽命,自旋,與電子完全相同,其它物理量符號相反.這應該就是狄拉克在1930年所預言的正電子.由於這壹重要發現,安德遜榮獲1936年諾貝耳物理學獎.

正電子不是地球上物質的基本成分.正電子雖然比較穩定,但壹碰到電子就會很快湮滅而轉變為光子,所以不容易觀測到.

正電子的發現使人聯想到是否存在反質子,反中子......,現在已經證實每種粒子都存在壹種和它對應的反粒子。另外,現代物理學證實,每壹種“正物質”與“反物質”相遇,都只會化成能量,亦即“光子”。

正因如此,著名物理學家霍金在其中壹本著作中提到,“如果妳到了另外壹個宇宙,碰到由反物質組成的'反我',壹定不要和他握手,否則妳們就會壹起消失。"

現大在家已經看到用密碼語言破譯的時間流向問題,以下我將會分析另外壹個重點問題,亦即物質如何產生的問題。

根據較早前的分析,我們知道宇宙在大爆炸後產生了許多“空間-時間”的結合個體,我們可以稱呼他們為“太極粒子”或者“真原子”。其實在現代物理學中,在不同理論中都有提及類似的概念.霍金在《時間簡史》中提到,所有基本粒子都由壹種實體制成,我們可以稱這種實體為能量(註:現代物理學證實,物質其實就是凍結了的能量)或普遍物質Universal Matter;所有的基本粒子正是這種物質所能呈現的不同形式。

其實現代物理學家所指的“普遍物質”就是指“真原子”。當然“超弦理論”所提出的概念“超弦”就能更接近地描述“真原子”的形態,只不過“超弦理論”還未能真正描述“超弦”的本質屬性。因此純粹用“超弦理論”來解釋萬物還十分困難。

現在首先簡單講講現代物理學的“超弦理論”。最近物理學家發現,誇克和輕子並不像普遍設想的那樣是點狀的實體,而是壹些極其微細的振動弦組成的。而且物理學家發現,世界上所有物質的內部好像都是由這些“弦線”構成。因此許多物理學家認為正是這種“弦線”構成了萬物,研究“弦線”如何構成萬物的理論就可統稱為“超弦理論”。

“超弦理論”大致描述了這樣壹種概念:宇宙就像壹碗面,在大爆炸的時候不斷地振動,制造了不同的物質和能量。宇宙和時空是以微細弦線為根本解決方法,弦線很細小,比壹個質子還要小壹千倍,宇宙曾經和弦線壹樣細小,振動的弦會彎曲周圍的時空,在顯微鏡下我們就看到,電子和質子裏有震動的弦。根據“超弦理論”,似乎大世界跟小世界都沒分別,壹條弦線的振動可以產生壹個誇克,另壹條弦線就會產生電子,其它的弦線可能會產生光。

總之,“超弦理論”認為壹切都是由“弦線”產生與構成的。

“超弦理論”提出了壹種假設,但是對“超弦”如何構造萬物的具體過程卻十分不清晰。其實只要我們知道這些“超弦”,亦即“真原子”的本質屬性,那麽我們就能輕易解釋壹切了。

在以下分析中,我將用“真原子”來代替“超弦”(其實兩者是等價的)壹詞。

下圖是“真原子”的壹些形像圖:

頻率極高 頻率較高 頻率較低 頻率最低

我們知道,“真原子”其實就是性質“無序”與性質“有序”的結合體。性質“無序”的量值決定了“真原子”的頻率,性質“有序”決定了“真原子”的大小。因此我們可以知道,頻率極高的“真原子”相對應的體積較小,而頻率較低的“真原子”相對應的體積較大。從另外壹個角度理解,真原子就是時間與空間的結合體,不同的時間對應不同的空間。

現在講壹講“真原子”的最重要屬性。

我們知道,“真原子”的頻率都不盡相同,這意味著什麽呢?這意味著它們形成周期的概率也不盡相同。因為“真原子”的頻率是由性質“無序”決定的,我們在較早前曾經分析,“無序”的本質仍然也是“無序”,因此同壹頻率的“真原子”在不同時候的形態都是不同的,但周期卻可以相同。

下同可以幫助大家理解這個概念。

頻率為A的“真原子” 頻率同樣為A的“真原子”,但形態卻可以不同

從上圖可以看出,性質“無序”受“有序”的影響,必定會形成壹定的周期,形成壹定的頻率,但“無序”的性質仍然為“無序”,因此性質“無序”如何形成周期仍然是隨機的,所以導致同壹頻率的“真原子”在不同時間所表現的“弦線形態”也有所不同。

以上分析說明了壹個問題,“真原子”的頻率是壹個周期形成的概率,妳無法預測亦無需預測“超弦”形成周期的線路,妳只能知道亦只需知道“超弦”大概形成壹個周期所需的時間。

打個比喻,今天妳從廣州出發在10秒內周遊宇宙1000次再返回廣州,明天您從廣州出發在10秒內飛去美國在返回廣州,其實兩者所需的時間是壹樣的,亦即頻率是相同的,不同的僅是您出行的路線。

“真原子”的世界就是如此,您只能知道周期形成的概率,但卻無法知道“弦線”的線路。如果您可清晰知道“弦線”的線路,那麽這些“弦線”的性質就不屬於“無序”,您所能知道的事永遠都是“無序”被“有序”影響的那壹面,例如概率,概率是具體的、有序的,因此可以知道。

正因如此,“真原子”所發展的理論可以和量子力學接軌。例如量子力學承認,在微觀世界中,壹粒電子可以瞬間到達宇宙的邊緣接著瞬間返回,世界上沒有不可能的事情,只有概率高與低的事情(這也是“量子理論”與“相對論”矛盾的原因之壹,“相對論”限制世界上最快的速度為光速,而“量子理論”許多事情都不受“相對論”限制。然而現代科學證實兩者都是正確的,“量子理論”在微觀世界也必定是正確的,“相對論”在宏觀世界也是正確的,正因如此,許多物理學家都想用新的理論將兩者結合起來)。我在以後還會分析“第七羔羊”宇宙學如何與“量子力學”接軌。

現在我們知道,在描述真原子“頻率”特性的時候,我們只能這樣形容,這粒“真原子”在N秒內形成周期的概率是N次。例如,在描述壹粒頻率較高“真原子”的時候,我們可以說,這粒“真原子”在1秒內形成周期的概率是10000次;另外在描述壹粒頻率較低“真原子”的時候,我們可以說,這粒“真原子”在1秒內形成周期的概率是1次.

為什麽我會分析真原子形成周期的“概率”呢?因為正是“真原子”形成周期的概率有所不同,導致了不同的“真原子”形成了不同的物質,而有些真原子因為概率的原因則無法形成穩定的物質從而只能形成只具有“時間-空間”特性的“真空”。

如果讀者想子解物質如何形成,那麽還必需了解另外壹個“真原子”的特性。

我們知道,世界上的力只分為兩大類型,第壹大類型的力是引力,另外壹大類型的力是斥力。那麽究竟性質“無序”與性質“有序”與引力及斥力之間有何關系呢。

什麽是性質“有序”。我們知道,性質有序可以體現在很多方面。根據較早前分析,亞當“有序”被夏娃“無序”分割後會形成許多獨立的個體。因為性質“有序”的本能慣性就是維持“有序”,因此被分割後的個體會彼此之間相互告攏,只有這樣,它們才能維持與實施“有序”的本能欲望。因為這個原因,在外界觀察者當中,這個被分割的個體,亦即“真原子”自發地相互告攏,所以我們都稱這種相互告近的效應為“引力”。正因為萬事萬物都有“有序”的性質在裏面,因此萬事萬物都有壹種“引力”,其實這種“引力”就是物理學家所說的“萬有引力”。總之,性質“有序”彼此之前必定有壹種相互拉近的效應,這種效應可稱為“萬有引力”,否則,這種性質 的本質就不是“有序”了。

至於性質“無序”,相信無需再多加分析,它們的本能就是互相排斥,正因為它們有互相排斥的本能欲望,所以壹大群無序的事物在相互接近時,它們才會顯得越來越無序。大家試想想,壹大群事物在接近時如果互相告近,那麽最終的結果必定聚合成壹個密度無窮大的點,可想而知,這種事物的本質就不是“無序”而是“有序”了。

在第七羔羊宇宙學中,力的大小是與本能欲望成正比的。我們知道,在宇宙大爆炸中,性質“無序”的力量是大於性質“有序”的欲望的。(我已在較早前分析了原因,現在再次強調這原因。因為宇宙之初性質“無”的力量可以是無窮大,而性質“突變”,亦即宇宙首次突變出“有”的程度必定是有壹個量值的,因此這可以決定了以後“無序”的力量會較“有序”的力量強壹些。)

正因為如此,性質“無序”會單方面對性質“有序”施加壹種強勁的結合力,同時這種相互結合的力遠比“萬有引力”大得多,我在以後會將這種“無序”單方面希望與“有序”結合的強勁吸引力命名為“無序改變有序本能結合力”。正是由於這種“無序改變有序本能結合力”比“萬有引力”強勁得多,因此在宇宙大爆炸時,夏娃“無序”才能克服亞當“有序”內部的“萬有引力”而分拆出亞當“有序”並與之相互結合,形成“真原子”。

因此,宇宙在大爆炸後主要出現了三種力,壹種是“無序”之間的“排斥力”,另外壹種是性質“有序”之間的“萬有引力”,另外壹種是比“萬有引力”強烈得多的“無序改變有序本能結合力”。

下圖可以幫助大家理解這個概念。

兩個“有序”單體之間表現出微弱的“萬有引力”

兩個“無序”單體之間表出強勁的“排斥力”

性質“無序”對性質“有序”施加了強勁的“無序改變有序本能結合力”

這與現代物理學說也是完全相符的。現代物理學中力主有四種,其中壹種是“萬有引力”,而另外三種力被物理學家證實都是同壹種本質的力,其實這種同壹本質的力就是“無序改變有序本能結合力”,我在以後還會對此部分內容進行破譯。至於現代物理學,還承認宇宙存在壹種“未知的斥力”,現代物理學家知道,正是這種“未知的斥力”令到現在的宇宙正在加速膨脹。

現在我先不分析這些現代物理學所指的力與第七羔羊守宙學中力的關系。首先講壹講“真原子”的特性。

正因為“真原子”是性質“有序”與性質“無序”的結合體,因此真原子之間既表現出“萬有引力”,又表現出“排斥力”。問題的復雜之處在於,不同“真原子”相互靠攏時,由於“無序改變有序本能結合力”的存在,令到多個“真原子”之間會發生“無序”爭奪性質“有序”的局面,正時由於這種“無序”爭奪性質“有序”的局面存在,才令到“真原子”之間發生壹種糾纏不清的結合狀態,從而令物質的誕生成為可能。

問題的更復雜之處在於,由於每個真原子的“空間”與“時間”的頻率都不盡相同,從而令“真原子”之間的相互作用千變萬化,最終誕生出我們現在這個豐富多彩的物質世界。

我們現在具體分析“真原子”之間如何相互結合成為“物質”。

首先我們要對壹些事物進行命名。我們將每壹個“真原子”中的性質“無序”的大小稱為“單個真原子內部無序量數”,然後將每壹個“真原子”中的性質“有序”的大小稱為“單個真原子內部有序量數”。

這是壹個“有序”與“無序”相互結合的“真原子”,數字9代表性質“無序”,我們可稱它為“單個真原子內部無序量數”。數字6代表性質“有序”,我們可稱它為“單個真原子內部有序量數”

根據較早前分析,“單個真原子內部無序量數”量值大的“真原子”,其形成周期的頻率將會低,亦即形成周期所需時間長。“單個真原子內部無序量數”量值小的“真原子”,其形成周期的頻率將會高,亦即形成周期所需時間短。然而,“單個真原子內部無序量數”量值大的“真原子”還表示性質“無序”與性質“有序”相互結合緊密(因為性質“無序”較無序,因此其“無序改變有序本能結合力”十分大,所以它與性質“有序”結合較緊密),同時兩個“單個真原子內部無序量數”量值大的“真原子”相互接觸時,它們之間的排斥力也十分巨大。(因為排斥力與單個“無序”的無序程度成正比)

另外,“單個真原子內部無序量數”量值小的“真原子”還表示性質“無序”與性質“有序”相互結合松散(因為性質“無序”較有序,因此其“無序改變有序本能結合力”比較小,所以它與性質“有序”結合較松散),同時兩個“單個真原子內部無序量數”量值小的“真原子”相互接觸時,它們之間的排斥力也比較小。(因為排斥力與單個“無序”的無序程度成正比)

有趣的是,當“單個真原子內部無序量數”量值小的“真原子”與“單個真原子內部無序量數”量值大的“真原子”相互接觸時,由於“真原子”的“無序改變有序本能結合力”發生泄漏,因此兩個真原子就會因為“無序改變有序本能結合力”的“泄漏吸引力”大於“真原子”之間的“排斥力”,所以兩個真原子就會結合起來,形成具有最小質量的物質。

因此可以說,“真原子”的無序量數是“真原子”能否形成物質的關鍵。

什麽是“泄漏吸引力”?我們知道,“真原子”形成周期的時間間隔不盡相同。其實“真原子”、亦即超弦在未形成“周期閉合”時,那麽這個“真原子”就主要表現出“無序”的特性,因此它會對其它有序程度高的“真原子”形成額外的“無序改變有序本能結合力”。然而需要註意的是,這種“泄漏吸引力”不是永遠存在的,當“真原子”的“弦線”在形成周期閉合的瞬間,那麽這種“泄漏吸引力”會瞬速減小至無窮接近於零(因為“弦線”永無都不能完全閉合,所以不可能完全等於0,這原因已在早前分析過),這時候,真原子之間就會剩下“排斥力”,正是這種““泄漏吸引力”的消失與“排斥力”的存在,從而令到物質再次分開。

我們可以這樣理解,假設壹個“真原子”在1秒內形成周期的頻率為1次,那麽這個“真原子”形成周期所需的時間就是1秒,換言之,在1秒內,這個“真原子”都可以與其它“真原子”結合,但每隔1秒,這個“真原子”的“泄漏吸引力”就會消失,被物質幅射出來。假設壹個““真原子”在1秒內形成周期的頻率為0.5次,那麽這個“真原子”形成周期所需的時間就是2秒,換言之,在2秒內,這個“真原子”都可以與其它“真原子”結合,但每隔2秒,這個“真原子”的“泄漏吸引力”就會消失,被物質幅射出來。

因此可以知道,“真原子”的“內部無序量數”量值越大,那麽這個真原子發生“泄漏吸引力”的機率就越高,換言之,它可同時與越多的“真原子”相互結合形成物質,另外它需十分長的時間才會被幅射出來。我們可以用“結合飽和度”來形容“真原子”與其它物質的結合能力。“無序量數”量值高的“真原子”的“結合飽和度”就大,反之則小。

需要指出的是,多個“結合飽和度”高的“真原子”卻不容易相互結合起來,因為“結合飽和度”高的“真原子”相互間的“排斥力”有十分強烈。因此“結合飽和度”低的“真原子”將成為“結合飽和度”高的“真原子”相互結合的原料。

非常有趣的是,“結合飽和度”低的“真原子”雖然能與“結合飽和度”高的“真原子”相互結合,但由於“結合飽和度”低的“真原子”形成周期的頻率十分之高,因此也十分容易在物質中幅射出來。

我們可以打個比喻幫助大家理解“真原子”形成物質的概念。假如有壹個人,他有壹個女朋友,它每壹個星期都要去她的女朋友家壹天,那麽在剩余的6天內他就可以找6個女朋友,並且可在每個女朋友家裏呆壹天。如果有7個這樣的男人與7個女人,那麽他們14人(7男7女)的關系就剛好形成壹個“物質飽和”,假如他們之間再滲多壹對男女,那麽他們之間每天將會有壹對男女幅射出來。

再假設有另外壹群人,它們剛好也是8男8女,換言之,這群人每天都有壹對男婦被幅射出來。當這兩群人接近時,因為兩群人之中每天永遠都有壹對男婦被幅射出來,因此這四個男女也會互相結合形成“未飽和”的群體。有趣的時,這四個人的群體也不是固定的。他們也會趁機返回其它兩個大群體(7男7女的群體)而將另外壹些人排斥出來。被排斥出來的人會如何?答案是他們又加入到小群體中(2男2女),然後再次趁機返回大群體中。在外界觀測者眼中,這三個群體(2個大群體與1個“未飽和”小群體)之間會發生力的作用, 從而令他們呈現出穩定的群體關系(亦即相當於物質關系)。

“真原子”的世界就是類似的世界,只不過更加復雜,因為還需考慮“真原子”之間不同的時間頻率與不同的“泄漏吸引力”等特性。總之,形成物質的“真原子”世界是如此矛盾,“真原子”的“無序量數高”才能產生大質量的“高結合飽和度”的物質,然而它們之間的“排斥力”卻十分大,因此也不容易相互形成物質,另外,“真原子”的“無序量數低”就會成為“無序量數高”的“真原子”爭奪的目標,可以講它們是物質形成的中介與橋梁,然而它們的“結合飽和度”卻十分低,因此也容易從物質中幅射出來。大部分這些形成周期的頻率十分高“真原子”只能形成真空,而不能構成物質了(小部分這些頻率極高的真原子會被“無序量數”極高的真原子結合而形成“誇克”,我在以後還會分析這部分問題)。

以下需加插話題,說壹說幫助我們更容易理解“第七羔羊宇宙學”的壹些事情。

根據較早前分析,“真原子”當中部分是屬於本質“無序”,部分是屬於本質“有序”,屬於本質“無序”的真原子相互結合就形成的“正物質”,屬於本質“有序”的真原子相互結合就形成了“反物質”,因為“反物質”的時間流向是從“未來”流向“過去”的,在“正物質”的世界,亦即我們所處的世界,我們十分難觀測到這種“反物質”,因此為方便以後的破譯工作,我在上文與下文的破譯當中,“真原子”的相互結合都是指本質屬“無序”的“真原子”相互結合成“正物質”。下圖可以幫助大家理解這個概念。

黑色的“真原子”是本質屬於“無序”的真原子,紫色的“真原子”是本質屬於“有序”的真原子。在上文與下文中所提到的結合成物質的“真原子”,我省去了紫色“真原子”,而僅指黑色的“真原子”。另外較早前提到,黑色的“真原子”與紫色的“真原子”會相互結合形成既不是正物質與反物質的光子(其實是泛指與光子特性相同的,作為力的傳播中介媒體的壹些粒子,如光子、膠子等粒子,現代物理學中可統稱為“玻色子”)。由於這些“玻色子”是由屬於“無序”本質與屬於“有序”本質的“真原子”相互結合,因此“玻色子”中屬於“無序”的那部分性質也會和正物質發生反應,而屬於“有序”的那部分性質也會和反物質發生反應而不能被“正物質”的世界所觀測到,因此,在下文的研究中,我將會省去描述“玻色子”屬於本質“有序”的真原子,而僅僅保留本質屬於“無序”的真原子。

下圖可以幫助大家理解這個概念:

這是無質量的“玻色子”示意圖,亦即光子,從上圖可以知道,光子是由壹粒本質屬於“無序”的真原子與壹粒本質屬於“有序”的真原子相互結合而成的。

為方便研究,下文中所提到的光子,我們只用壹棵黑色的“真原子”表示,並且只分析光子當中本質屬於“無序”的那粒“真原子”,因為這粒黑色的“真原子”是屬於“正物質”世界的,我們可以觀察與測量,而且光子與正物質發生反應時,主要也是由這粒黑色的“真原子”與“正物質”的“真原子”相互發生反應的。而紫色的“真原子”則在“反物質”的世界與“反物質”發生反應,由於時間流向不同,因此十分難測量。

這是有質量的“玻色子”示意以大圖,讀者可致理解為有質量的光子,從上圖可以知道,有質量的“玻色子”是由多粒本質屬於“無序”的真原子與多粒本質屬於“有序”的真原子相互結合而成的。

同樣為方便研究,下文中所提到的有質量“玻色子”,我們都省去描述及研究紫色的那些“真原子”。

至於紫色的“真原子”會跑去哪裏,為什麽我們如此之難觀測,我在以後需要提到的時候還會重點分析,並不會完全忽略。

好了。現在我們省去了紫色的“真原子”,那麽只剩下黑色的“真原子”,亦即本質屬於無序“的真原子“了。我們可以用下圖表示出這些黑色的真原子。

面積大的“真原子”可表示為“無序量數”大的真原子,面積小“真原子”可表示為“無序量數”小的真原子。

我們知道,正因為真原子之間存在“泄露吸引力”,並且無序量數小的“真原子”必定會十分容易幅射出來,因此宇宙之中必定存在壹個比較穩定的“真原子”無序量數,這個無序量數是壹個指標值,總之,“無序量數”大於這個“指標值”的“真原子”結合成物質後,幅射的概率就會較低,從而令到這個物質總體來說還是呈現出物質的形態(雖然內部還不斷幅射出“真原子”,但結合的速度較幅射的速度快),相反,“無序量數”低於這個“指標值”的“真原子”結合成物質後,幅射的概率就會較高,從而令到這個物質總體來說還是呈現出真空的形態(雖然真空中的真原子不斷結合成物質,但結合的速度較幅射的速度慢)。我們可稱這個物質與真空臨界點的“無序量數”為“決定物質與否無序量數指標值”。

上圖綠色圈所表示的“真原子”就可以看作處於這個“決定物質與否無序量數指標值”的“真原子”。這粒真原子左邊的“真原子”只要結合成物質就不容易幅射,這 粒真原子右邊的“真原子”哪怕結合成物質都會十分容易幅射出來形成真空的狀態,因而總體來說,真空永遠都是真空。(當然也有特殊情況,左邊比較大的粒子也會因為強勁的“泄漏吸引力”而將位於右邊的“真原子”結合,從而形成壹種特性更奇異的物質,其實這種特殊的物質就是“誇克”,以後我會提到)

這和現代物理學是完全相符的。因為現代物理學證實,真空中也不斷產生電子,質子等正物質或反物質,只不過真空中所產生的粒子壽命非常短,很快就消失了,因此真空永遠看上去都像真空。我在以後還會講到真空的壹些特性。

這個“決定物質與否無序量數指標值”非常重要,因為正是它決定了“光速”的數值與引力傳播的數值,我在以後還會對此內容進行分析。

好了,我們在較早前分析過概率的問題,現在可以大派用場了。正因為“真原子”形成周期的頻率其實只能用概率形容,因此由“真原子”組成物質的問題也只能用概率描述。

正因如此,上述的分析也和量子力學完全吻合了。按照上述分析,真空中的“真原子”也會偶然相互結合形成誇克、電子、質子、原子,但由於它們幅射的概率較高,因而整個真空就呈現出真空的狀態。量子力學表明,宇宙中的壹切事物都是飄浮不定的,什麽事物都只能用概率來形容。在本質上,組合成壹個人的物質其實與真空中的物質無異,兩者只不過是在宏觀狀態下不同的概率統計而已。

我們暫且拋開這個問題,再來談談物質。

概據較早前的分析,我們知道“真原子”結合成“物質”時,會受到壹個“結合飽和度限制”,因此,宇宙中的任何物質都有壹個“物質飽和度'。

因此,我們可以將達到了“物質飽和度”的物質稱為“費米子”。

正因為萬事萬物都存在壹個“物質飽和度”,所以也必定存在未能達到物質飽和的物質,我們可以將這些正在努力達到“物質飽和度”的物質稱為“玻色子”。

按照以上分析,壹種“費米子”就必定有與它對應的“玻色子”。

讀者可能會有所疑問,為什麽我會將他們分別稱呼為“費米子”與“玻色子”,其實這是因為在現代理學中,宇宙中的物質粒子分為兩類,壹類就是“費米子”,而另外壹類就是“玻色子”。其實現代物理學中所指的“費米子”與“玻色子”與“第七羔羊宇宙學”中所指的“費米子”與“玻色子”其實都是指同壹類事物。為方便第七羔羊宇宙學與傳統物理學接軌,我特意將第七羔羊宇宙學中的某些事物的命名與傳統物理學壹致,以防大家混淆。


大家可能會覺得奇怪,這種隱性並不可測量的通道有什麽作用。

其實“性質”通道扮演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們知道蘋果與橙屬於兩種物質,但它們都是物質,換言之,它們有著共通的性質,用“第七羔羊宇宙學”的述語形容,這種共通的性質就是“有序”性質。我們先不理會“第七羔羊宇宙學”,我們用比較普通的述語來描述蘋果與橙之間的共通性質,這種共通性質可被稱為“物質性質通道”。

所以說,無論蘋果與橙相距多遠,100000億公裏也好,0.1毫米也好,它們之間都有著壹條隱性並不可測量的通道,這種通道令到壹種性質存在於兩者之間,使兩者能夠表現出同壹性質。就例如,“物質性質通道”使“蘋果”與“橙”都表現出同壹性質特性---物質特性。

從另外壹個角度分析,可以幫助我們更進壹步理解“性質通道”的特性。

我們知道,任何物質之間存在萬有引力,亦即蘋果與橙之間都存在萬有引力。問題的關鍵是,如果蘋果與橙之間沒有任何相通的性質,那麽最多是蘋果對橙施加了壹種力,然而橙不對蘋果施加力,或者橙對蘋果只能施加另外壹種性質的力,反之亦然,橙對蘋果施加了壹種力,然而蘋果必定不能對蘋果施加力,或者蘋果對橙只能施加另外壹種性質的力。

至關重要的是,現在蘋果與橙之間相互之間施加了同壹種性質的力----萬有引力。換言之,必定存在壹種隱性的通道作為媒介令到兩者能夠相互之間施加同壹種性質的力,如果不存在這種隱性通道,那麽兩者之間不可能相互施加同壹性質的力,因為它們之間沒有任何隱性的媒介可以使到它們表現出共通的 特性,它們至多能夠相互之間表現出不同的特性。

總之,如果“性質通道”不存在,必定只能出現這種情況,要麽是蘋果對橙施加了壹種力,然而橙不對蘋果施加力,或者橙對蘋果只能施加另外壹種性質的力,要麽就是橙對蘋果施加了壹種力,然而蘋果必定不對蘋果施加力,或者蘋果對橙只能施加另外壹種性質的力。

由於“性質通道”不可能通過任何手段直接測量(不像壹條公路壹樣明顯地連接兩個地方),那麽如何驗證它的存在呢?

大家看完第壹個實驗可能會感覺奇怪,這個實驗不是驗證“狹義靈魂進化論”與“心靈感應”的實驗嗎,它如何驗證“性質通道”呢?

答案是,兩個相處不同地點的人,能夠表現出壹定共同的思想,亦即有壹定的心靈感應,那麽兩個從之間必定存在壹個隱性的通道作為兩者發生心靈感應的媒介。我們也可以這樣理解,兩個人之間有著共通的思想,那麽兩個人之間的共通思想其實就是壹個思想,只不過這個思想同時存在於兩個有距離的物體之間,正是“性質通道”使到壹種性質可以被兩個有距離的物體瓜分。換言之,如果兩個人之間沒有任何“性質通道”,那麽兩個人完全就是兩個人,只要兩個人之間至少有壹條“性質通道”(例如兩者都喜歡進食),那麽其實兩個人之間有部分物質其實就是壹個物質,只不過這種物質像施展分身術壹樣同時出現在兩個地方而已。

當然,兩個人之間的“性質通道”越多(其實是數之不盡的),那麽兩個人重疊的部分也越多。

好了,現在大家都看了上述的實驗,那麽第二個實驗是什麽實驗呢?

其實第二個實驗與第壹個實驗是相似的,只不過第二個實驗的實驗場地有所變化。

我們知道,第壹個實驗中,分別有兩個場地,那就是實驗場也F與實驗場地G。那麽在第二個實驗中,必定有壹個實驗場地要安排在地球外(如果條件可行,越遠越好)。我們可以假設其中壹個實驗場地安排在火星(月亮也行,但距離越近,實驗的準確性越低)。

為什麽其中壹個實驗場地要安排得越遠越好呢?這是因為我們知道,如果“性質通道”的理論是正確的話,那麽心靈感應必定是瞬時發生的,打個比喻,您在宇宙的壹端,有另外壹個人在宇宙的另外壹端(兩者相隔壹 千多億光年的距離),那麽心靈感應也必定是瞬時發生的,因為無論兩者相隔多遠,其實兩者共通的思想只是壹種思想,無論多遠,“性質通道”都會作為壹條通道連接兩者,使兩者表現出同壹種性質。

如果我們將壹個實驗場地安排在火星,那麽地球上的科學家與火星上的科學家只要測量老鼠上的身體特性變化是否同步進行則可。如果兩者是同步發生的,那麽就驗證了“性質通道”的概念。

註:按照傳統理論,任何信息從地球傳遞到火星,都不可能快過光速,壹個人在地球發壹束光,那麽光也要經歷壹段時間才能到達火星。如果火星上的老鼠與地球上的老鼠是同步發生靈感應的,那麽就代表了科學界只能承認“性質通道”這種概念來解釋這種現象了!

實驗成功後,“性質通道”的概念得到驗證將會對科學界起到什麽影響呢?答案是,所有物理學都要重新用壹種類似於“哲學”語言來進行解釋,否則物理學的發展就不完全。

為什麽呢?因為現在物理學都是建立在種種可觀測的事實根據上的,但是“性質通道”是永遠也不能被直接觀測的,因此如果物理學不更新換代,就永遠也無法成為科學的理論解釋世界上事實存在的壹些現象,所以說這種物理學就會變成壹種自欺欺人的物理學了。

有趣的是,正因為“性質通道”永遠都是虛的,因此研究“性質通道”永遠都要用比較虛的語言來解釋,那就是“哲學”了,大家試想想,“物理學”再加上“哲學”的理論會是什麽樣的理論呢?

答案是全新的科學理論只能是類似是“第七羔羊宇宙學”這種虛實結合的理論了(哪怕第七羔羊宇宙學是錯識的,但正確的理論也必定與第七羔關宇宙學的特性是相似的)。

另外,“性質通道”還有另外壹種作用,它會成為“時空瞬移”的又壹支持理論,因為無論任何地方,無論任何時間(過去、現在、未來),它們之間至少存在壹些“性質通道”(如果不存在這種性質通道,那麽它就是存在於過去、現在、未來之外的人類無法得知的事物了),正是這些“性質通道”使“時空瞬移”成為理論上的可能。

當然,如何打通這種“性質通道”實現“時空瞬移”還是比較困難的!

還有,“性質通道”概念如果能得到驗證,那麽就會成為“第七羔羊宇宙學”的有力證據!

另外還想加插壹句:實驗的確有壹定難度,如果我能在有生之年看到這種實驗,無論成功與否,我都心滿意足了!



(相信大家已經了解第七羔羊宇宙學的神秘面紗,至此第七羔羊已經順利誕生了,當然它還會成長,請繼續關註"第七羔羊"的成長過程,謝謝!)

四、未來的神學家

根據“第七羔羊宇宙學”,未來最出色的物理學家必定也是最出色的哲學家與神學家。只有當壹個人越理解科學,他才會越相信上帝。

那時候,幾乎所有人類者不得不承認上帝的存在,反而不認為的上帝存在的人則被要求提出上帝不存在的證據,這將會是十分困難的事情。因為所有科學與物理學都證實了上帝的存在,若然有人要提出上帝不存在的證據,那麽他首先要駁倒愛因斯坦的相對論,量子力學,超弦理論等等,這又有誰能做到呢?

這與現在世界情形完全顛倒,無可否認,上帝給人類上了意義重大的壹堂課,同時上帝也對人類開了壹個善意的玩笑。

這個世界仿佛越來越有趣了,上帝作為有思想的生命體,自然有意想不到的行為。但無論如何,上帝正刻意給予人類壹個巨大的驚喜。當人類對上帝絕望的時候,上帝卻偏偏復活了,無疑這是人類最大的驚喜。

總之,在歷史洪流中,科學每前進壹步,宗教就後退壹步,但現在科學每前進壹步,宗教也就前進了壹步, 宗教前進壹步,科學也前進壹步了。在某種意味上,這的確是壹件好事。

五、有趣的時間觀念

根據第“第七羔羊宇宙學模型”,必然存在另外壹個與人類性質相反的世界。在這個世界中所有時物都與現實世界顛倒。

那麽這個世界究竟是什麽樣呢?

在反物質的世界裏,所有運動都與現實世界的運動相反,例如您在反物質的世界裏吃飯,在您面前有數道門,妳可能會想:“壹會兒我究竟會從哪道門進來吃飯呢?”

這會是十分怪誕的感覺,因為所有事物都是顛倒的,因此您可能會突然之間感覺自己吃到很飽,但妳卻不知道自己吃了什麽東西,只有隨著時間的推移,您才看到擺在自己面前的是什麽菜,這時候您才能確切知道自己吃下什麽食物。

您可能感覺自己有壹個很好的老婆,但您卻不知道自己是怎麽和她談戀愛的,亦不知道您們是怎樣結婚的,只有隨著時間的發展,您才能證實您對如何戀愛及結婚的猜測是否正確。這種猜測十分有趣,正如上面提到的門,您可能會根據這數道門離自己飯桌的遠近來判斷自己將會從哪道門進來,事實上您卻可能被壹位朋友從最遠的門帶進來,然後偏偏選擇了最遠的飯桌而已。

當然我還是以正物質世界裏人的思想推斷反物質世界裏人的思想,事實上,反物質世界裏人的思想可能並非如上面所述。但可以肯定的是,那裏的人類相對我們而言必定十怪誕,但在他們眼中,他們才是正常的,我們才是怪異的。

總之,在反物質的世界裏,時間是從未來向過去發展的。

那麽人類有沒有可能到這個反物質的世界呢?

從理論角度分析將會存在這種可能性。現今的科學理論已經知道,通過各種手段,正物質可轉化為反物質。那麽假設壹個人如果生活在正物質的世界裏,科學家只要完全將這個人轉化為反物質,這個人自然就會突然到達反物質的世界裏,看到那個世界壹切倒流的運動景象。

當然從技術角度來講還是十分困難,暫時還沒有任何科學技術可以將人的整個身體(包括體內的任何物質)轉化為反物質,並且還需保證這個人成為反物質之後不能與我們正物質的任何物質相碰,因為壹旦相碰,兩者就會湮滅,化為“無”。

如果人類確實能將人體轉化為反物質,這個人也必須被壹種特殊的保護場所保護。這種保護場不但阻止了他與這個世界中的正物質相碰,還保證我們可以提供源源不斷的能量令他體內的正物質始終轉化為反物質。

但無論如何,至少在理論上還存在這種可能性。

我們現在探討另外壹種有趣的觀點。

根據“第七羔羊宇宙學”,未來的時空已經固定存在。假設有壹個人去到未來時空中,看到自己買彩票中取頭等獎,然後回到現在,那麽會發生什麽情形呢?

有壹種情況下是這個人回到現在後壹切按照如常行動,亦即順其自然的做所有事情,也順其自然地買彩票,只不過這個人知道自己必定中頭等獎罷了。

另外壹種情況下是這個人回到現在後堅決不買彩票。若然這個人不買彩票,那麽他必定不會中獎。這裏有壹個矛盾,就是未來的自己中獎,但現在的自己卻不中獎。

其實這是表面上的矛盾,因為未來並非不可改變。例如您現在的腦海中有二件事情考慮去做,第壹件事情就是明天就剛剛被成功應聘的公司工作,第二件事情就是不工作,留待家中。

但無論您選擇任何壹件事,未來都是固定的。如果您選擇做第壹件事,那麽您將獲取工作的酬勞;如果您選擇做第二件事,那麽您將無法獲取酬勞。

換言之,相對您現在的所有行為與思想的任何壹個可能性,就必定對應著未來的固定時空。下圖可幫助大家理解這個概念。

上圖的意思是,對應現在的所有分支,未來都是固定的。再分析上面的這個例子,假如這個人不買彩票,那麽他將從購買彩票的宇宙轉到不買彩票的宇宙,但是這些宇宙都同時存在,不會因為您跳到另外壹個宇宙而某壹個宇宙將要消失。

既然未來可以改變,那麽過去能否改變呢?事實上,根據第七羔羊宇宙學,這個宇宙是對稱的,因此我們的過去亦能改變。

下圖可可以幫助理解這個概念。

現在的所有人類知識中,沒有任何證據顯示過去不能夠改變。我們常常認為,6000年前起了壹座金字塔,直至現在還幸存下來,那麽如果我們返回6001年前現在金字塔所處的地方,那麽這個地方必定沒有金字塔。但這僅僅是人類的猜測與慣性思維,事實上沒有人能保證6001年前這個地方是否蓋了壹座紐約自由女神像,甚至您回到4000年前的這個地方,這裏可能都沒有金字塔,而只有自由女神像。

但是卻有另外壹個證據間接證明過去能夠改變。那就是我們的記憶,眾所周知,記憶將過去的所有事情都記錄下來,但是我們的記憶卻時常改變。

舉壹個例子,有壹對戀人,曾經共患難,出生入死,彼此相受。但十年後,那男人竟然有負於這個女人,要與這個女人分手。當女人問這個男人是否曾經忘記了十年前刻骨銘心的戀愛感覺時,男人的心中可能會想:大概我已忘記了這種感覺,又可能這種感覺已經變味了。

根據較早前的分析,我們得知上帝是宇宙的總和,換言之,他能夠看到所有的分支宇宙,我們的所有過去與所有未來。簡單地解釋,無論我們現在做任何壹件事,上帝早已看見我們在未來的所有結果。但有趣的時,雖然上帝能夠看見您所有的過去與未來,卻不能百分百地控制您現在將要做什麽事情,亦即不知道您將選擇未來宇宙的哪條分支並且將會創造什麽未來宇宙分支(可能可以預測大部分人類的行為),但只要人類壹旦選擇任意壹條未來宇宙分支或創造壹條全新的未來宇宙分支,人類的所有的未來都會在他的撐控當中了。

朱熹在《朱文公文集》中說道,在人發明舟、車之前, 已有舟、車之理。因此,所謂發明舟、車,不過是人類發現舟車之理,並依照此理造成舟、車而已。他也認為在形成物質的宇宙之前,壹切的理都存在著。

朱熹所指的理亦指性質,事宜上他的部分學說也是正確的。無論未來的分支有多麽多,但它必定是事實存在,所以人類現在所發明的壹切,對於未來而言,早已存在。人類的壹切發明的確只是發現了世界已經存在的道理(性質)而已。

無論如何,現在才是最重要的,對於我們與上帝而言,我們永遠都活在現在。

在歷史中,能夠看清楚這種時間本質的人,大概只有神學家聖奧古斯汀壹人。

聖奧古斯灑丁象所有正統基督教徒所必須主張的那樣,主張世界不是從任何物質中創造出來的,而是從無中創造出來的。上帝創造了物質實體,他不僅僅是進行了整頓和安排。

希臘人認為不可能從無中創造的這壹觀點,曾斷續地出現在基督教時代和導致了泛神論的產生。泛神論認為上帝與世界是不能區分的;世上所有的東西都是上帝的壹部分。

這種見解在斯賓諾莎的著作中得以充分地發展,並使得幾乎所有神秘主義者受到了它的吸引。在基督教的所有世紀中,神秘主義者在奉守正統教義方面壹直感到困難,因為他們難於相信世界是存在於上帝之外的。但奧古斯丁在這壹點上卻未感到困難;因為《創世記》已講得很清楚,這對他來說是已經足夠的了。他對於這壹問題的見解對他的時間論有著重要意義。

世界為什麽沒有更早地被創造呢?因為不存在所謂“更早”的問題。時間是與創世的同時被創造出來的。上帝,在超時間的意義上來說,是永恒的;在上帝裏面,沒有所謂以前和以後,只有永遠的現在。上帝的永恒性是脫離時間關系的;對上帝來說壹切時間都是現在。他並不先於他自己所創造的時間,因為這樣就意味著他存在於時間之中了。

這就是奧古斯丁寫出了令人十分欽佩的時間相對性理論。而實際上,上帝是永遠站在時間的洪流之外的。

有時候我懷疑,現代的科學理論並沒有比以往的科學理論進步許多,因為許多現代科學理論認為是錯誤的觀點,卻恰恰好是正確的。

從古至今,各種宗教、神學、哲學、科學在談及上帝的時候,總會談及以下壹些重點問題:上帝是否存在?若然上帝存在,為什麽不出現,究竟在什麽時候出現?

當進壹步談及“上帝究竟是否存在”這個問題時,通常會透過以下的角度去分析這個問題。

1、科學角度

從古希臘時期,人們已經開始用數學等當時的科學理論去論述上帝是否存在。牛頓時期,人們也嘗試用天體的物理運作規律來證明或否定上帝的存在。直至達爾文生物進化論出現後,各種科學理論百花齊放,這時候人類逐漸相信自己已經掌握許多解釋世界的科學知識,同時認為這些科學知識與各種宗教所解釋的世界產生矛盾,因此也逐漸否認這個世界並不存在上帝。

2、倫理角度

人類是思想豐富的動物,因此有自己的人生價值觀及世界觀。在人類眾多人生價值觀及世界觀中,最基本的觀念是善與惡的認識。人類對世界正義及邪惡的認識直接指導每個人權衡何為正確、何為錯誤,自己究竟應該做哪些事而不應該做哪些事。

眾所周知,人類所認知的“上帝”概念中,“上帝”代表了絕對的正義,但恰好在許多人類的世界觀,這個世界是壹個十分邪惡的世界,所以各種通過“倫理角度”爭論上帝不存在的思想理論層出不窮。

3、感性認識

這個世界善於通過科學角度或倫理角度分析“上帝是否存在”的人畢竟只是少數,感性認識才是最多人分析“上帝是否存在”的最直接依據。感性認識的焦點往往是萬能的上帝既然存在,為什麽不給人類無窮無盡的快樂,卻要給人類制造種種痛苦。

很明顯,哪怕通過科學證明上帝存在,甚至壹個萬能的上帝出現在地球上並施行各種超自然的法力,但卻沒有解答人類從感性角度、倫理角度否定上帝存在的爭論,那麽許多人類亦不會認為上帝真的存在。因為這些人知道,通過科學證明上帝存在,則這種科學本身並不壹定正確(事實如是),哪怕壹個萬能的上帝出現在地球上並施行各種超自然法力,這個人亦不壹定是上帝,他可能是在某些本領上比人類更強的生物罷了,甚至這些本領比人類強的生物是否比人類高級,這還取決於這種生物在地球上所做的事,如果他們僅僅法力無邊,但卻智慧低下、道德敗壞甚至魯蠻愚蠢,那人類就可能會評價這些生物為低級生物或怪物了。

如果這些會施法術的生物,的確在處處征服了人類的崇拜,人類可能會認為他們是神明,但只要神明不能解答解答人類從感性角度、倫理角度對上帝是否存在的爭論,那在人類的心目中,這些神明至多也扮演了高級神明的角色,人類絕不會認為他們肯定是上帝。

對以上問題的探討揭示出壹個十分有趣的觀點:能否成功解答人類從倫理角度、感性角度對“上帝是否存在”問題的爭議,其重要程度並不比亞於通過科學角度證實上帝必定存在。

然而有壹個問題更比上述的問題復雜。哪怕我們成功解答了“上帝是否存在”這樣壹個復雜的問題,我們必須要面對另外壹個棘手的問題“既然上帝存在,為什麽不出現?”

我們都知道,上帝壹天不出現,信奉眼見為實的人類是不能完全相信上帝是存在,因為我們雖然成功解答了“上帝是否存在”的難題,但這畢竟是解答,據我們所知,所有解答,無論科學與否,都有可能是錯誤的,又或者絕大部分是正確,僅有壹小部分是錯誤的,而這壹小部分錯誤卻導致人類產生了“上帝的確存在”這個錯誤結論。

我相信以上問題的探討異常復雜,甚至憑借人類現在及將來的所有能力,亦未必能正確解答。在此,我僅對涉及“倫理角度”、“感性角度”(科學角度的分析已在第三章裏講述)中關於“上帝是否存在”的問題作壹些簡單的探討。

我同時相信在探討上述這些問題時,已經不再只是我的個人努力而已。因為每個人的世界觀都不盡相同,對問題的回答亦不盡相同,因此讀者本身就有必要認真思索“正義”、“幸福”、“邪惡”、“痛楚”的本質所在,否則我再作更多的論述也是無謂。

毫無疑問,對於“正義”、“幸福”、“邪惡”、“痛楚”的本質探討,並不類同於物理學、數學理論等科學理論的探討。上帝必定不容許憑壹個人就能完全成功解答以上這些需要人類反省的問題,在這壹點上,上帝對人類的態度,可能從未曾如此地認真。

壹、經典價值觀與其它價值觀

在進壹步分析如上問題時,我會盡量采用人類的“經典價值觀”分析,而不采用其它“價值觀”分析,因為我相信只有通過“經典價值觀”成功解答以上的難題,將會給予人類更有信服力及更透徹的答案。

經典價值觀:人類基於傳統科學理論、倫理學、哲學、日常生活態度所建立的人生價值觀。

宗教價值觀:基於宗教信仰為基礎建立的人生價值觀。這裏所指“宗教價值觀”可與“經典價值觀”相互融合。

新現代價值觀:用“第7只羔羊宇宙學”為基礎建立的新人生價值觀。這裏所指“宗教價值觀”亦可與“經典價值觀”、“宗教價值觀”相互融合。

未知高級價值觀:壹種未知的高級人生價值觀,可與“經典價值觀”、“宗教價值觀”及“新現代價值觀”相融合,亦可與三者全部否定,但這種價值觀必定是較高級的人生價值觀,是壹種未知的價值觀,亦是人類不斷摸索的人生價值觀。上帝的人生價值觀極有可能就是最高級的“未知高級價值觀”。

二、“經典價值觀”的壹些補充

按照第三章關於“精神實體”的論證,得知無論“第7只羔羊宇宙學模型”是否正確,“精神實體”是科學存在的。由於“精神實體理論”並不涉及任何宗教信仰的問題,因此關於“精神實體理論”所衍生的世界觀應該歸屬於“經典價值觀”的範疇,所以我們須進壹步分析“精神實體理論”去補充經典價值觀的壹些不足之處。

1、精神實體的特性分析

歸納總結人類及動物的精神實體的特點,我們可以總結出精神實體以下壹些基本特征。

n 所有生物都有精神實體,各種生物的精神實體只有高低層次之分,不可能有完全無精神實體存在的生物。

n 在這裏先假設世界上只有人類有精神實體,這樣可以令們更簡單地專心研究人類的精神實體。

n 生物的精神實體由組成其生命體的物質產生的,因此組成其身體的物質發生變化與發展,自然決定了精神實體的變化發展方向。

n 人死亡後組成身體的物質迅速瓦解,精神實體亦隨之迅速瓦解。這就意味著壹旦人死亡,精神實體亦隨之死亡,但由於組成身體的物質元素仍存在世界上,因此組成精神實體的元素仍然存在這個世界上。

n 壹般而言,我們將整個身體視為壹個人的完整的身體,同時,我們亦將每個人的所有思想視為壹個完整的精神實體。

n 我們的身體可以細分成各種精細結構,精神實體亦可以細分成各種感覺。

n 達爾文的進化論分析了物質組織結構的特性,這就代表精神實體也同時受到進化論的制約。我們通常說,只有利於人類生存的基因才可以保存在這個世界上,這是壹個隨機過程。同時也只有利於使人類得到“快樂”及“痛苦”的精神實體才能得以保存在這個世界上,這也是壹個隨機的過程(為什麽有利於產生“快樂”及“痛苦”的精神實體才能生存,將在稍後分析)。

n 基因理論表明,最易使人類生存的基因能保證人類長壽,同理,使人產生最大“幸福”與“痛楚”感覺的精神實體才能保證自己長壽。

n 動物身軀內的物質是構成精神實體的基礎,物質生存,精神實體亦生存。但身軀內的物質可受外界環境的影響而變化,精神實體亦即我們的思想也同時亦受到外界其它思想的影響而變化,這些精神實體的變化反之又影響了身軀內物質的變化。

n 由於身軀內的物質基礎決定了精神實體的種類,但許多身軀內的物質結構排列形式、聯系特征等都可遺傳,所以許多精神實體也可以從上壹代遺傳至下壹代。例如人思想的壹些本性,各種復雜的原始情感感受與原始的身軀感受。

在下面的分析中,為令到讀者更容易理解上述精神實體的特性分析,我們引入壹些更易理解的詞來表述精神實體。

廣義靈魂:泛指歷史上所有認為人除物質軀體外還有壹個獨立於人體、不隨軀體滅亡而滅亡,甚至可以暫時或永久脫離物質軀體的精神實體。

廣議靈魂論很難通過經典理論進行論證,通過“第七羔羊宇宙學模型”就能推證宇宙可以存在生物體外的靈魂,但暫未能推導出每個人死後個體靈魂能否脫離身軀而獨立存在。因此下文將較少提及廣義靈魂的分析。

狹義靈魂:泛指“精神實體理論”中的人類大腦思想。狹義靈魂是由身軀內的物質的融合形式、物質的而賦予生命的,狹義靈魂不能脫離物質軀體而存在。壹般情況下,人類的狹義靈魂=人類的精神實體=人類大腦的思想=人類所有感覺總和。

2、人類“幸福”與“痛苦”的本質

我們知道,人類的大腦思想就是狹義靈魂,因此我們深入分析人類思想的本質有助於我們了解狹義靈魂的壹些特性。

中國後期墨家思想中的享樂主義解釋與英國哲學家傑裏米.邊沁的“功利哲學”相似。他們都認為,指使人行為的二種最上權威是快樂與痛苦。只此二威權能指出人應該做什麽,決定人將做什麽。

的確,人類思維的最終目的是追尋幸福、回避痛苦,以下簡稱“追尋幸福、回避痛苦思想原則”,所有人類、動物的思想都須遵守這原則,詳細證明如下。

n 人類快樂、痛苦本質的歸類

我詳細列舉了數百種人類關於對幸福、痛苦的看法,只要人類能說出感覺幸福與痛苦的事情,都壹壹列舉出來,以便分析。

例如人類覺得幸福的事情或事物有:殺人幸福、做上帝幸福、做好事幸福、睡覺幸福、讀書幸福、不勞而獲幸福、毀滅世界幸福、同性戀幸福、亂倫幸福、專壹幸福、受虐待幸福、愛保護幸福、返老還童幸福、擁有電腦幸福、擁有書籍幸福、擁有權力幸福、擁有長生不老藥幸福……類似所列舉出來的幸福事情或事物有數百近千種。

同時人類覺得痛苦的事情或事物有:被傷害痛苦、不能成為上帝痛苦、衰老痛苦、不能殺人痛苦、吵架痛苦、KB感覺令人痛苦、親人離逝令人痛苦、噪音令人痛苦……類似所列舉出來令人覺得痛楚的事情或事物也有數百種近千種。

讀者可自行嘗試列舉,列舉後只要加以總結,就會發現十分有趣的規律。

大部分人所喜歡事情與事物(亦即感覺幸福的事情或事物)可歸為三類:

第壹類:各種各樣的思想情感感受或身軀感受。幸福無非是因為身軀感受或思想情感得到滿足而引發的。例如性器官感受、軀幹感受(例如按摩引發的幸福感受)、好奇情感的滿足感(例如湊熱鬧引發的幸福感受)、獨立情感的滿足感等幸福感受。

第二類:各種各樣的事物,例如電腦、手機等等。但尋根問底,人並不喜歡這些事物本身,而是因為這些事物能滿足人類所喜歡的思想情感或身軀感受。換言之,人類並不是喜歡這些事物,而是人類“不得不”喜歡這些事物,人類真正喜歡的事物還是自己所鐘愛的身軀感受及情感感受的滿足。

第三類:各種各樣的行為,例如打工、讀書、殺人等。但尋根問底,人並不喜歡這些動作本身,而是因為這些動作能讓人類得到喜歡的事物,或者動作本身能滿足各種各樣的人類所喜愛的思想情感及身軀感受。換言之,人類並不真正喜歡這些行為,而是人類“不得不”喜歡這些行為,人類真正喜歡的事物還是自己所鐘愛的身軀感受及情感感受的滿足。

另外,大部分人所討厭事情與事物(亦即認為帶給人類痛楚的事情或事物)亦可相應歸為三類:

第壹類:各種各樣的思想情感或身軀感受。痛楚無非是因為喜愛的身軀感受或思想情感得不滿足而引發的。例如人手被針刺,其實是因為人所喜愛的身軀感受是“安逸的身軀感受”,但被針刺後,得到的身軀感受並非是人所喜好的身軀感受,因此我們覺得它們痛楚。

第二類:各種各樣的事物,例如閃電等等。但尋根問底,人並不討厭事物本身,而是因為這些事物帶來人類討厭的思想情感或身軀感受,換言之,人類並不是討厭這些事物,而是人類“不得不”討厭這些事物,人類真正討厭的事物只是帶給自己痛楚的身軀感受及所喜愛的情感得不到滿足。

第三類:各種各樣的行為,例如溫習、跑步等。但尋根問底,人並不討厭這些行為本身,而是因為這些行為招致人類得到討厭的事物,或者行為本身導致人類產生討厭的思想情感及痛楚的身軀感受。這就意味著,人類並不真正討厭這些行為,而是人類“不得不”討厭這些行為,人類真正討厭的事物只是帶給自己痛楚的身軀感受及所喜愛的情感得不到滿足。

從以上歸類可推導出人類的思想感受雖遵守壹條簡單的原理:

幸福與痛楚相互共存原理:只要有令人類感覺到幸福的身軀感受或思想情感,則必有令人類感覺痛楚的身軀感受或思想情感。

這是壹條相當重要的原理,因為它表明只要人類有幸福的知覺,就必有痛楚的知覺。在什麽情況下人才會感覺絕對的幸福,答案是只有人類所喜愛的身軀感受或思想情感永遠得到滿足時,人才能感覺到絕對的幸福。換言之,理論上世界上沒有壹個人可以完全心想事成,也就沒有人可以得到絕對的幸福。

以上理論同時證明了,所有人類以及其它生物的思想都須遵守“追尋幸福、回避痛苦思想原則”。這意味著人類思維的最終目的是追尋幸福、回避痛苦。

相信有些讀者還未十分明白,因此有必要抓住人類喜歡的第壹類事物——人類所喜愛的身軀感受與情感感受,再深入地加以分析。

n 身軀感受與情感感受的詳細分類

我們知道,人類最基本的快樂是所喜愛的身軀感受得到滿足。人類喜愛的身軀感受可分為三大類。

第壹類:五官感受。欣賞音樂、欣賞油畫、嘗吃好味的食物等等事物都令人類所喜愛的五官感受得到滿足。

第二類:器官感受(尤其是性器官感受)。相信這種感受無需我再作更多分析。

第三類:軀幹感受。軀幹感受是指人的四肢、身體除所有器官(包括五官感受)外的其它身體部分的感受。壹般而言,我們懼怕勞累、在夏天喜愛開空調,又喜愛身體愛被人撫摸等等都令我們滿足了所喜愛的身軀感受。

我們只要再細心分析這些人類的基本幸福感受,則能了解到幸福感受演變與進化的秘密。

我們知道,壹些簡單生物的身體結構遠不及人類豐富,例如蚯蚓等等。我們只需探討壹個本質問題也就能知道幸福進化的秘密,這個問題是為何蚯蚓沒有眼睛,而人類卻有眼睛,甚至人的眼睛是大自然眾多生物中最高級的壹種眼睛?

我們知道,根據進化論,總有壹些生物最早發生了基因突變,從而使生物體得到了眼睛,並且壹開始時眼睛總是很低等的,眼睛的作用只是為了找尋食物或逃避敵人的追捕。我簡稱這種生物為“擁有第壹眼睛但眼睛最低等生物”。

同時我們知道,任何最低等的生物,也必定是因為追求某種幸福而生存的。換言之,“擁有第壹眼睛但眼睛最低等生物”之所以不被大自然淘汰,並不是因為它多了壹對能看到事物的眼睛,而是因為新長出來的眼睛令這種原本沒有眼睛的低等生物更易追求及得到它渴望得到的幸福,又或者可以令它回避不渴望得到痛楚,正因如此這種新長有眼睛的生物才幸存下來,並不斷壯大。

這原理就像人類突然多了壹對翅膀,而翅膀本身帶給人的幸福其實就是讓人得到了更多想要的幸福感受罷了。例如您原本十分渴望想到達大海的對岸看壹看,翅膀的作用無疑能令您更易得到這種快樂;例如您不喜歡被人捕捉,翅膀的作用可另您飛起來,使您回避被捕捉的痛苦,只有在這些情況下人類才會覺得翅膀有用,否則哪怕大自然不淘汰人類新長出來的翅膀,人類本身也會將翅膀用刀砍下來。

以上分析暗示了人類的眼睛比原始生物高等復雜的原因。因為基因突變進化而成的高級眼睛可以令人類更易得到幸福與回避痛苦,與此同時,大自然中更易得到幸福與回避痛苦的生物必定是本能強大的生物,而本領強大的生物更容易生存,所以基因突變進化產生的眼睛才不被大自然所淘汰。

假設您是簡單的生物,您喜歡**,但您卻沒有眼睛,因此您必須花費許多時間去尋找配偶。幸運的是,由於基因突變令您突然多了壹對簡單的眼睛,那麽新長成的眼睛已不僅僅是您用於找尋食物的工具,屆時您會突然發覺眼睛能令您更容易地找到了配偶。大自然總是更容易保留生殖能力強的生物,所以您這種基因突變的生物種類將繁衍壯大。

我稱這種思想進化理論稱為“狹義靈魂進化論”,用這種理論解釋人類為什麽比簡單生物擁有更多、更復雜的器官與組織,將會十分有用。

“狹義靈魂進化論”同時表明,任何簡單的幸福都可以變得越來越高級。例如“擁有第壹眼睛但眼睛最低等生物”的眼睛感受與人類的眼睛感受是同壹類器官的感受,另外達爾文生物進化論與“狹義靈魂進化論”容許生物的眼睛越來越高等,這就意味著您所有的器官感受可以越來越高等,但它們都屬於同壹性質的器官感受。

我稱這種原理為“同性質幸福進化原理”。很明顯,人身體上任何壹種器官感受都須遵守這條原理。

我們知道,具有較簡單生活方式的簡單神經系統無需豐富的視景,例如,青蛙不會得益於能夠辨認蒙娜麗莎的細節。在蛙的世界裏,青蛙最想辨認有無天敵或獵物,它的視網膜因此變得僅對天敵或它能捕食的獵物(如前後飛動的蠅)投射的陰影敏感,目標的細節是無關緊要的,蛙眼對此並不留下印象。而在蛙的眼前出現壹個細線系住的,略似掠過的蒼蠅的擺動軟木時,它不僅彈出舌頭來捕住蒼蠅,還舔嘴唇,做出所有獵食及品嘗的動作。

以上這個例子說明同壹種物質(光線)在不同生物內的感覺都不壹樣,但他們都是同壹性質的幸福。人的眼睛與青蛙的眼睛相比只是獲取了同壹性質幸福的更多快樂。

用這條原理解釋人的**幸福與原始低等的**幸福之間的區別時,將會十分有效。我們知道,人追尋的**幸福與壹只貓追尋的**幸福本質壹是壹致的,但為什麽我們絕不認為人的**幸福雷同於貓的**幸福呢?因為人類的**幸福亦必須遵守“同性質幸福進化原理”,所以與貓相比,人類的**幸福變得更加高等與復雜。

相信細心的讀者已經知道,為什麽人類會有如此復雜的情感。

尋根問底,人擁有如此復雜的情緒與情感無非是令自身更易得到喜愛的身軀感受罷了。有些情感雖然表面不能被太自然創造,例如理性情感,但正如大家所了解,大自然表面上並不會進化出與普通物質世界(質子、中子、普通分子)截然不同的復雜眼睛,但畢竟成功進化,因此人有許多不可思議的情感亦不足為奇。

其實心理學家弗羅依德的壹些理論與這上述的這個理論相近。例如弗羅依德認為,人的壹切行為無不蒙上**的色彩,在**後面藏著壹種名為“利比多”的潛能,它驅使人追求快樂原則,釋放本能。他把利比多看作是**的原始動力,無論是生的本能還是死的本能,它們的能量或勢力都來自利比多。其能量極大,暗中推動著人類的壹切行為,決定著人壹生的主要活動。小至個人發展、心理失常、創造活動等,大到社會習俗、宗教制度及人類各種行為等,都受到利比多潛能的支配與推動。當然弗羅依德稍稍誇大了**對人行為的決定意義,但足以表明人復雜情緒與簡單的身軀感受之間的緊密關系。

人所喜愛的情感主要可分為二十多種同性質的情感,人若可以滿足壹種情感的需要就會獲得壹種性質的幸福,若在滿足了壹種情感需要的同時,更加滿足其它情感的需要或所喜愛的身軀感受,這時人類就會獲取更高級與復雜的幸福快感。

人類所喜愛的基礎情感分類

情感分類
導致人類不得不喜愛的事情或事物舉例(以下舉例因人而異,好與壞的喜好都歸為壹類)
不被大自然淘汰的原因分析、更容易獲取幸福快感及回避痛苦的原因分析(以下僅作重點列舉)

理性情感
冷靜分析事情、心平氣和等等
大自然賜與許多生物眼睛,使其分辨事物,懂得分辯事物意味著這些生物擁有了理性智慧。分辨事物能力強的人無疑必定更易獲取幸福。

奉獻情感
損贈、樂於助人等等
基因理論表明,生物需對後代、伴侶作奉獻,這種生物才不被大自淘汰。此外,生物在無意中幫助有困難的同伴,同伴被幫助之後可與它壹起尋找更多的食物,這也會滋養了人類喜愛奉獻情感。

愛愫情感
追求愛情等等
盲目執著地追求伴侶,的確更易滿足性器官的幸福及得到其它回報,盲目執著地照顧後代,這種生物才不被大自然所淘汰。另外對子女的愛亦可以換取後代對自己的照料,令自己更長壽。

孝順情感
孝順父母等等
原始的孝順總是伴隨著對父母盲目的愛,因為父母是給您食物、幸福的人,您反抗則更難獲取父母的照料。這有點像您的寵物對您的情感(既是孝順又是愛)。

仁慈情感
對親戚、朋友的友好、對大自然的友好等等
因為對同伴的仁慈,才能令自己不傷害同類,令整個群體形成有團結力的捕獵群體,因此可以更容易抵抗敵人及得到**之類的身軀感受,又可以更容易地捕捉食物。

好奇情感
對世間任何好事與壞事的好奇、對異性好奇、對未知世界的好奇等等
好奇無疑能令生物更易找到食物、同伴以及躲避敵人的場所

僥幸心理
做壞事的僥幸心理、嗜博心理等等
許多生物在找食物以及爭取配偶時都打算與競爭對手拼博,但事實往往是無須拼博也能得到渴望得到的事物,因為對方可能臨時畏縮。另外生物所假想的競爭對手可能只是壹塊石頭所引起的錯覺,這時候有僥幸心理的生物總能嘗到甜頭。

殺戮情感
殺人、宰殺動物、打鬥、吵架等等
殺戮情感無疑令到生物更易得到想要的事物。

狡詐情感
欺騙感情、欺騙信任等等
狡詐的生物更容易生存。

貪婪情感
對世間所有喜愛事物的貪婪等等
貪婪是爭取幸福的源動力。

自私情感
對世間所有喜愛事物的自私等等
如果生物沒有追尋幸福的自私情感,永遠也不能獲取更多幸福。

冷酷情感
對自己所討厭事物的冷酷,不惜壹切手段獲取幸福等等
如果生物冷酷,在許多環境下都能獲取更多幸福。

奮進情感
充滿獲取喜愛事物的沖勁等等
奮進情感使人拼博,拼博的後果壹般都能使生物獲取喜愛的事物。

懶惰情感
無心工作等等
懶惰可能減小了獲取很多幸福的可能性,但至少獲取了舒適的身軀感受。

堅持情感
堅持正義、堅持邪惡等等
假如生物喜愛堅持,那麽這種生物將會嘗到許多甜頭。有時海鳥只需耐心等多壹秒,看管幼蛋的海龜可能就會遊走,那麽海鳥就可以毫不費勁地飽餐壹頓。

攀比情感
喜愛炫耀等等
生物喜愛炫耀,將會有配偶渴望與這種生物交配,因為這種生物能夠炫耀代表它擁有許多生存的資本。

忠誠情感
對配偶、對同伴、對雇主、對魔鬼、對上帝的忠誠等等
長期忠誠於壹些事物,自然能長期獲取相應的幸福,不忠誠可能會得到更多幸福,但同時有可能壹無所有

獨立情感
自己煮飯、獨自找尋食物等等
獨立可以講是原始生物最好的優點,能夠獨立是大多數情況下找尋食物的唯壹方法。

團結情感
齊心協力、結伴同行等等
任何生物都會嘗到壹個齊心協力的團體對找尋食物與對抗敵人的貢獻作用。

支配性情感
攬權獨行、喜愛指手劃腳、發號司令等等
如果生物可以自由支配食物、配偶,那麽將更容易得到幸福。

對抗性情感
勇敢、反叛等等
生物懂得對抗某些東西才能獲取幸福。

忍耐情感
忍耐力強等等
在某些情形下,忍耐能令生物得到幸福。例如生物忍耐憤怒,決定不與敵人博鬥,當生物壹旦成功逃跑,至少可得到舒適的身軀感受而無需承受痛楚的風險。

幻想情感
發白日夢、幻想隨心所欲等等
幻想有朝壹天能得到期待已久的幸福,這種幻想成功的感覺成為生物努力拼搏的壹種動力。

學習情感
發奮讀書、學習KB襲擊技巧等等
意外的模仿使生物嘗到幸福,就不得不學會模仿,例如生物如果學懂老虎嚎叫就足以嚇退許多進功者。

懦弱情感
害怕打仗、害怕動物等等
對敵人的懦弱在很多時候都能避開與敵人的正面交鋒,因此可以回避許多不必要的痛楚。

崇拜情感
崇拜偶像、崇拜聖人等等
通常壹個人能夠直接為另外壹個提供某種幸福,那麽這個人將成為被崇拜者。另外崇拜者在崇拜的過程中將得到幻想情感、學習情感等情感的滿足。

……
……
……



以上所列舉的人類幸福情感僅是較普遍的幸福情感,同時,在特定情況下,所有幸福情感都可以轉化為令人討厭的痛苦情感,與之相反,所有痛苦情感亦可以轉化**類所喜愛的幸福情感,並且所有情感都可以漸漸消失。

例如,您原本十分害怕狼狗,只要見到狼狗就害怕逃跑。在壹次生死危急的關頭,您被逼“奮進”與狼狗博鬥,最終您戰勝了狼狗並且沒有任何受傷。這時候您會發覺原來狼狗並不十分可怕,其實在這過程中,您已無意中偷吃了“奮進情感”的禁果,您嘗到“奮進情感”帶給您的甜頭。然而巧合的是,您連續十次碰見狼狗,而您逐漸更加勇敢地與它博鬥,幸運的是十次博鬥的最終結果都是您全勝而歸。

如果上述假設的確發生了,那麽您將變得十分喜愛“奮進情感”的滿足感,與之相反“懦弱情感”則受到您的討厭。(因為懦弱無法令您獲取幸福及躲避疼楚)十分不幸的是,後來您再次遇見狼狗二十次,但在這二十次的博鬥中您都打輸了,並且遍體鱗傷,因此您會漸漸變得十分討厭“奮進情感”,同時變得十分喜歡“懦弱情感”。假如在您以後的生命裏,所有奮進情感都令您得不到幸福,您的“奮進情感”將逐漸成為討厭情感,如果在日後的生活中,所有奮進情感的激發都無法令您得到幸福,那麽您的奮進情感可謂完全消失了。

當然完全消失的可能性十分之低,在某些情況下,當您再次遇到壹頭狼狗,您預計到任何情感的激發都表明不能回避痛苦時,您的“奮進情感”將被迫強烈激發,孤註壹擲回避痛苦(因為這情感曾經令您獲取幸福,因此可能很小壹部分仍存在於您的意識/潛意識當中,但您可能未能查覺您這種情感)。

我簡稱以上這種原理為“幸福快感、痛楚快感不確定性原理”。所有人的情感與身軀感受都遵守這種原理,但身軀感受的確定性比較強,例如舒適感受是絕大部分人在絕大部分時間裏喜愛的感受,但古代的壹些人在讀書時不圖舒適而“懸梁刺股”,這時的舒適感受會被短暫的抑制與討厭。發生這種情況的原因是由於這種舒適感受已阻礙了這個人獲取其它快感或回避其它痛苦。還有壹些情況例如看KB電影時,令人討厭的恐懼情感會短暫地成為人所喜愛的幸福情感。

總之,人所喜愛的身軀感受與情感得到滿足時的感受可統稱為人的幸福感受,人所喜愛的身軀感受與情感得不到滿足時的感受統稱為人的痛楚感受。

任何人所喜受的身軀感受與情感在得到滿足的過程都能令人獲取相應的幸福快感。如果單壹性質的身軀感受與情感在滿足的過程中同時令這個人滿足了其它所喜歡的身軀感受與情感,那以這個人就得到了更高級、更復雜的幸福快感。反之,任何單壹性質的身軀感受與情感不能獲得滿足,就產生了與這種性質身軀感受與情感相對應的痛楚感受。如果單壹性質的身軀感受與情感不能獲得滿足,同時其它方面個人所喜愛的身軀感受與情感的滿足,則產生了更復雜、更強烈的痛楚感受。

幸福快感:成功感受、虛榮感受、踏實感受、堅定感受、爽快感受、安寧感受、舒適感受等等

痛苦感受:挫折感受、恐懼感受、不安感受等等

任何幸福感受都能找到性質相反的痛苦感受,任何痛苦感受都由於人類所喜受的幸福感受得不到滿足是產生的。例如成功感與挫折感,飽與饑餓等等。如果幸福感受被滿足的程度大,那麽痛苦感受就相應減小,反之亦然。

因此,我們知道人類擁有如此復雜的思想,可以講有很多目的,但最終目的亦僅僅是追尋幸福、回避痛苦,亦即較早前提到的“追尋幸福、回避痛苦思想原則”。

“追尋幸福、回避痛苦思想原則”的壹些特性說明:

? 人做每壹件事的目的,無非是為了滿足壹種或多種性質的幸福快感。

例如假如您夢想成為足球運動員,那麽分析您擁有如此夢想的原因,必然是因為妳知道足球運動能給予您各種堅定情感、對抗性情感、獨立情感、團結情感、攀比情感、支配性情感等情感的滿足。當然夢想本身已經滿足了幻想情感。又或者您可能並不熱愛足球運動,但您知道您的異性喜歡足球運動員,因此您為了尋求性器官感受的滿足,因此才夢想成為足球運動員。此外,足球運動員可以擁有巨大的財富,所以很多人才渴望成為足球運動員,但金錢本身也僅僅足球運動員更易獲取各種各樣幸福感受的工具罷了。

舉另壹個例子,您是壹個不貪慕任何金錢的人。您認為唯壹能令您幸福的事情就是“大公無私與無私奉獻”,其實“大公無私與無私奉獻”已經滿足了您的奉獻情感、團結情感、崇拜情感、幻想情感(幻想成為聖人或偶像,或者崇拜自己都是很多人大公無私的源動力)的需要。

歷史是這樣評價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他總是穿著襤褸的舊衣服,光著腳到處走。他的不顧寒暑、不顧饑渴的能力使得人人驚訝。阿爾西拜阿底斯在《筵話篇》裏曾描敘蘇格拉底服兵役的情形說:我們的供應被切斷了,所以就不得不餓腹行軍,這時候蘇格拉底的堅持力真是了不起,——在戰爭其中常常會發生的這類情勢之下,他不僅比我,而且比壹切人都更卓越:沒有壹個人可以和他相比。……他忍耐寒冷的毅力也是驚人的。曾有壹次嚴霜,——因為那壹帶的冬天著實冷得可怕,——所有別的人不是躲在屋裏,就是穿著多得可怕的衣服,緊緊把自己裹起來,把腳包上毛氈;這時只有蘇格拉底赤著腳站在冰上,穿著平時的衣服,但他比別的穿了鞋的兵士走得更好。他們都對蘇格拉底側目而視,因為他仿佛是在鄙夷他們呢。

有壹天早晨蘇格拉底在想著壹件他不能解決的事;他又不願意放下這件事,所以他不斷地從清早想到中午,——他站在那裏壹動也不動地在想著;到了中午人們就註意其他人來了,來來往往的人傳說著蘇格拉底從天壹亮就站在這裏想事情。最後,晚飯以後天黑下來,有幾個伊奧尼亞人出於好奇(這件事的發生不是在冬天而是在夏天),就搬來他們鋪蓋,睡在露天裏,為的是要守著蘇格拉底,看他究竟會不會站壹整夜。他就站在這裏壹直站到第二天早晨;天亮起來,他向太陽做了祈禱,才走開了。

他在天上的靈魂與地上的肉體二者的對立中,他做到了靈魂對於肉體的完全駕馭。

其實分析蘇格拉底的心理情感,就會知道在蘇格拉底思想中,理智情感、幻想情感、崇拜情感、忍耐情感等情感占據了最主要的地位,對於他來說,舒適的身軀感受帶給他的幸福遠遠不及其它所最喜愛的幸福情感。例如他可能會認為做出平凡的舉動帶給他的羞恥感比其它痛楚的身軀感受更強烈些,因此蘇格拉底才做出了令普通人費解的舉動。

? 人之所以感覺自己的內心復雜,是因為人的思想受“幸福快感、痛楚快感不確定性原理”影響,每壹種情感都此起彼伏,每壹種情感的激發都不能令您百分百地得到更高級的幸福快感,甚至在很多時候都會帶來痛楚。另外各種幸福情感都決定了您要去做各種不同的行為,但許多行為都發生矛盾沖突的,因此人類才感覺自己內心復雜。

例如,您有壹個同伴並已經外出尋找食物。您壹個人留在家中,但您很快就感覺十分饑餓,那麽究竟您應否外出尋找食物呢?這是壹個十分有趣的問題,您的獨立情感、奮進情感、器官感受決定了您應該外出找食物,獲取找到食物的幸福並獲取情感本身及其它感受的滿足,但您的僥幸情感、懶惰情感、舒適身軀感受(這裏有壹個矛盾,劇烈的運動失去了四肢舒適身軀感受,但不運動,卻滿足不了胃器官的幸福感受)卻決定了您不應該外出找食物。

大自然的進化論表明,您外出找食物可能會找不到食物,可能會更餓,甚至死亡,亦可能會找到食物,不用挨餓。但您不外出找食物,同伴可能永遠不回來,您亦會因為挨餓而最終死亡,當然同伴有可能及時回來,給您食物幫助您解決饑餓之苦。

這意味著您不可能同時滿足所有情感的需要,同時所有情感決定您做任何事都未必壹定能獲取您渴望得到的幸福快感,這正是人內心掙紮的最基本原因所在。

? 人的思想是計算獲取幸福快感、回避痛楚感受的復雜程序。

在19世紀在美國開始興起“實用主義”的哲學流派。多數實用主義哲學家都持有這樣的基本觀點:人類知識的基礎在於人類進化和人類價值/興趣的偶合性中而不是理性中。

事實上,這種流派的哲學理論的基礎也是以下論點的基礎。

大家都清楚知道,人的思想最重要的功能是理智作用,理智能讓我們不斷學習,指導我們選擇做正確的事情而回避做錯誤的事情。對於個人而言,正確的事情無非是指那些令個人獲取最大幸福的事情。由於獲取幸福快感與得到痛楚快感的不確定性,決定了大自然所有生物從有生命開始已經懂得計算得失幸福的概率。當然我們知道蚯蚓也懂得選擇適合生長的泥土,亦懂得選擇方位爬行,明顯蚯蚓都是有理智的。人類相對於蚯蚓而言,理智的程度更高,但是兩者的性質都是壹致的,“理智”本身亦須遵守“同性質幸福進化原理”。

可以將人類的思想比喻為壹套計算機程序,但是,人類的思想是壹套懂得自我改寫程序語言的計算機程序。其實這是由於外界環境所影響的,因為人從誕生壹刻開始,已不斷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例如您現在正受到這本書的影響,亦受到周圍環境例如光線、聲音、氣味的影響,這意味著您的思想在不斷調整著,當然調整的最終目的是計算遠離痛苦與獲取幸福快感的機率大小。

這個會自我調整的過程可比喻為懂得自我修改程序語言的高級計算機程序,大腦可比作計算機,思想可比作復雜的程序。那麽究竟人類的物質軀體重要還是思想重要呢?其實人類正如計算機壹樣,究竟是制成計算機的矽元素、鐵元素等物質重要,還是計算機的程序語言重要呢?答案是顯而易見的。

沒有了鐵、矽等元素,不可能制成計算機,但沒有復雜的程序,亦不能制成計算機,然而復雜的程序又必須有鐵、矽元素等物質為基礎才能存在。兩者的關系可比喻為“狹義靈魂”與“身軀物質”的關系,人是計算機程序的編程人員,大自然則是人類思想的編程人員。

n 快樂與痛苦是所有生命體狹義靈魂進化的源動力,亦是生命體進化的源動力。

我們知道,若然生命體只懂得幸福而不懂得痛苦,那麽這種生命體不可能生存。例如,有壹種生物,他只知道追求幸福,卻不知道痛苦為何物,那麽意味著他被其它生物吃掉也不痛苦、沖進火海裏也不痛苦、不找尋食物也不痛苦、自殘生體也不痛苦、不呼吸空氣也不痛苦、不找尋配偶也不痛苦,那麽這種生物必定不能生存。

最懂得生存的生物必定了解痛苦的感受,又懂得回避痛苦,那麽生存的本領才會強大。眾所周知,如果妳想某人拼命賺錢,最好的方法是讓他嘗壹嘗有錢的樂趣,然後再讓他嘗嘗身無分文的痛苦,那麽這人才有賺錢的源動力。又或者這個人只知道擁有1000萬美元的樂趣,卻不懂得身無分文的痛苦,那麽這個人賺錢的源動力也十分有限。這個世界上存在許多視金錢如糞土的人(其實這些人很多都了解富裕的樂趣),其實如果金錢與壽命是正比掛鉤的話(只有金錢才能購買食物等等假設環境下),那麽富裕的人總是長壽壹些。

快樂與痛楚是人類進步的源動力,這是無庸置疑的。我們今天所用的家庭電器、所開的轎車、所坐的飛機、研究物理學目的,無非是因為我們想減輕痛苦感受,減輕了痛苦感受就等於獲取了快樂,所以我們才會積極發明電器、研究科學理論。假設6000年前的人類只懂得快樂,相信現在的人類仍然只會捕魚為生,談不上有動力去發明任何科學技術。

總結來講,您得到了令妳幸福的事物,卻不懂得失去這件事物的痛苦,您必定不會珍惜這件事物。現在有許多年輕人,在我們眼中,他們有著十分幸福的生活,但他們卻不珍惜生命,為壹些我們認為是微不足道的事情而自毀生命的原因正是如此。正如孔子所言“不知生,焉知死”,其中壹個意思是說,人類不知道死亡的痛苦,是不會珍惜生命的,同時,人類不知道生命的痛苦,亦不會理解死亡帶給人生的意義。

若然您是神靈,讓人類進步的最好方法是讓人類偷吃幸福的禁果,並讓人類飽嘗痛苦,人類必定會發奮圖強,不負您作為神靈對人類的期望。

? 不同性質的快樂與痛苦都可以在偶然機會下無中誕生,之後可以在世界上長期存在,亦可以突然死亡。

壹般而言,獲取壹種新的快樂都是無意中獲取的,例如壹只長期在黑暗中生活的魚突然遊到光線較亮的地方,就可以獲取新的快樂。或者說您家中的寵物狗原本是自己尋找食物,但後來妳收養了它,並不斷提供食物,您的狗將會十分喜愛您,這時候,對於狗來說,壹種新性質的快樂誕生了。然而值得註意的是,新性質的快樂在大部分情況下都會滿足舊性質快樂,例如您的寵物狗既喜歡您,又喜歡您給它的食物,新舊性質的快樂才能長期並存。

這種論調與基因學的論調相同,基因學表明所有生命體的進化、基因突變都是偶然發生的,任何生命體都不知道您下壹個基因突變對您造成的影響,這正如人類不知道未來自己可以獲取什麽的幸福快感,試問在計算機未發明前,究竟有誰知道使用現代計算機上網的樂趣呢?

另外,所有新誕生的快樂與痛楚都可以原來的快樂與痛楚沖突,例如兩者不能同時滿足,或者只準人類得到其中壹種快樂與痛楚而必須犧牲另外壹種快樂與痛楚的情況下,新舊性質的快樂或痛楚必定需要互相調和,甚至其中壹種會死亡。這種沖突過程正是“理智情感”的誕生過程。例如您發明了某種紙牌遊戲,妳和朋友都獲得了其中的樂趣,您們因此沈迷於紙牌遊戲當中。然而您們後來因為學習畢業而投身於忙碌的工作中,這時候您們為了獲取其它的快樂,必須放棄玩紙牌的快樂。最後您們甚至可能完全忘記了這種遊戲。這時候,新性質的快樂與痛楚都死亡了。

這就是我們狹義靈魂的世界,與物質世界壹樣殘酷,公平與不公平、生存與死亡每分每秒都在我們的身軀內發生著。

我們知道,如果妳不能動彈,另外壹個人拿著極高溫度的發熱棒靠近您,熾熱將會慢慢令您致死。我們的狹義靈魂的世界亦是如此殘酷,當妳與壹個思想與您不同的人交談,如果您的知識薄弱,您會很容易被他人所影響,這時候您的思想將會發生重大轉變。這就意味著您的部分狹義靈魂已經死亡,同時亦有新的狹義靈魂誕生了。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正是這個原因。

我們知道,2歲時您的軀體與思想是屬於您的,20歲時您的軀體與思想還是屬於您的。我常常思考這個問題,2歲時的妳是否已經死了。您亦可以反問自己,究竟20歲的您與2歲時的究竟有什麽差異?

普遍人會回答,2歲時的我並沒有死,其中壹小部分思想仍是我的,但這是否意味著您的生命中已寄居了新的狹義靈魂,您的思想已經不再屬於2歲時的您,但您卻懵然不知呢?或者說您2歲時的思想在20歲時只保留了壹小部分,這是否又意味著您的靈魂已死去了大部分,亦即大部分的您死亡了而您卻懵然不知呢?又或者說,您因為大腦受傷,已永久失去2歲時的思想與記憶。但我與您交談,妳必定會認為您仍然存在,這又是否意味著您曾經完全死亡過,而您卻完全不知呢?

這時壹個有趣的問題,我稍後將從科學的唯物論再深入研究這個問題。

? 因為我們追求獲取或回避“基礎性質幸福與痛苦”而誕生的所有新“等位性質幸福與痛苦”之間彼此互相競爭,這表明這些新性質幸福與痛楚需遵守“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的進化論規律。

“基礎性質的幸福與痛苦”是指生命體經過數千萬年及至數億年以來,基本上不可動搖的幸福與痛苦。例如人類因吃飯而感受到幸福、因溫暖而感受到幸福、獅子因獵殺羚羊而感受到的幸福等等。

“基礎性質幸福與痛苦”產生的原因主要是由於所有的動物,包括人類在內,都必須滿足某些條件才能在這個世界上生存下來,而生物生存的最基本的條件就是所有生物都必須找到食物和遮風避雨的地方,保護自己免受傷害並且傳宗接代,所以所有生物的靈魂必定有著根深蒂固的相似之處。

“新誕生等位性質幸福與痛苦”是指目的相同(獲取同壹基礎性幸福),進化年限比較短或者剛出現的同壹性質幸福與痛楚。例如不同民族的語言、理性思維方式等等。

例如語言,在沒有外敵入侵的情況下,語言只會自由發展。但是必定只有表達清晰、發音容易的語言才能更易為人找尋幸福,因此就“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大部分的語言都死亡了。

這概念相似於基因學的“等位基因”概念。我們知道,天生下來不同生物的腳就有所不同,有長的腳,有短的腳。但是無論腳長或腳短,都是由基因控制的,這種控制“同壹性質生物體結構(例如腳)”的基因可通俗理解為“等位基因”(這解釋並非等位基因的基因學術解釋)。

我們知道,腿長腿短對於不同生命體,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例如對於鶴來說當然是長腿好,但對於老鼠來說,長腿當然不好。基因學通俗地解釋為,因為基因為爭取生存,直接同它們的等位基因競爭,因為在基因庫中,它們等位基因是爭奪它們在後代染色體上的位置的對手。換言之基因也會在基因庫中犧牲其等位基因(競爭對手)而增加自己的生存機會。

其實從更宏觀的角度來分析我們的社會,就會發現有趣的現象。例如我們都熱愛投身某些工作而生存,而工作的最基本目的是獲取溫飽感受,但是社會上工作的性質五花八門,當然每樣工作都會令您得到種類繁多的工作成就感,但是它們最基本的目的只是獲取溫飽感,正因如此,歷史上的工作種類都千變萬化,但到最後能生存下來的工作,當然是最易令人吃飽飯的工作類別容易生存下來。

類似的例子還有許多,讀者可以自行思考壹下。

? 壹般情況下,性質越簡單的快樂與痛苦壽命越長,而性質越復雜的快樂與痛苦壽命會越短。隨著生物的進化,不被大自然淘汰的復雜的快樂與痛苦的壽命將會緩慢增加。

例如,每壹個人的理智情感可以算作最復雜的快樂與痛苦,您在社會上必定很難找到與您壹模壹樣的理智情感。當您死亡時,您的理智情感亦不能完全遺傳至下壹代。因此您這種性質的理智情感壽命十分之短。相比而言,簡單性質的快樂如溫飽快樂,其壽命將會很長。

但是值得註意的是,人類進化了幾十代之後,如果您的理智情感的確有利於人類生存,那麽幾十代之後的人類理智情感雖然與您的理智情感有所不同,但本質上總是向著您這個方向增加的。所以說,不被自然淘汰的復雜快樂與痛苦的壽命將會緩慢增加。

這理論也與基因理論巧合。基因學認為,任何壹個個體的基因組合的生存時間可能是很短暫,但基因本身卻能生存很久。它們的道路交叉再交叉,在延續不斷世代中壹個基因可以被視為壹個單位。

同樣,大家分析社會上的壹些現象,您會發現以夫妻組合成“家庭”這種系統的壽命總比“國家”這種系統長壽及與穩定,但是隨著歷史發展,許多國家最終也會漸趨穩定的。我們知道夫妻的組合比國家的組合早很多,在古代,國家總是離離合合的,時有時無,並且不斷有新的國家產生與滅亡,但是發展至今,國家產生與滅亡的速度總是慢了下來,並且國家也變得越來越穩定,我們也變得越來越需要國家了,無疑國家不被大自然淘汰的最根本原因是國家為我們創造了許多的幸福。

我們知道,由於物種不及基因穩定,基因學總是建議不把達爾文進化論的基本單位看作是物種,或者是種群,甚至是個體,最好把它看作是遺傳物質的某種小單位。若然將社會團體的大小當作生命體來研究,就會發現每壹個人就像是最小的遺傳物質,然後是夫妻、朋友、工作單位…國家,同時它們遵守了達爾文進化論的所有原理,例如基因突變概念(任何社會巨大的變化其實都是由壹些核心人物例如少數科學家、政治家、思想家造就的),自然選擇,物盡廢退(壹個原本存在的團體如果不能產生積極效應,亦必定會慢慢瓦解)等原理都適用於解釋這個世界。

難道這個世界上還存在與達爾文進化論、狹義靈魂進化論的理論基礎相似,但含義更廣泛以及更有科學根據的社會進化論…宇宙進化論嗎?這些問題還是留給有緣的人作進壹步深入探討,在此則不作更多論述。

3、狹義靈魂遺傳的基因密碼

通過以上種種分析,我們知道,人類思想——狹義靈魂的進化與復制的最基本單位是“快樂”與“痛楚”。

“快樂”與“痛楚”是狹義靈魂遺傳的基因密碼。

同壹性質的“快樂”與“痛苦”組成了最基本的狹義靈魂遺傳基因。例如“飽”與“肚餓”就是壹個狹義靈魂遺傳基因。

細心的讀者可以知道,以上的精神實體理論亦即“狹義靈魂進化論”是與“第7只羔羊宇宙學”理論相符,例如所有狹義靈魂都須遵守“性質慣性原理”,亦即有維持快樂或痛苦本質感受的慣性,當外界環境對身體沒有任何影響時,所有快樂或痛苦感受就壹直維持它的慣性。例如您今天到醫院打針,明天又再次打針,那麽打針帶給妳的痛苦必定是相同的(現實中略有不同,因為人每打壹次針,思想性質已發生了小小變化,下次打針時思想已與原來的思想不壹樣,而且人體內的物質結構每天都不盡相同)。

另外,我們知道所有快樂總有與之相應的痛苦,並且快樂與痛苦總是永遠伴隨在起的,同時兩者並非“絕對相反關系”,而是“漸變相反關系”,這裏揭示出快樂與痛苦須遵守“兩者互食互存原理”,下圖可幫助理解這個概念。

(上圖)絕對相反關系:紅色代表飽,黑色代表饑餓,兩者中間不存在中間關系。

(上圖)漸變相反關系:紅色代表飽,黑色代表饑餓,兩者中間存在中間過渡關系。壹般而言,當我們處於上圖中間位置時,我們說我們既不飽也不饑餓。當處於任何壹個紅色為主的區域時,我們則感覺比較飽,但還有點餓,這時候可以吃得更飽;當處於紅色最頂尖的區域時,我們說我們已經最飽了,這時候,人所喜愛的肚飽感受已獲取最大程度的滿足。為什麽人不喜歡更大程度的飽,因為我們知道,肚過於飽時,反而不利於人體獲取其它性質的幸福或痛苦,甚至會招致其它性質的痛楚,例如撐著肚子,因為所有性質的情感與感受的最終目的都爭取人身最大程度的幸福,因此人類感覺過於飽時,肚飽的感受將會轉化為討厭感受,否則這種生物將被大自然淘汰。

精神實體理論還有很多地方與“第7只羔羊宇宙學模型”理論相符,讀者可以思考壹下,甚至可將達爾文的進化論、基因理論、狹義靈魂進化論、第7只羔羊宇宙學重新整理及創新出新的理論,在此我將不作更多的說明。

4、利用“狹義靈魂進化論”對古今壹些問題的解釋及補充

從古至今,許多人無論是否宗教思想影響,都對靈魂(人類的思想)問題有所探討。

n 狹義靈魂理論與心理學

心理學的門派有很多,每壹門都有它的獨特之處,在此僅分析小部分重點內容。

? 部分與整體

被譽為心理學的始祖的德國心理學家馮特認為,既然所有化學物質分解成各種元素,如“水”可分解為“氫”和“氧”,那麽心理學應該可以同樣地通過實驗方法分解出心理的基本元素。他後來研究的心理學被稱為“結構主義心理學”(Stucturali**)。結構主義心理學主要研究的是意識的結構,認為意識的內容可以分解為基本的要素,再逐壹找出它們之間的關系和規律,就可以達到理解心理實質的目的。

後來,心理學出現了另壹個門派“格式塔心理學”。格式塔心理學明確指出:構造主義心理活動分割成壹個個獨立的元素進行研究並不合理,因為人對事物的認識具有整體性,心理、意識不等於感覺元素的機械總和。例如,天空上有七個星星,由於它們彼此間的位置關系被人們看成北鬥,而另外壹些小星處於另壹種位置關系,就被看成銀河。產生什麽知覺決不單純是由對星星的感覺組成的,“知覺大於感覺的總和”。

其實“結構主義心理學”認為心理由元素組成,在某種程度上來講是對的,因為按照狹義靈魂理論,人的情感與身軀感受的確可以加以分類,並且只要我們對所有情感與身軀感受再深入探討,則可再分解為痛楚與快樂兩種簡單心理元素。

我們同時知道,各種身軀感受與情感之間可以互相牽制。換言之,2種情感產生的關系只有4種,但3種情感產生的關系則有9種,每增加壹種情感,情感的總體復雜性將幾何級數遞增,這正是“格式塔心理學”認為“知覺大於感覺的總和”的根本原因所在。

這理論同時表明心理學也必須遵守“無序疊加原理”。

? 獸性與理性

精神分析學於19世紀後期產生於歐洲,其創始人是奧地利精神病醫生弗羅伊德。弗羅伊德認為人除了有意識的活動——即人所表現出來的行為活動,還有無意識活動。它們常常是壹些由於環境的要求和社會的限制,而不能表現出來的思想意識,包括思想、記憶和願望。這種思想意識因為種種原因長時期被壓抑著處於被覺知的意識下層,形成潛意識,但它們對於意識仍然發生影響。弗羅伊德的心理學理論可統稱為“精神分析學”,由於弗羅伊德過分強調人的性本能在潛意識中的作用,認為人在性方面的壓抑是多種心理障礙產生的原因,因此在理論上曾引起爭論。

同時,弗羅依德的理論亦有壹些自相矛盾之處。精神分析學壹方面否認理性對潛意識的優勢,認為“理性的理由難以打動人類,人們是為沖動願望所驅使的”,但另壹方面,它又認為“只有人類的智慧才可以控制我們的沖動。”

到了20世紀中期,美國壹些學者由於對精神分析學與其它壹些心理學的不滿,提出了壹種新的理論——人本主義心理學,這壹理論的代表人物有馬斯洛和羅傑斯。在人本主義心理學看來,精神分析學說認為行為受原始的性沖動所支配,行為主義理論的許多結論來自對簡單動物行為的研究,這兩種理論都沒有把人看作是自己命運的主人,失掉了人的最重要特性。人本主義是註重人的獨特性,主張人是壹種自由的、有理性的生物,具有個人發展的潛能,與動物本質上完全不同。

根據狹義靈魂論,我們的幸福與痛楚感受在本質上與野獸相同,特別在**望方面尤其明顯,人在某種程度上可比喻成為野獸。

但是我們知道,所有新性質的幸福與痛楚都可在偶然中誕生,普通動物情感遠不及人類豐富,每壹樣情感的滿足都能帶給人類與動物相比更高級與更強烈的快感,因此我們說人類也絕不同於野獸,這主要是從幸福性質的多樣性與幸福快感的強烈程度上加以區別的。

值得註意的是,每個人生下來,接受外界環境的不同,因此每個人的思想裏都會誕生出新性質的快樂與痛楚,並且這些新快樂與痛楚可以很多樣,無論是否利於人傳宗接代,這些快樂與痛楚都會偶然地誕生。這說明了人與動物相比,擁有與動物完全不同性質的理智與情感,甚至人與人相比,也完全不相同。

總體而言,每個人的思想既有原始的獸性思想,亦有與野獸完全獨立的思想,人是壹種自由的、有理性的生物。另外人類的新性質幸福很大程度上都為了滿足人類所共有的壹些情感需要與野獸本能欲望,換言之,在某些環境下的人既可完全視作野獸,在另外壹些環境下人又完全不同於野獸。

為什麽要分析人的心理特征,是因為假如我們掌握了人的心理運作規律,也就能掌握自己避免沈淪為野獸,而完全成為人的秘訣了。

當您認為自己的所作所為偏向於野獸的行為並渴望真正成為壹個人時,只要加以努力,總是可以成功的。

若然有人認為“江山易改,本性難移”,人的本能力量如此之大,以至所有自身的努力都是枉然,那麽這種觀點是錯誤的。我們知道,寵物狗的脾性都可以訓練到接近人類,難道有高級思想的人就不能成為真正的人類嗎?

在這裏必須指出,無論他人如何評價自己,只要我們不認為自己的所作所為是野獸行為,那麽就沒有任何標準評價自己是否偏向於野獸的行為。因此評價自己是否是野獸,唯壹方法只能依靠自己認真內省,因為只要您認為自己的行為已是野獸的行為,那您必定已是野獸,這是無庸置疑的事實。

人是否進步,最終取決於人本身,在這壹點上,上帝也只能起到協助或提點妳的作用。

? 潛意識理論

弗羅伊德認為人類的情緒影響了人類的行為,並認為情緒如此捉摸不定,主要是受潛意識的影響。在他看來,潛意識的精神活動遠比意識的精神活動重要得多。意識過程在人全部的精神過程中僅是極小的壹部分。就像大海裏的冰山,浮在水面上的部分是能夠被人看到的,但那只是整個冰山的壹小部分。潛意識就像冰山中水下的部分,在人的全部精神活動中所占主導作用。他認為,潛意識所包括的內容都是壹些原始沖動,各種本能及與本能有關的欲望,特別是性的欲望。這些欲望不被大多數人的生活所接納,在現實中大都不能得到滿足,因為社會的法律、道德、倫理、習俗等規範制著它們,於是受到壓抑的這些欲望離開意識的範疇被深深地埋藏在潛意識中。

弗羅伊德的潛意識就像處在原始混沌中,像火山底下的巖漿壹樣,往往因為壹個契機、壹個特殊的環境下瞬間被激發。

現今的年代,言論和自由比以往任何年代都多得多,兩性關系的開放與自由已經成為天經地義之事。如果有人敢說男女授受不親的言詞,肯定被壹笑置之。但在19世紀時期,英國的道德觀念還是壹種英國“維多利亞”式的倫理規範,人們崇尚理性,竭力回避性的問題,認為人類的理智具有戰勝壹切的力量,包括那些本能沖動。當時的go-vern-ment、教會、學校、家庭共同把持住了科學、藝術、道德等所有出口,使人們生活在忘卻**存在的真空中。對青年人來說,那是壹個非常糟糕的年代:年輕的姑娘們壹舉壹動都力求慎重,過著與世隔絕的“純潔”生活。年輕的小夥子拼命抑壓著青春期的本能沖動,隨時準備著偷偷地鉆出去幹壹點“不屑壹提”的事。於是,壹方面是國家意誌對人性的極端壓抑,壹方面卻到處充斥著“要躲避她們比找到她們還難”的買笑的妓 女;壹方面是報刊雜誌、文學藝術對道德高尚人物的褒贊與宣揚,壹方面擁塞街頭越來越多的酒鬼、吸毒者、同性戀者和各種性變態者。他們被關進監牢,但國家卻不去分析造成如此惡果的內在原因。然而這種對道德的小心維護並沒有掃除“人類的潛意識”,越來越多的人感到了窒息,許多人在苦苦掙紮。

同時,還有壹些例子說明了潛意識的存在,例如人在長跑時超人的意誌力,在生命危急關頭表現出來的特殊激烈情緒。

利用狹義靈魂論分析潛意識會發現,人出生時已有許多遺傳下來的豐富情感,但由於許多情感在祖先每壹階段進化的過程中,都或多或少地讓祖先偷吃禁果(獲取快樂),因此,人出生時所喜愛的情感必定偏袒於獲取幸福概率最大的情感,同時有很多情感由於獲取的機率較少,成為人不易發覺的情感(按性質慣性原理,許多曾在祖先某壹階段發揮積極作用的情感都能夠保留下來,但可被其它性質的情感調和或減弱)。

以上所說的人類不易查覺的情感,從心理學角度理解,就成為“人類的潛意識”。人類大部分的本能潛意識都是在先天培養的,但是人生下來後,都要受到法律、道德、倫理、習俗等規範制,由於人的思想是計算獲取最大程度幸福的機器,所以人壹般會遵守法律等習俗的規範,只有這樣才能令自己獲取最大程度的幸福。這時候,壹些人類天生時認為獲取幸福機率較大的幸福情感就有可能受到後天環境的壓抑,但它們僅是被壓抑,並未轉變為討厭情感,因此成為了“後天潛意識”,先天潛意識與後天潛意識都可歸類為“受壓抑的潛意識”。

壹般情況下,“受壓抑的潛意識”很難得到滿足,因為滿足它們意味著自身將會承受許多其它性質的痛苦,所以“受壓抑的潛意識”只會在特殊的情況下才會指導人做些平時不敢去做的事。

有以下幾中情況,“受壓抑的潛意識”容易得到釋放:人的思想通過計算判斷釋放“受壓抑的潛意識”後,將有較大的機率獲取壹種或多種快感的時候;人的思想通過計算判斷釋放“受壓抑的潛意識”後,將有較大機率不會承受任何痛楚(例如沒有法律約束下,做壞事不受到懲罰之苦);人的思想通過計算判斷其它情感的激發都不能令自己追求得到幸福或回避痛苦的時候(身陷險境的時候容易發生)。

此外,潛意識還有壹個特性,因為我們的祖先進化的時間如此之長,在此期間偶然偷吃了許多禁果,因此我們的“潛意識”如此之多,恰如冰山壹角。

同時必須指出的是,痛苦也會是潛意識的壹種,痛苦潛意識在特定的環境下會被激發。例如假設有兩個您,兩個您在20歲時都打過壹次針,又假設兩個您在打針之後身體物質結構沒有太大變化,那麽在30歲時再次打針的您與則25歲才再次打針的您相比,前者會感覺打針更痛楚壹些。壹般而言,您越長期沒有遭受某種痛苦,而您不得不再次接受這種痛苦時,您所感覺的痛苦將會更大。

理解潛意識的壹些本質原因後,我們將深入探討“人格三元論”。

? 人格三元論

在人格結構說中,弗羅依德把人的個性模式分為三個部分:即本我、自我和超我。所謂本我,指的是本能和原始的內驅力。弗羅依德把它形容成“壹口充滿了沸騰著興奮劑的大鍋”,各種**、沖動、欲望充斥其間。它沒有任何秩序和道德觀念,不知道什麽是價值判斷和思維法則,屬於潛意識範疇,只服從“快樂原則”。但是,這種不受任何約束的本能的滿足勢必會造成與社會各種規範之間的沖突。社會規範不允許本我為所欲為,這樣本我於現實沖突的結果,使本我的壹部分分化出來,成為“自我”。“自我”屬於意識的範疇,為人的精神中較高的壹層,它是本我和社會現實之間沖突的調解者,其活動服從“現實原則”。弗羅依德認為自我是可分的,從自我中分離出來的壹部分能夠把自我本身看成是客觀的對象,能夠像對待其他客觀對象壹樣對待自我,它既能對自我進行監督和指導,又能對自我進行譴責和懲罰。它代表的是理智和良知,總是在法律、道德、宗教、傳統習俗同無拘無束的本我發生沖突時站出來,棒喝本我。他把從自我中分出的這壹部分叫“超我”。它是人格中形成最晚,但卻是最完善、最合乎社會標準的部分。

弗羅依德在《精神分析引論續編》壹書中,準確地表述了這三者之間的關系:“自我的每壹種行為都要受到嚴厲的超我的監督。超我堅守著行為的特定準則而不顧及來自外部現實和自我的任何困難;如果這些準則沒有得到遵守的話,超我就會以自卑感和犯罪感表現出來的緊張感來懲罰自我。自我受本我的驅譴,受超我的控制,又受現實的約束,於是就拼命要完成自己的任務,把內外交困的力量和影響加以排除,以達成某種妥協。弗羅伊德賦予了人格以極大的創造力,他認為本我、自我、超我這三者之間的沖突鬥爭能創造壹切。

如果按照狹義靈魂進化論分析,人的本我其實是指人的“隱性潛意識情感”;自我是指人大膽滿足的情感欲望(由於獲取幸福的概率較高,因此成為主流情感);超我則是指理想,由於人有學習與幻想等情感,而理想的最主要作用就是學習與實現幻想。

壹般而言,如果超我預測成功做某件事後將帶給自身更多或更需要的幸福,這時候哪怕在實現理想的過程中需要放棄壹些不甚迫切需要的幸福,那麽我們的理智將決定我們會壓制某些快樂情感以換取最大程度的幸福。

本我、自我、超我三者統稱為人的理智,理智在三者的調和下計算獲取各種幸福的概率,然後下最後決定行動。

因此我們的理想,亦即我們行動的願景,是至關重要的壹個概念。這是由於假如您有壹個理想,並且您為實現理想而壓制許多其它欲望,但是您的壹旦正式實現您理想時候才發現這理想的實現並沒有給予您預期的幸福,甚至帶來痛楚的時候,您所喜歡的理智情感十分容易會轉變為您所討厭的情感。妳的心緒在這時將會壹片混亂。

如果這種不幸的情況繼續發生下去,亦即妳任何所喜歡的情感將逐漸轉變為討厭情感時,人類就會走向崩潰的邊緣。我們知道,人的思想是計算獲取最大程度幸福的機器,當妳的思想無論如何計算,但最終的計算結果都表明您不能獲取任何幸福或獲取痛楚的機率更高時,人將脆弱得逐漸走下自殺的不歸路。

我們見到有壹些人,平時忍耐性極強,但突然間情緒的迸發會像山洪般爆發。這是因為在較多情況下,忍耐能帶給這些人幸福,但特殊情況下,如果思想通過計算發現爆發情緒更能獲取幸福或減弱痛楚時,將沒有人能阻止這個人將忍耐情感視為討厭情感。

這是人類情感反復無常的壹個例子,但這並不是最可怕的,人類壹旦將理智情感視為討厭情感才是最可怕的事情。當自我、超我都不能發揮作用時,人若不喜歡理智,情緒將變化莫測,從而做出任何正常人不可思議的事情。

所以說,超我是十分重要的壹個概念,妳選擇的理想是否正確將直接決定了妳生存的動力。

舉另外壹個例子,如果妳認為赤裸身體在街上行走是您的理想,那麽當您赤裸時,您將獲得快感。這時候您將變得越趨喜歡這種超我——理想,那麽您將不斷地做這種事。但由於赤裸身體的人並不被群眾所接受,因此您的所作所為將會受到其他人的諸多限制,亦會引起許多流言非義。因此您在實現理想的時候將無意中帶給自己其它方面的痛苦。當然假如您不在乎外界看法,認為其它人的限制或看法不能帶給您痛楚,因此壹意孤行,那麽您可能會被捉去坐牢,這意味著您實現的理想將越來越困難。任何人都知道人類最大的快感是實現理想,但您永遠不能實現理想,這意味著您將永遠生活在痛苦的邊緣上。

當然,您追求赤身**的理想沒有相對您而言正確與錯誤之分,這在很大程度上僅是受到本能欲望的驅使,但錯就錯在您自願偷吃了赤身裸跑的禁果,而這禁果卻偏偏是人類不願意讓它生存的果實。

正如莊子在《莊子》的《逍遙遊》裏講明了任何幸福都有它的限制。

在這篇文章中莊子說有個人名叫列子,他能夠乘風而行。

“彼於致福者,未數數然也。此雖免乎行,猶有所待者也。”他所待者就是風,由於他必須依賴風,所以他的幸福在這個範圍裏還是相對的。

由上面的故事可知,哪怕是半人半神的生命體需要滿足願望,也必須依賴某種事物。

因此選擇偷吃禁果的學問將決定人類能夠容易獲取最大程度幸福的至重要學問,這就意味著樹立正確的理想現念尤為重要。

壹般情況下,選擇受大眾歡迎的禁果將會是最好的選擇。例如,您如果將學習作為您的理想,您將會發現自己比較容易滿足這種理想。因為只要您去學習,您的知識必定會積累多壹點,亦即您必定能夠慢慢實現自己的理想。這就意味著您不斷獲取學習的快樂感受比獲取裸跑的快樂感容易得多,當然這前提是有足夠資源支持您可以去學習,例如有老師、書本等等事物作為資源。

另外由於知識是大眾歡迎的東西,這意味著大眾不但不與您對抗,甚至會喜愛您的學問。例如大眾用錢買您研發的軟件,這就表示您在滿足了學習情感需要的同時,將可用錢滿足您其它方面的情感需要。所以說選擇學習為理想的人更容易生存下去,學習情感亦會在大自然中長盛不衰。

在某些情況下,有些人不理會世俗的眼光,不顧壹切地追求自己認為是正確的理想,並且最後獲得了巨大的成功。但必須指出,這種人不顧壹切所追求的東西也必定是大眾所喜愛的東西,否則是不可能成功的。假如您的所作所為沒有大眾支持,又何來成功呢(成功只不過是大眾的認同罷了)?

選擇偷吃禁果是很有意思的學問,選擇嘗試任何性質的禁果,例如吸毒、做好事等等,都沒有絕對的正義與邪惡之分。但是必定只有壹些禁果會被大自然慢慢舍棄,那麽喜好這些禁果的人將越來越難嘗吃這種禁果了。與之相反,有壹些禁果特別受到大自然的鐘情,對於選擇嘗吃這種禁果的人,大自然無疑是源源不斷地提供這種人快樂的最好朋友。

所以說,有希望(您選擇與大自然——造物主做朋友),人就是幸福的人;沒有希望(您選擇大自然——造物主作為您的敵人),人就成為苦難的人。

大家可以思考壹下,究竟有幾多苦難是自己被迫接受的?又有多少是自己可以回避,卻刻意親手制造的苦難呢?


? 抵抗魔鬼的方法

以下用狹義靈魂理論介紹幾種人類抵抗“魔鬼”**的方法,希望能對決心讓自己努力成為真正“人類”的有心人有所幫助。

方法1:

我們需要努力增長知識,廣泛聽取群眾的意見,對擺在人類面前的禁果加以區分,永遠也不去嘗試有毒的禁果。這是抵抗魔鬼最有用的方法。

方法2:

若然已經偷吃了有毒的禁果,那麽只有再努力偷吃其它有益的禁果,通過不斷滿足正義的欲望,來減輕有毒禁果的**。因為人都是精力有限的動物,當有多種幸福擺在面前讓人類去追求,那麽無論是有毒的幸福或是正義的幸福,人也必定不能同時追求所有幸福。因此當妳不斷偷吃正義的禁果時,自然沒有精力再去顧及邪惡的欲望了,同時也不願舍棄正義的幸福而逐漸將邪惡的欲望轉化為討厭的欲望。久而久之,邪惡的欲望將成為不為理智發覺的潛意識,並被其它性質的精神實體調和及減弱,因此在沒有特殊的情況下將不會再次爆發。

方法3:

若然您仍然沒有辦法停止嘗試已令您上癮的有毒禁果,您必須時刻同過各種手段提醒有毒禁果對您的危險性,人是會計算遠離痛楚概率的動物,當您體會到嘗吃有毒禁果帶給您痛楚的概率遠比獲取幸福的概率更高時,或者所獲取的痛苦感受遠比所獲取的幸福感受更強烈時,邪惡的欲望將會慢慢轉變為討厭欲望,漸漸變為不易爆發的潛意識。

需要註意的是,別讓痛楚真正來臨時再去體會痛楚對您的傷害,因為到時您需要付出的代價可能是您的生命。若然痛楚已真正來臨,您有幸痊瘉,那您須珍惜這段深刻痛楚感受,並時刻回憶這段令您討厭的感受,這些做法將有助於您慢慢減小邪惡的欲望。

通過各種手段例如用攝錄機記錄下您受苦的過程,以及親友對您曾遭遇痛楚的不斷提醒都是有效的方法。

方法4:

我們知道,有許多邪惡的幸福都能找到接近正義的朋友,簡單地說,世界上存在壹些接近正義的果實能讓您滿足壹部分邪惡欲望,因此您可以通過摘取這種正義的禁果滿足暫時無法驅除的潛意識欲望。

例如您喜歡殺人,那麽在電子遊戲世界中殺人總比在現實世界中殺人好。但是與絕對邪惡幸福的朋友或多或少都與邪惡有所關聯,因此,最好的方法仍然是堅持不懈地與魔鬼作對抗。

大家必須意識到壹點事實,世上沒有絕對驅除邪惡的解藥。

方法5:

選擇偷吃不易令您挫折的正義禁果,亦即容易實現的正義理想,這將有效令您回避挫折感,使您在進步的過程中壹帆風順而無須波折重重。

方法6:

選擇偷吃絕對永恒的正義禁果,將減少您內心的掙紮。因為我們知道,妳壹旦樹立壹個理想,並且當您實現這個理想後,您就必須尋找新的理想,否則您會感覺自我的生活壹旦沒有超我的指引,而感覺迷失了自己生存的意義。因此在選擇偷吃正義的禁果時,必須考慮那些正義的欲望須可表逐漸令您滿足,同時也是絕對永恒的理想,永無追尋的盡頭,那麽您將會令到自己減小許多不必要的內心迷惘與掙紮,從而減小進步過程中失敗的可能性。

方法7:

選擇偷吃幾種既是絕對永恒,又是可以令您漸進得到滿足的禁果,將令您妳的人生更添姿彩。另外還有壹個好趣,這樣的做法可令您在追求幸福過程中壹旦受到挫折,那麽也具有其它比較容易追求的幸福去撫慰您受傷的心,這將有助於您減小理智的迷失,使您隨時重振信心,再次摘取曾經失敗過的正義禁果。

總之,以上方法並非萬試萬能,在此希望每個人都拒絕將靈魂賣給魔鬼,否則上帝也不能賜與您永恒的幸福,也不能令您脫離永恒的苦海。

5、利用狹義靈魂論對大腦現象的簡單解析

以下將使用狹義靈魂論對大腦的某些現象作簡單的分析。

n 為何人有記憶

研究大腦的科學家已從唯物角度對大腦的工作原理作深入探討,其實只要對記憶之謎再作更深入的探討,將會發現記憶工作的原理本質上是由於“性質慣性原理”決定的。

根據“性質慣性原理”,世上所有性質的事物(物質、能量、意識)必須有維持本能性質的慣性,亦即是說所有事物都有維持原本狀態的本能。我們的思想作為宇宙的壹種事物也毫不例外,只要您產生了新的意識,新的意識就必定本能地維持下去,因此人類不得不具有記憶。

大腦研究學者都知道,人腦有壹些無法解釋的奇怪現象。例如您先吃壹顆糖,然後再吃壹只橙,您將發覺這只橙比普通的橙更酸壹點。如果用“性質慣性原理”解釋,則表明人吃糖後,身體內將擁有維持原欲望的本能,因此這種本能會逐漸阻止您吃更多的甜性的物質。具體可能解釋為您吃甜性物質的欲望得到了滿足並有所減弱,但必定會增加了另外壹種性質的痛苦(身體是兩種力量的對抗與均衡),因而增加了另外壹種性質的欲望(這種欲望壹般與吃糖的欲望大致相反,正如人因四處活動滿足了許多欲望,因此增加了睡覺的欲望,而睡覺這種欲望性質與四處活動的性質相反),毫無疑問,當您吃橙時,酸性物質滿足了已經增加了的嘗吃酸性物質的欲望,自然而然,您吃橙就必然會感覺更酸壹點。

n 人為什麽要睡眠

眾所周知,夜幕降臨後,人就有了睡眠的欲望。

如果用狹義靈魂理論分析,這是因為生物在長期的進化過程中,由於夜晚沒有陽光而無法辨認外界的環境,因此許多情感欲望都沒法在夜間得到滿足。這時候,理智情感、奮進情感、對抗性情感等大多數在白天發揮巨大作用的情感如果在夜晚激發將使人獲取幸福的機率十分低,但是大腦始終都是計算獲取幸福的機器,什麽行為能令人獲取最大程度的幸福,大腦的狹義靈魂將指令這個人去實行這種行為。因此,在夜晚,能令人獲取幸福快感的情感與身軀欲望在此時將會興旺起來,我們知道在沒有陽光的情況下,只有幻想情感、懶惰情感、舒適的身軀感受等等在白天較小機會激發的身軀感受與情感能使人獲取最大程度的幸福。慢慢地,壹到夜晚,人就會靜止躺在那裏,閉上眼睛(因為睜開眼睛不能獲取快感,同時減弱了其它情感例如幻想情感的滿足),沈浸在白天不易獲取的幸福海洋中。

但夜晚並非不如白天重要,因為人的壹些身軀感受與其它感受是矛盾的,例如懶惰情感與奮進情感是相互矛盾的,您滿足了其中壹種需要就必須舍棄另外壹種需要。懶惰情感有利有人積聚能量,與之相反奮進情感必須消耗能量,因此懶惰情感得到滿足會令人體內的能量增加,換言之夜晚睡眠時人的能量將會增加。同時,我們知道夜晚滿足了您許多白天的不易查覺的欲望,此外幻想情感的滿足本身就是白天顯性情感感受的替補品,另外睡眠還提供了人在白天所受的痛苦與其它精神實體調和的時間,所以人早上醒來,總是因為在夜晚也得到了許多幸福,因此精神充足,精力充沛。

這是夜晚的情況,另外我們知道,在白天工作十分勞累時,人也會想睡眠。這是因為在白天的時候,人的許多主導情感都得到了滿足,然而與此同時,必定會造成其它壹些顯性或潛意識情感逐漸被壓抑,這就意味著增加了人的顯性痛楚以及潛意識痛楚。人始終是計算獲取幸福與回避痛苦的機器,為了減弱痛苦及獲取更多幸福,因此睡覺的欲望將越來越強。

壹此大腦的科學研究都能說明以上觀點。研究表明,人在睡眠時大腦的皮質信息是零散、無序的,皮質對事物的分析是不完整的、不嚴密的,常把壹些彼此無用的信息湊合在壹起,因而缺乏合理性和邏輯性。尤其在發夢時,在腦中不同區域的聯系程度變得小很多。

其實這是因為在睡眠時人類的理智已經對身體獲取幸福的貢獻作用十分微弱。我們知道理智必定需要充分聯動各種思想,如果大腦無需要激發理智,那麽思想的聯系將變得輸送。這就使人類的大腦在睡眠時的利用程度相當地低。總之大腦在睡眠時已無需理會許多白天情感的困繞,所以大腦的調用程度才會降低。

n 大腦各部分的相互關系

研究表明,人腦的功能尤其是高級功能,應當是分散於腦的若幹部位,並且是許多部位的相關活動的總活。人類思想既是定位的(這是指每個部位所負責的某壹特定作用而言),又是整體的(那是指牽涉到許多部位而構成整體思想)。

這些研究與狹義靈魂論相符。狹義靈魂可分解成為壹個個靈魂基因,同時所有靈魂基因也必須相互聯系,此外靈魂基因的總體才構**類的思想。

另外,壹種精神實體與更多精神實體產生聯系,這種精神實體也必定更重要,並且更易成為人類精神意識的主導精神實體。與此同時,人類通過各種精神實體思考到這處精神實體的能力也越強。

例如人在記憶時如果將需要記憶的事物與更多您主流意識裏的記憶聯系起來,那麽這種需要記憶的事物將會更容易被記憶起來。其原因就是人所記憶的大部分事物都是有利人獲取幸福的事物,如果妳將這種事物與更多其它有利於人追尋幸福的記憶聯系起來,那麽計算獲取幸福概率的人類大腦使用這種記憶參與計算的概率也必定更大,所以才被更容易地記憶起來。

根據精神實體理論,人類在嬰兒成長的過程中,早已遺傳了祖先的精神實體。這些精神實體必定已定義了人類的主流意識(亦即獲取幸福機率較大的情感與身軀感受)與次主流意識、潛意識。但由於人出生後的環境總是不斷發生變化,因此,人在成長過程中必須要重新計算及定義主流意識、次流意識及潛意識。這時候,人的大腦將發生壹場狹義靈魂的淘汰戰。

例如,研究大腦的學者知道,“用進廢退”規則對於大腦是十分有用的,因為它意味著神經回路是按工作著的細胞建立起來的,這些細胞又反映了人們必須因為生活環境的需求。在不斷擴展的人腦中,這種對腦回路中局部因素的敏感性是極高的。由於出生後發育仍在繼續,腦內這些推推搡搡、不停工作的神經元有很強的反應性,它們形成回路來反映個體所處的外部世界中發生的情況。在16歲之前,腦內神經元之間的血淋淋戰爭壹直進行著,這是壹場為建立神經元連接而進行的戰鬥。如果壹個新的神經元未與靶神經元建立聯系,或者缺乏足夠的刺激,那麽它就死去。

這種生死之戰正如聖經啟示錄的末世預言壹樣,無情的魔鬼靈魂在人體內被無情殺戮。毫無疑問,這種靈魂的殺戮與身體上的殺戮壹樣殘忍。從這個角度理解聖經預言,那麽末世預言的確已經得到了應驗。

人類靈魂死亡無處不在,矛盾也無處不在,我們知道許多性質的幸福都是既相互矛盾又相互聯系的。

人腦的其它壹些特性能充分支持上述這個觀點。美國折菲尼來斯,由於發現了腦腫瘤,醫生不得不切除他的雙側額葉(腦的壹部分)。手術後,病人並無明顯的感覺與運動缺陷,他能講話,能聽懂別人的說話,也明的周圍的人和事,以及手術前後發生的事情。這說明他的智商並沒有受到明顯的影響。

手術後,他又回到證券交易所工作,繼續做他的股票生間。但是,他的個性卻發生了明顯的改變。原來他是壹個彬彬有禮的人,手術後變得誇誇其談,經常誇耀自己的工作、身體,喜歡吹牛……不管他的聽眾是什麽人。還有壹個顯著的變化,就是手術後,他失去了過去的創新精神,而且對未來也極少考慮。最後,病人離開了證券交易所。

這是由於人類缺少了某部分精神實體,而其它精神實體擺脫了原先所受到的制約,因此被激發成為主流精神實體的壹個案例。

還有另外壹些例子。

大腦中的基底神經節,實際是壹群相互聯系的腦區。這些腦區的任何壹個部位受損,對運動都有災難性的後果。根據基底神經節受損部位的不同,可能會有紊亂的非自主性運動(亨廷頓舞蹈癥),或正好相反,難於運動,並伴有肌肉僵直及震癲(帕金森病)。亨廷頓舞蹈癥與帕金森病影響基底神經節的兩個不同部分(分別為紋狀體和黑質),這兩個部分在正常時似乎在壹種力量的平衡動作中起作用,它們鎖定在壹起,使第壹區平衡第二區的活動,這有點像翹翹板或扳手腕。正常情況下,像實力相當的對手間的翹翹板或扳手腕壹樣,壹個腦區牽制另壹個腦區。

但想象壹下這樣的情形:翹翹板上的壹個人比其同伴輕得多,或扳手腕的壹方比其對手弱得多,些時平衡就打破了。這樣,如果壹個腦區的活動偏低,則另壹腦區就變得過於活躍。正是這種活動的失衡導致異常運動。

但是需要指出的是,無論您問任何壹個精神失常的病患者,您為什麽要行為失常,他必定會回答您,“因為這樣能令我快樂”。

所有靈魂都是這樣,不能不遵守著“快樂原則”,不得不與其它靈魂發生聯系,亦不得不與自雙矛盾的靈魂發生關系。

下面將會繼續分析狹義靈魂的壹些神秘特性。

6、狹義靈魂能否復制

狹義靈魂能否復制?這是壹個人類非常想知道但又十分容易回答的問題。

我們知道,無論現代的任何科學理論都可以證明,身軀中物質的種類、布局形式、聯系程度決定了我們的思想(越深入分析大腦工作原理的科學家必定越認同此觀點),因為物質可以完全復制,這就證明了思想也能完全復制。

但是無論任何壹個科學家,大多主觀地認為思想不可以復制。這裏存在了壹個矛盾,為什麽科學家壹方面聲稱所有思想都是由物質決定的,但為什麽卻不認同思想可以復制呢?

所有主觀意識都有可能是錯誤的,在這方面,普通人與科學家都犯了被主觀意識誤導的毛病。

科學家知道,空間與時間都是唯壹的,這意味著這個世界不存在兩個完全處於同壹處空間與時間的物質,也就不可能存在另外壹個處於同壹空間與時間的重復思想。

但是,假如科學家將壹個人的所有物質與思想都復制到另外壹個地方,將會發生非常有趣的情況。

假設人物A是原本的您,人物B是被復制的妳。A 在2004年6月9日12點正開始被復制,整個復制的過程只用了10秒,另外A 從中國的廣州被復制到美國紐約。

當B被完成復制的瞬間,有人問B:“現在是什麽地方,是什麽時間?”

B則會回答:“現在是2004年6月9日12點正,在中國廣州。”

當然問B的人則會糾正B說:“您剛才應該回答,現在是2004年6月9日12點10秒,現在是美國紐約。”

當然B很快就會明白:“難道我是被復制到紐約的復制人,我並不是被復制人。”

這個舉例說明了壹個情況,亦即B在剛剛蘇醒時,其思想都是A完全壹致,但由於B所處的環境不同,所以B立刻變成另外壹個人,但這個人99.999999999%思想都與A壹致,只有復制後兩者各自生活的時間長久些,那麽兩個人的思想才會發生較大的差異。

這同樣說明了壹個情況,由於您的思想是被完全復制到另外壹個個體,亦即您在復制後的二秒後立即自殺,那麽由於您99.999999999%的思想都沒有死亡,所以99.999999999%的您復活了。

假如上帝問妳,妳死後只能擁有生前80%的記憶,您願不願意,相信大多數人都會立刻回答願意。因為大家都知道,20%的記憶只是很小壹部分,哪怕您復活後忘記了自己的姓名與父親的姓名,但妳知道,通過別人提醒,或者重新翻查記錄,您亦必定能重新知道您與父親的姓名。

這相當於很多做切除腦部手術的人,醫生問他願不願意切除壹部分對意識影響不大的大腦部分,那麽大多數病人都願意接受。

這裏又牽涉到另外壹個問題,當妳死後,究竟妳只擁有99.9999999%的思想,還是擁有了與人物B完全壹致的思想呢?

這時候,大家必須明白主觀意識唯壹性的問題。我們都知道“我”只有壹個,我思想中的的所有小靈魂都歸屬於“我”。因此人物B可以發覺您存在,但卻不認為您是他,只會認為妳只屬於“他”的壹部分,正如您覺得您所有的情感與身軀感受都是您的壹小部分而已。

這就會出現壹種有趣的情況,您既在B的思想中生活,既有自己的思想,但又同時受B的限制。

這正如您的潛意識靈魂既有潛意識的思想,又受到您的限制壹樣,是十分容易理解的。

當然B也要照顧妳的感受,假設您只復活了60%的思想(這裏及下文都假設A的思想會被消磨,但事實上A的思想可能不會被B所消磨,只不過A自己變換思想罷了),亦即B自己生活了較長時間,將A的思想消磨掉40%. 換言之,B只感受到60%的您。與此同時,您的任何所作所為卻要受到另外40%的思想制約,但您仍然擁有自己的思想。根據“我”的唯壹性,復活後,您將會意識到腦海突然多了許死前沒有的復雜情感制約,但您永遠只會認為只有壹個您,您是B身軀的主人。

這裏就出現了壹個軀體無數個主人的現象,但有趣的是,我們每個人都認為自己就是身軀主人,並沒有意識到有其它人。

其實這也是相當容易理解的。

假設您現在的身軀裏有壹個比您更高級的思想C,就會發生有趣的情況。假設您現在決定去上學,您這樣思考這個問題:“今天是星期壹,我要去上學,今天的課程很特別。”

思想C則可能會思考:“昨天是星期天,今天是星期壹,我要去上學,今天的課程十分特別,有語文課”

這裏的思想C與妳都寄居於壹個身體內,大家思想接近壹致,做著同壹件事。換言之,您現在在看我這本書,其實有另外壹個比您更高級的您存在,並且同樣在看我這本書。

這種壹個身軀,多個寄主事實存在的可能性相當之大,因為我們知道人腦有90%看似無用的潛能,有些人則因為受傷獲得超凡的計算能力等等。但這並非至關重要,最重要的是人在決定做壹件事情時,在某些情況下總是有些陰差陽錯的感覺。這就意味著,人有時候不由自主地做了壹些認為不應該去做的事情,其實在這時候可能就是另外壹個您比您更能操控著您的身體而已。

有壹些科學事實可以更容易幫助大家理解“壹個身軀多個寄主”的現象。新英格蘭的葛詹尼外科醫生的實驗顯示當左右大腦被分離後,兩邊的大腦便無法再彼此溝通。而且因為人們的語言中心通常都在左腦,因此這個病人只能談及其左腦所知道的事情,若只有右腦得知信息的話,病人便無法以語言來描述,但是他可以用左手(右腦控制左手)從壹堆物件中選出右腦所看見的物件來。因此,右腦可以靠視覺與剛剛所看到的物體的視覺記憶配對,進而從許多東西中選出正確者。右腦所看到的東西右手無法選出來,因為右手的觸覺是輸送到左腦,而左腦並沒有看到這個物腦。對裂腦的病人來說,送到那個腦半球的訊息永遠停留在那壹邊,無法越過中央的鴻溝,而跨到另壹邊來。

這是腦內狹義靈魂被迫壹分為二的情況(事實還有微少關聯),但是兩個靈魂都能對壹個軀體進行控制,只不過在旁人眼中這兩種靈魂會有所不協調。

必須強調,哪怕我們現在人類身軀內有另外壹個高等或低等的思想存在,身軀內的情感基礎大多是壹致的。

這就好比將人所有的基礎感覺比喻為26個英文字母,體內高級的思想情感僅是拼寫復雜的單詞,而低等的思想就是拼寫簡單的單詞,但兩者仍然由基本的字母拼寫而成。其實您與體內的高級思想都在滿足某些基本的情感需要,只不過高級的思想感覺更豐富壹點,在做某壹件事時將會獲得比妳更多的快樂感與滿足感,做事的目的也更復雜壹些罷了。

正如人物B無論日後怎麽發展,但他的情感基礎還是建產在2004年6月9日中國廣州的A身上。相對於A而言,B的基礎性質情感將不會發生較大變化。

以上是簡單的舉例探討,如果您同時復制了兩個人,壹個是人物D,壹個是人物E,將會發生很有趣的情況。

假設復制壹月後,人物E只有90%的思想與您相同,人物D只有85%的思想與您相同。

那您死亡後究竟會復活至人物E還是人物D呢?

答案是您的主觀意識會令您感覺復活到人物E,但您的思想也同時在D體內。換言之,您有壹個思想卻控制了兩個人。

我們都知道,您死後必定不能同時看到與人物E與人物D眼睛所看到的東西。這就說明您復活後雖然存在於人物E與人物D體內,但您以眼睛所看到的東西必定是人物E與人物D所看到的不同事物中的相同感覺。

例如人物E正在看壹本書,人物D正在看壹場球賽,但您的思想卻不會看到壹本書或壹場球賽,您只會感覺到壹些人物D與人物E相同的光線感覺。同時,由於人物E更接近您,因此妳在人物E看到的事物比人物D看到的事物稍多,所以您只會覺得自己是人物E而不會是人物D。

以上推論看似荒誕,卻可以用實驗證明。

7、改變人類生死價值觀的實驗

這是壹個比較簡單的實驗,然而壹旦成功,人類的生死價值觀將揭開嶄新的壹頁。

我們知道,如果上面的理論成立,那麽妳所生的兒子與妳之間必定有某種心靈感應,因為您們必定有某些相同的思想。換言之,您大腦內的壹種思想同時操控著您與您的兒子。

但是我們知道,所有基因與自己接近的生物其實都擁有與自己相同的思想。因此,當您兒子中彩票時(哪怕有10個兒子同時中獎),理論上您或多或少應該有莫名驚喜的感覺,但是由於基因與您相近的所有生物(數量十分寵大)的處境同時制約著您們相同的思想,因此您其中壹個兒子中獎(哪怕有10個兒子同時中獎)時的感覺對妳的影響將微乎其微,以至您不能查覺。

同時,由於人壹出生後大量接受了完全不相同的外界信息,因此每個人的思想差異將比較大。換言之,您們心靈相通的那部分思想只會是很微小的壹部分。

因此,我們必須找壹些個體意誌力比較薄弱的動物來做試驗,由於動物的個體意誌力薄弱,因此生物之間共通的思想所占比例程度較高。

我們可以選擇老鼠來做實驗。

選擇壹只雄性老鼠與壹只雌性老鼠,讓他們在壹個簡單而狹小的環境F裏生育出100000個後代。由於老鼠都是近親繁殖,並且所處環境雷同,因此,它們具有較大比例的共通思想。

復制另外壹個環境與環境F壹樣的場地G,將其中壹只老鼠放到另外壹個相同的環境裏。然後為G環境下的唯壹壹只老鼠安裝測量因情緒變化引起身體變化的儀器,例如測量心跳或腦內化學物質變化等等,亦可對這只老鼠進行腦電波掃描。

裝置準備好後,等待被測試老鼠入睡(入睡時老鼠的思想受外界信息的影響較小),然後立即熄滅F場地的燈光,讓F場地壹片黑暗,同時強烈震動地面、釋放老鼠討厭的氣味,或用其它手段強烈刺激100001只老鼠,剎時間,老鼠必定亂作壹團,表現出各種各樣的驚慌情緒。

這時候只要觀查G場地裏那只孤獨的老鼠的身體變化情況就可以辨別它們是否心靈相通。我們知道,哪怕這只老鼠依然紋絲不動,但只要它有腦電波或血壓等任何微小但突然的身體變化,我們都可以通過精確的儀器測量出來。

如果在100001只老鼠受驚的瞬間,孤獨的老鼠情緒突然發生了變化,那麽這個實驗就可證明壹個思想可以同時在多個軀體內生存並控制多個軀體。

其實通過大自然動物的壹些行為及人類對大腦的了解,都可以間接判斷這類實驗將會成功。

我曾在壹個科教頻道上觀看壹個測試嬰兒大腦反應的實驗。這個實驗的目的是測試壹個幾個月大的男嬰是否會分辨美麗的女性與平凡樣貌的女性,亦即是否先天因素決定男性更喜歡美麗的女性。在實驗的時候,實驗人員在嬰兒面前設置了左右兩組照片。這兩組照片不斷地更換,但是其中壹組照片永遠都是美麗女性的照片,另外壹組照片則相反,後來實驗證實嬰兒觀看美麗女性照片的時間與次性較多。

然而這個實驗結果並不重要,至關重要的是實驗過程中嬰兒被她的母親抱著,但是科學家壹定要把母親的眼睛用黑布蒙上。他解釋說,根據以往的經驗,如果母親不蒙上眼睛,那麽母親選擇看哪組照片的意識會影響到嬰兒的選擇。

在電視中,科學家僅用了兩三秒時間交代了母親需要蒙上眼睛的原因,因為這並不是他研究的重點。然而這已經證明了人類已從壹些日常經驗中觀察出壹種思想可以控制多種身體現象,但卻沒有進壹步加以重視。

自然界中例子更多,例如巨大的天災人禍將要發生前,許多動物仿佛擁有心靈感應,成群結隊地行動,其團結力與行動的壹致性達到了驚人的地步,很明顯這是由於簡單動物的個體意誌力薄弱,動物之間有著強烈的心靈感受而引發的。

另外,某壹個動物被人捉捕,帶到很遠的地方,但其它同種類的動物仿佛具有第六感,奇跡般找到這只動物並將其營救並與人類博鬥的事例亦很多,在此不壹壹列舉。

這個實驗的巨大歷史作用在於:

壹旦實驗成功,不僅可以證實狹義靈魂進化論的正確性,更重要的是可以證實人死亡後,至少沒有完全死亡,因為有壹部分思想還存在這個世界上。

另外,壹旦人類掌握完全復制自己身體物質的技術(這僅是時間問題), 那麽永生就像您去商場買壹包香煙壹樣簡單,到時候,上帝不是害怕您死亡,而是害怕您活膩了。

更重要的是,根據第三章所介紹的“第七羔羊宇宙學”,假如上帝(我們的宇宙)希望恢復壹個死了的人類思想,亦即重新塑造壹個身體物質結構(包括大腦的物質結構)與妳死去的人壹樣,也是輕而易舉的事情。

相信這實驗僅是人永生理論研究的開始!

對於我而言,實驗結果已足以預料,唯壹不可預料的是究竟誰將有幸操作這個具有歷史性意義的實驗,我期盼著這個人能盡快出現!

8、畢達哥拉斯的靈魂概念

古希臘智者畢達哥拉斯曾說:“首先,靈魂是個不朽的東西,它可以轉變成別的生物;其次,凡是存在的事物,都要在某種循環裏再生,沒有什麽東西是絕對新的;壹切生來具有生命的東西都應該認為是親屬。”據說,畢達哥拉斯好像曾經向動物說法。

當時還有些學者嘲笑畢達哥拉斯的輪回學說:“因為傳聞畢達哥拉斯有壹次在路上走過,看見壹只狗受人虐待。他就說‘住手,不要再打它。它是壹個朋友的靈魂,我壹聽見它的聲音就知道’。”

三千多年前畢達哥拉斯的確是壹個很了不起的人物,後來的學者關於對靈魂的見解很難有如此簡單而深刻。

畢達哥拉斯說首先認為靈魂與物質壹樣都是不朽,並且凡是存在的事物,都要在某種循環裏再生,這有點像現代的基因理論,人的所有物質都可轉化為其它生物的身體構成,從這壹點角度理解,物質的確是在進行某種循環,當然,狹義靈魂是由物質決定的,當然亦在循環。

同時,他說所有生物都是親屬,我們知道地球生命幾乎有著同類的祖先,地球上的生物的確是親屬。此外,從人的思想與動物思想對比,顯然發現許多同性質的地方,例如愛吃好味的東西、渴望交配、都有著恐懼感受等,根據“同性質幸福進化原理”,所有生物的思想都有親屬關系。

他還說凡是存在的事物,都沒有什麽東西是絕對新的。這種論調與“第7只羔羊宇宙學模型”的“性質慣性原理”相符,“性質慣性原理”表明現今宇宙中任何種類的性質(物質與意識)都與宇宙誕生時的性質有本質上的共同點,從這點角度理解,現在存在的東西的確沒有什麽是絕對新的。

他還意識到動物與人精神實體的親緣性,這在當時以人為尊的意識流裏是十分難得的。我們知道,如果上述的實驗成功的話,我們與動物之間的確有很多共同的思想,在某種程度上我們的確是親屬。

9、死亡的滋味

下面將繼續用現代唯物理論證明壹個科學家所忽視的觀點。

我們知道,身體上所有物質都由細胞、骨骼等化學物質組成。如果再細分這些物質,將會發現組成這些物質的基本物質,例如看似沒有任何生命力的質子、中子等等,而它們又是由誇克、膠子等位置與時間都起伏不定和更加微小的物質組成。

另外壹方面,我們將人的身軀機能停止運作並發生了瓦解的時候(包括腦部死亡的時候)定義為人死亡的時候。很明顯,這是壹種純唯物主義的觀點。

但如果您是壹個堅決的唯物主者,就必須認同壹個事實,生物體內的物質無時無刻不在發生變化,這意味著身體內的物體無時無刻都在死亡或誕生。

根據量子理論,普朗克時間間隔亦即世界的最短時間間隔極限為 5.4×10-44秒。這就意味著,任何物質最長的壽命也不超過5.4×10-44秒,因為只有在這個時間段內,物質才不會發生任何變化而死亡。

當壹個人的壽命是80歲,他麽他死亡的次數將會是(80年×365日/年×24小時/日×60分鐘/小時×60秒)/5.4×10-44,這是壹個幾乎無法計算的天文數字。

這說明在不經意之間,原來我們早已無時無刻不在嘗試著那神秘的死亡滋味。

10、生命之樹與智慧之樹長青

我常常聽到某些人議論,究竟生命之樹與智慧之樹,熟是長青之樹。

有人認為智慧是灰色的,而生命之樹常青。

其實人類研究科學理論,最終目的只是滿足人類的快樂。但人生只有壹回,需及時行樂,何需太多戒懷與感嘆呢,又何需太沈迷於思考當中呢。這些看法又如輕物重生的思想,《孟春紀·重己》中記述:即使失了天下,也許有朝壹日能夠再得,但是壹旦死了,就永遠不能再活。

人死了,您的思想不能沿續至後世,但大自然的生命卻長久不衰,充滿生機與活動。孔子曰,食色,性也,千萬不要太禁固身體的本能欲望,那才是大自然最根本的生命力。

所以許多人都贊美生命之樹無限常青的生長能力。

然而有些人則認為,終究生命是灰色的,而智慧之樹常青。

莎士比亞、達文西、愛因斯坦……他們都已經是古人了。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但只有他們靈感襲襲的智慧理論與傑作至今仍永葆著青春的光彩。

安格生創作童話故事,至今仍深深吸引著我們,輕易藏在每個人夢的深處。

荷馬詩歌已流傳了兩千五百多年而未失去壹個字母,而在此期間,卻有無數座皇宮、皇朝、城市消失殆盡。

個體生命無論如何也不能長生。往前看,看不見古人;往後看,看不見來者。當個體生命早已化作塵土和雨水,只有那人的智慧才栩栩如生。

因此不少人感嘆:“終究生命是灰色的,而智慧之樹常青。”

我們知道,無論是生命之樹或智慧之樹,當我們兩者只能擇其壹時,必定帶給我們難以釋懷的傷感。

但根據狹義靈魂進化論,只要我們嘗吃順乎天意的禁果,生命之樹將與智慧之樹將長盛不衰,這已經足以撫慰我們脆弱的心靈傷痛。

11、思想的繁殖與復活

根據狹義靈魂進化論,任何思想、任何靈魂都要被大自然“自然選擇”,因此靈魂與生命體壹樣,亦必須通過大量繁殖來增加自己的復活機會。

我們都知道,當我們在上語文課時,假如大家都在大聲朗讀詩人李白的壹首詩。那麽在讀的過程中,我們之間以及我們與李白本人都可產生壹定心理共鳴,這些心理共鳴就是我們與李白心靈相通的思想。這意味著李白的狹義靈魂的而且確部分復活了。當您越熟悉李白,越理解李白的心理感受以及越能熟背李白的詩句,那麽李白的思想在妳的思想中復活的程度將越高。可以講,此時的您可以講是既是您本人又是李白本人。

如果您花費壹生中所有時間去研究李白,並且您的文彩、性格、天賦都與李白相差無異,這時候的您可近似看作是李白的復活體,您的情感、情緒可以講與李白十分相似,只不過您們之間在壹些人生經歷細節上所有不同罷了。

很明顯,世上研究李白的人大有人在,因為李白的思想帶給我們巨大幸福,並且亦有利於我們生存,所以李白的靈魂可以講是不被大自然淘汰的靈魂,得以長久保存。

所以說李白的生命與智慧之樹都是長青之樹,亦是可以不斷繁殖、生長的永恒之樹。

這亦正如神學家、哲學家斯賓諾莎所言:“在壹定意義上,有知的人‘永遠存在’。”

12、“覓母”概念

在現代壹些學者中已有部分人可以較系統地提出類似的智慧繁殖觀點。

道金斯(Richard Dawkins)是壹位對遺傳學、基因研究頗深的學者。他在自私的基因壹書中詳細地分析了基因進化的種種規律。他在《自私的基因》結尾部分對“覓母”概念提出了系統的闡述。

n 覓母:新的復制基因(摘選自《自私的基因》原文)

行文至此,我還沒有對人類作過殊為詳盡的論述,盡管我也並非故意回避這個論題。我之所以使用“生存機器”這個詞,部分原因是由於,“動物”的範圍不包括植物,而且在某些人的心目中也不包括人類。我所提出的壹些論點應該說確實適用於壹切在進化歷程中形成的生物。如果有必要把某壹物種排除在外,那肯定是因為存在某些充分的具體理由。我們說我們這個物種是獨特的,有沒有充分理由呢?我認為是有的。

總而言之,我們人類的獨特之處,主要可以歸結為壹個詞:“文化”,我是作為壹個科學工作者使用這個字眼的,它並不帶有通常的那種勢利的含義。文化的傳播有壹點和遺傳相類似,即它能導致某種形式的進化,盡管從根本上說,這種傳播是有節制的。喬叟(Geoffrey Chaucer)不能夠和壹個現代英國人進行交談,盡管他們之間有大約二十代英國人把他們連結在壹起,而其中每代人都能和其上壹代或下壹代的人交談:就象兒子同父親說話壹樣,能夠彼此了解。語言看來是通過非遺傳的途徑“進化”的,而且其速率比遺傳進化快幾個數量級。

文化傳播並不為人類所獨有。就我所知,詹金斯(P.F.Jenkins)最近提供的例子最好不過地說明了除人類之外的這種情況。新西蘭附近壹些海島上棲息著壹種叫黑背鷗的鳥。它們善於歌唱。在他進行工作的那個島上,這些鳥經常唱的歌是大約九支曲調完全不同的歌曲。任何壹只雄鳥只能唱這些歌曲中的壹支或少數幾支。這些雄鳥可以按鳥語的不同分為幾個群體。譬如說,由八只相互毗鄰的雄鳥組成的壹個群體,它們唱的是壹首可以稱為CC調的特殊歌曲。其他鳥語群體的鳥唱的是不同的歌曲。有時壹個鳥語群體的成員都會唱的歌曲不止壹首。詹金斯對父子兩代所唱的歌曲進行了比較之後,發現歌的曲式是不遺傳的。年輕的雄鳥往往能夠通過模仿將鄰近地盤的小鳥的歌曲學過來。這種情況和我們人類學習語言壹樣,詹金斯在那兒的大部分時間裏,島上的歌曲有固定的幾首,它們構成壹個“歌庫” (song pool)。每壹只年輕的雄鳥都可以從這個歌庫裏選用壹兩首作為自己演唱的歌曲。詹金斯有時碰巧很走運,他目睹耳聞過這些小鳥是如何“發明”壹首新歌的,這種新歌是由於它們模仿老歌時的差錯而形成。他寫道,“我通過觀察發現,新歌的產生是由於音調高低的改變、音調的重復、壹些音調的省略以及其他歌曲的壹些片斷的組合等各種原因……新曲調的歌是突然出現的,它在幾年之內可以穩定不變。而且,若幹例子表明,這種新曲調的歌可以準確無誤地傳給新壹代的歌手,從而形成唱相同歌曲的顯然壹致的新群體。”詹金斯把這種新歌的起源稱作“文化突變” (cultural mutations)。

黑背鷗的歌曲確實是通過非遺傳途徑進化的。有關鳥類和猴子的文化進化還可以舉壹些其他的例子,但它們都不過是趣聞而已。只有我們自己的物種才能真正表明文化進化的實質。語言僅僅是許多例子中的壹個罷了。時裝、飲食習慣、儀式和風俗、藝術和建築、工程和技術等,所有這壹切在歷史的長河中不斷在進化,其方式看起來好象是高速度的遺傳進化,但實際上卻與遺傳進化無關。不過,和遺傳進化壹樣,這種變化可能是漸進的。在某種意義上說,現代科學事實上比古代科學優越,這是有其道理的,隨著時間壹個世紀壹個世紀地流逝,我們對宇宙的認識不斷改變,而且逐步加深。我們應當承認,目前科技不斷取得突破的局面只能追溯到文藝復興時期,在文藝復興以前是壹個蒙昧的停滯不前的時期。在這個時期裏,歐洲科學文化靜止在希臘人所達到的水平上。但正象我們在第五章裏所看到的那樣,遺傳進化也能以存在於壹種穩定狀態同另壹種穩定狀態之間的那壹連串的突發現象而取得進展。

經常有人提到文化進化與遺傳進化之間的相似之處,但有時過分渲染,使之帶有完全不必要的神秘色彩。波珀爵士(Sir Karl Popper)專門闡明了科學進步與通過自然選擇的遺傳進化之間的相似之處。我甚至打算對諸如遺傳學家卡瓦利-斯福爾澤(L. L. Cavalli-Sforza)、人類學家克洛克(F.T. Cloak)和人性學家卡倫(J.M. Cullen)等人正在探討的各個方面進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我的壹些熱心的達爾文主義者同行對人類行為進行了解釋,但我作為壹個同樣是熱心的達爾文主義者,對他們的解釋感到並不滿意。他們試圖在人類文明的各種屬性中尋找“生物學上的優越性”。例如,部落的宗教信仰壹向被認為是旨在鞏固群體特征的壹種手法,它對成群出獵的物種特別有用,因為這種物種的個體依靠集體力量去捕捉大的、跑得快的動物。以進化論作為先人之見形成的這些理論常常含有群體選擇的性質,不過我們可以根據正統的基因選擇觀點來重新說明這些理論。在過去的幾百萬年中,人類很可能大部分時間生活在有親緣關系的小規模群體中。親屬選擇和有利於相互利他行為的選擇很可能對人類的基因發生過作用,從而形成了我們的許多基本的心理特征和傾向。這些想法就其本身而言好象是言之成理的,但我總認為它們還不足以解釋諸如文化、文化進化以及世界各地人類各種文化之間的巨大差異等這些深刻的、難以解決的問題。它們無法解釋特恩布爾(ColinTunlbull)描繪的烏幹達的艾克(Ik of Uganda)那種極端的自私性或米德(Margaret Mead)的阿拉佩什(Arapesh)那種溫情脈脈的利他主義。我認為,我們必須再度求助於基本原則,重新進行解釋。我要提出的論點是,要想了解現代人類的進化,我們必須首先把基因拋開,不把它作為我們的進化理論的唯壹根據。

現在我又提出這樣的論點似乎使人覺得有點意外。我是個達爾文主義的熱情支持者,但我認為達爾文主義的內容異常廣泛,不應局限於基因這樣壹個狹窄的範圍內。在我的論點裏,基因只是起到類比的作用,僅此而已。

那麽基因到底有什麽地方是如此異乎尋常的?我們說,它們是復制基因。在人類可及的宇宙裏,物理定律應該是無處不適用的。有沒有這樣壹些生物學的原理,它們可能也具有相似的普遍適用的性質?當宇航員飛到遙遠的星球去尋找生命時,他們可能發現壹些我們難以想象的令人毛骨悚然的怪物。但在壹切形式的生命中——不管這些生命出現在哪裏,也不管這些生命的化學基礎是什麽——有沒有任何物質是共同壹致的?如果說以矽而不是以碳,或以氨而不是以水,為其化學基礎的生命形式存在的話,如果說發現壹些生物在零下100℃就燙死,如果說發現壹種生命形式完全沒有化學結構而只有壹些電子混響電路的話,那麽,還有沒有對壹切形式的生命普遍適用的原則?顯而易見,我是不知道的。不過,如果非要我打賭不可的話,我會將賭註押在這樣壹條基本原則上,即壹切生命都通過復制實體的差別性生存而進化的定律。基因,即DNA分子,正好就是我們這個星球上普遍存在的復制實體。也可能還有其他實體。如果有的話,只要符合某些其他條件,它們幾乎不可避免地要成為壹種進化過程的基礎。

但是難道我們壹定要到遙遠的世界去才能找到其他種類的復制基因,以及其他種類的、隨之而來的進化現象嗎?我認為就在我們這個星球上,最近出現了壹種新型的復制基因。它就在我們眼前,不過它還在幼年時代,還在它的原始湯裏笨拙地漂流。但它正在推動進化的進程。速度之快已為原來的基因所望塵莫及。

這種新湯就是人類文化的湯。我們需要為這個新的復制基因取壹個名字。這個名字要能表達作為壹種文化傳播單位或模仿單位的概念。“Mimeme”這個詞出自壹個恰當的希臘詞詞根,但我希望有壹個單音節的詞,聽上去有點象“gene”(基因)。如果我把“mimeme”這個詞縮短成為meme(覓母),切望我的古典派朋友們多加包涵。我們既可以認為meme與“memory”(記憶)有關,也可以認為與法語Meme(同樣的)有關,如果這樣能使某些人感到壹點慰藉的話。這個詞念起來應與“cream”合韻。

調子、概念、妙句、時裝、制鍋或建造拱廊的方式等都是覓母。正如基因通過**或卵子從壹個個體轉到另壹個個體,從而在基因庫中進行繁殖壹樣,覓母通過從廣義上說可以稱為模仿的過程從壹個腦子轉到另壹個腦子,從而在覓母庫中進行繁殖。壹個科學家如果聽到或看到壹個精彩的觀點,他把這壹觀點傳達給他的同事和學生。他寫文章或講學時也提及這個觀點。如果這個觀點得以傳播,我們就可以說這個觀點正在進行繁殖,從壹些人的腦子散布到另壹些人的腦子。正如我的同事漢弗萊(N.K.Humphrey)對本章壹份初稿的內容進行概括時精辟地指出,“…覓母應該看成是壹種有生命力的結構,這不僅僅是比喻的說法,而是有其學術含義的。當妳把壹個有生命力的覓母移植到我的心田上,事實上妳把我的腦子變成了這個覓母的宿主,使之成為傳播這個覓母的工具,就象病毒寄生於壹個宿主細胞的遺傳機制壹樣。這不僅僅是壹種講法——譬如說,‘死後有靈的信念’這壹覓母事實上能能夠變成物質。它作為世界各地人民的神經系統裏的壹種結構,千百萬次地取得物質力量。”

讓我們研究壹下上帝這個概念。我們不知道它最初是怎樣在覓母庫中產生的。它大概經過許多次的獨立“突變”過程才出現的。不管怎樣,上帝這個概念確實是非常古老的。它怎樣進行自身復制呢?它通過口頭的言語和書面的文字,在偉大的音樂和偉大的藝術的協助下,進行復制傳播。它為什麽會具有這樣高的生存價值呢?妳應當記住,這裏的“生存價值”不是指基因在基因庫裏的價值,而是指覓母在覓母庫裏的價值。這個問題的真正含義是,到底是什麽東西賦予了上帝這壹概念在文化環境中的穩定性和外顯率(penetration)?上帝覓母在覓母庫裏的生存價值來自它具有的巨大的心理號召力。上帝這壹概念對於有關生存的壹些深奧而又使人苦惱的問題提供了壹個表面上好象是言之有理的答案。它暗示今世的種種不公平現象可以在來世中得到改正。上帝伸出了“永恒的雙臂”來承受我們人類的種種缺陷,宛如醫生為病人開的壹味安慰劑,由於精神上的作用也會產生壹定的效果。上帝這個偶象之所以為人們樂於接受並壹代壹代地在人們腦子裏復制傳播,其部分理由即在於此。我們可以說,在人類文化提供的環境中,上帝這個形象,通過具有很高生存價值或感染力的覓母形式,是存在的。

我的壹些同事對我說,我這種關於上帝覓母的生存價值的說法是以未經證實的假設作為論據的。歸根到底,他們總是希望回到“生物學上的優越性”上去。對他們而言,光說上帝這個概念具有“強大的心理號召力”是不夠的。他們想知道這個概念為什麽會有如此強大的心理號召力。心理號召力是指對腦子的感召力,而腦子的形成又是基因庫裏基因自然選擇的結果。他們企圖找到這種腦子促進基因生存的途徑。

我對這種態度表示莫大的同情,而且我毫不懷疑,我們出生就擁有現在這個模樣的腦子確實具有種種遺傳學上的優越性。但我認為,我的這些同事如果仔細地研究壹下他們自己的假設所根據的那些基本原則,他們就會發現,他們和我壹樣都在以未經證實的假設作為論據。從根本上說,我們試圖以基因的優越性來解釋生物現象是可取的作法,因為基因都能復制。原始湯壹具備分子能夠進行自身復制的條件,復制基因就開始繁盛了起來。三十多億年以來,DNA始終是我們這個世界上值得壹提的唯壹的復制基因。但它不壹定要永遠享有這種壟斷權。新型復制基因能夠進行自我復制的條件壹旦形成,這些新的復制基因必將要開始活動,而且開創其自己的壹種嶄新類型的進化進程。這種新進化發生後,它完全沒有理由要從屬於老的進化。原來的基因選擇的進化過程創造了腦子,從而為第壹批覓母的出現準備了“湯”。能夠進行自我復制的覓母壹問世,它們目己所特有的那種類型的進化就開始了,而且速度要快得多。遺傳進貨的概念在我們生物學家的腦子裏已根深蒂固,因此我們往往會忘記,遺傳進化只不過是許多可能發生的進化現象之中的壹種而已。

廣義地說,覓母通過模仿的方式得以進行自我復制。但正如能夠自我復制的基因也並不是都能善於自我復制,同樣,覓母庫裏有些覓母比另外壹些覓母能夠取得較大的成功。這種過程和自然選擇相似。我已具體列舉過壹些有助於提高覓母生存價值的各種特性。但壹般地說,這些特性必然和我們在第二章裏提到過的復制基因的特性是壹樣的:長壽、生殖力和精確的復制能力。相對而言,任何壹個覓母拷貝是否能夠長壽可能並不重要,這對某壹個基因拷貝來說也壹樣。“美好的往日”這個曲調拷貝縈繞在我的腦際,但我的生命結束之日,也就是我腦子裏的這個曲調終了之時。印在我的壹本《蘇格蘭學生歌曲集》裏的這同壹首曲調的拷貝會存在得久些,但也不會太久。但我可以預期,縈繞於人們腦際或印在其他出版物上的同壹曲調的拷貝就是再過幾個世紀也不致湮滅。和基因的情況壹樣,對某些具體的拷貝而言,生殖力比長壽重要得多。如果說覓母這個概念是壹個科學概念,那麽它的傳播將取決於它在壹群科學家中受到多大的歡迎。它的生存價值可以根據它在連續幾年的科技刊物中出現的次數來估算。如果它是壹個大眾喜愛的調子,我們可以從街上用口哨吹這個調子的行人的多寡來估算這個調子在覓母庫中擴散的程度。如果它是女鞋式樣,我們可以根據鞋店的銷售數字來估計。有些覓母和壹些基因壹樣,在覓母庫中只能在短期內迅猛地擴散,但不能持久。流行歌曲和高跟鞋就屬這種類型。其他如猶太人的宗教律法等可以流傳幾千年,歷久不衰,這通常是由於見諸文字記載的東西擁有巨大的潛在永久性。

說到這裏,我要談談成功的復制基因的第三個普遍的特性:精確的復制能力。關於這壹點,我承認我的論據不是十分可靠的。乍看起來,覓母好象完全不是能夠精確進行復制的復制基因。每當壹個科學家聽到壹個新的概念並把它轉告給其他人的時候,他很可能變更其中的某些內容。我在本書中很坦率地承認特裏弗斯的觀點對我的影響非常之大。然而,我並沒有在本書中逐字逐句地照搬他的觀點。將其內容重新安排揉和適應我的需要,有時改變其著重點,或把他的觀點和我自己的或其他的想法混合在壹起。傳給妳的覓母已經不是原來的模樣。這壹點看起來和基因傳播所具有的那種顆粒性的(particulate)、全有或全無的遺傳特性大不相同。看來覓母傳播受到連續發生的突變以及相互混合的影響。

不過,這種非顆粒性表面現象也可能是壹種假象,因此與基因進行類比還是能站得住腳的。如果我們再看壹看諸如人的身長或膚色等許多遺傳特征,似乎不象是不可分割和不可混合的基因發揮作用的結果。如果壹個黑人和壹個白人結婚,這對夫婦所生子女的膚色既不是黑色也不是白色,而是介乎兩者之間。這並不是說有關的基因不是顆粒性的。事實是,與膚色有關的基因是如此的多,而且每壹個基因的影響又是如此的小,以至看起來它們是混合在壹起了。迄今為止,我對覓母的描述可能給人以這樣的印象,即壹個覓母單位的組成好象是壹清二楚的。當然事實上,還遠遠沒有弄清楚。我說過壹個調子是壹個覓母,那麽,壹支交響樂又是什麽呢?它是由多少覓母組成的呢?是不是每壹個樂章都是壹個覓母,還是每壹個可辨認的旋律,每壹小節,每壹個和音或其他什麽都算壹個覓母呢?

在這裏,我又要求助於我在第三章裏使用過的方法。我當時把“基因復合體”(gene complex)分成大的和小的遺傳單位,單位之下再分單位。基因的定義不是嚴格地按全有或全無的方式制定的,而是為方便起見而劃定的單位,即染色體的壹段,其復制的精確性足以使之成為自然選擇的壹個獨立存在的單位。如果貝多芬的第九交響樂中某壹短句具有與眾不同的特色,使人聽後難以忘懷,因此值得把它從整個交響樂中抽出,作為某個令人厭煩的歐洲廣播電臺的呼號,那麽,在這個意義上說,可稱之為壹個覓母。附帶說壹句,這個呼號已大大削弱了我對原來這部交響樂的欣賞能力。

同樣,當我們說所有的生物學家當今都篤信達爾文學說的時候,我們並不是說每壹個生物學家都有壹份達爾文本人說過的話的拷貝原封不動地印在他的腦海中。每壹個人都有其自己的解釋達爾文學說的方式。他很可能是從比較近代的著作裏讀到達爾文學說的,而並沒有讀過達爾文本人在這方面的原著。達爾文說過的東西,就其細節而言,有很多是錯誤的。如果達爾文能看到我這本拙著,他或許辨別不出其中哪些是他原來的理論。不過我倒希望他會喜歡我表達他的理論的方式。盡管如此,每壹個理解達爾文學說的人的腦海裏都存在壹些達爾文主義的精髓。不然的話,所謂兩個人看法壹致的說法似乎也就毫無意義了。我們不妨把壹個“概念覓母”看成是壹個可以從壹個腦子傳播到另壹個腦子的實體。因此,達爾文學說這壹覓母就是壹切懂得這個學說的人在腦子C.P有的概念的主要基礎。按定義說,人們闡述這個學說的不同方式不是覓母的組成部分。如果達爾文學說能夠再分割成小壹些的組成部分,而有些人相信A部分而不相信B部分,另壹些人相信B部分而不相信A部分,這樣,AB兩部分應該看成是兩個獨立的覓母。如果相信A部分的人大部同時相信B 部分——用遺傳的術語來說,這些覓母是密切連鎖在壹起的——那麽,為了方便起見,可以把它們當作壹個覓母。

讓我們把覓母和基因的類比繼續進行下去。我自始至終強調不能把基因看作是自覺的、有目的的行為者。可是,盲目的自然選擇使它們的行為好象帶有目的性。因此,用帶有目的性的語言來描繪基因的活動,正如使用速記壹樣有其方便之處。例如當我們說“基因試圖增加它們在未來基因庫中的數量”,我們的真正意思是“凡是由於基因本身的行為而使自己在未來的基因庫中的數量增加,這樣的基因往往就是我們在這個世界上所看到的那些發生作用的基因。”正如我們為了方便起見把基因看成是積極的、為其自身的生存進行有目的的工作的行為者,我們同樣可以把覓母視為具有目的性的行為者。基因也好,覓母也好,都沒有任何神秘之處。我們說它們具有目的性不過是壹種比喻的說法。我們已經看到,在論述基因的時候,這種比喻說法是有成效的。我們對基因甚至用了“自私”、“無情”這樣的詞匯。我們清楚地知道,這些說法僅僅是壹種比喻的說法。我們是否可以本著同樣的精神去尋找自私的、無情的覓母呢?

這裏牽涉到有關競爭的性質這樣壹個問題。凡是存在有性生殖的地方,每壹個基因都特別同它的等位基因進行競爭,這些等位基因就是它們與之爭奪染色體上同壹位置的對手。覓母似乎不具備相當於染色體的東西,也不具備相當於等位基因的東西。我認為在某種微不足道的意義上來說,許多概念可以說是具有“對立面”的。但壹般他說,覓母和早期的復制分子相似,它們在原始湯中渾渾沌沌地自由漂蕩,而不象現代基因那樣,在染色體的隊伍裏整齊地配對成雙。那麽這樣說來,覓母究竟如何在相互競爭?如果它們沒有等位覓母,我們能說它們“自私”或“無情”嗎?回答是我們可以這麽說,因為在某種意義上說,覓母之間可能進行某種類型的競爭。

任何壹個使用數字計算機的人都知道計算機的時間和記憶存儲空間是非常寶貴的。在許多的大型計算機中心,這些時間和空間事實上是以金額來計算成本的。或者說,每個計算機使用者可以分配到壹段以秒計算的時間和壹部分以“字數”計算的空間。覓母存在於人的腦子裏,腦子就是計算機。時間可能是壹個比存儲空間更重要的限制因素,因此是激烈競爭的對象。人的腦子以及由其控制的軀體,只能同時進行壹件或少數幾件工作。如果壹個覓母要控制人腦的註意力,它必須為此排除其他“對手”覓母的影響。成為覓母競爭對象的其他商品是無線電和電視時間、廣告面積、報紙版面以及圖書館裏的書架面積。

我們在第三章裏已經看到,基因庫裏可以產生相互適應的基因復合體。與蝴蝶模擬行為有關的壹大組基因在同壹條染色體上如此緊密相連,以至我們可以把它們視為壹個基因。在第五章,我們談到壹組在進化上穩定的基因這個較為復雜的概念。在肉食動物的基因庫裏,相互配合的牙齒、腳爪、腸胃以及感覺器官得以形成,而在草食動物的基因庫裏,出現了另壹組不同的穩定特性。在覓母庫裏會不會出現類似的情況呢?譬如說,上帝覓母是否已同其他的覓母結合在壹起,而這種結合的形式是否有助於參加這些結合的各個覓母的生存?也許我們可以把壹個有組織的教堂,連同它的建築、儀式、律法、音樂、藝術以及成文的傳統等視為壹組相互適應的、穩定的、相輔相成的覓母。

以下舉壹個具體的例子加以說明。教義中有壹點對強迫信徒遵守教規是非常有效的,那就是罪人遭受地獄火懲罰的威脅。很多小孩,甚至有些成年人都相信,如果他們違抗神父的規定,他們死後要遭受可怕的折磨。這是壹種惡劣透頂的騙取信仰的手段,它在整個中世紀,甚至直至今天,為人們帶來心理上的極大的痛苦。但這種手段非常有效。這種手段可能是壹個受過深刻心理學訓練,懂得怎樣灌輸宗教信仰的馬基雅維裏式的牧師經過深思熟慮的傑作。然而,我懷疑這些牧師是否有這樣聰明。更為可能的是,不具自覺意識的覓母由於具有成功的基因所表現出的那種虛假的冷酷性,而保證了自身的生存。地獄火的概念只不過是由於具有深遠的心理影響,而取得其固有的永恒性。它和上帝覓母連結在壹起,因為兩者互為補充,在覓母庫中相互促進對方的生存。

宗教覓母復合體的另壹個組成部分稱為信仰。這裏指的是盲目的信仰,即在沒有確鑿的證據的情況下,或者甚至在相反的證據面前的信仰。人們講述過多疑的托馬斯的故事,並不是為了讓我們贊美托馬斯,而是讓我們通過對比來贊美其他的使徒。托馬斯要求看到證據。對某些種類的覓母來說,沒有什麽東西比尋求證據的傾向更加危險了。其他的使徒並不需要什麽證據,而照樣能夠篤信無疑,因此這些使徒被捧出來作為值得我們仿效的對象。促使人們盲目信仰的覓母以簡單而不自覺的辦法阻止人們進行合理的調查研究,從而取得其自身的永恒性。

盲目信仰的人什麽事都幹得出。如果有人相信另壹個上帝,或者即使他也相信同壹個上帝,但膜拜的儀式不同,盲目信仰可以驅使人們判處這個人死刑。可以把他釘死在十字架上,可以把他燒死在火刑柱上,可以用十字軍戰士的利劍刺死他,也可以在貝魯特的街頭槍決他,或者在貝爾法斯特的酒吧間裏炸死他。促使人們盲目信仰的覓母有其自己的冷酷無情的繁殖手段。這對愛國主義的和政治上的盲目信仰以及宗教上的盲目信仰都是壹樣的。

覓母和基因常常相互支持、相互加強。但它們有時也要發生矛盾。例如獨身主義大概是不能遺傳的。促使個體實行獨身主義的基因在基因庫裏肯定沒有出路,除非在十分特殊的情況下,如在群居昆蟲的種群中。然而,促使個體實行獨身主義的覓母在覓母庫裏是能夠取得成功的。譬如說,假使壹個覓母的成功嚴格地取決於人們需要多少時間才能把這個覓母主動地傳播給其他人。那麽從覓母的觀點來看,把時間化在其他工作上而不是試圖傳播這個覓母的行為都是在浪費時間。收師在小夥子尚未決定獻身於什麽事業的時候就把獨身主義的覓母傳給他們。傳播的媒介是人的各種影響,口頭的言語,書面的文字和人的榜樣等等。現在,為了便於把問題辨明,讓我們假定這樣的情況:某個牧師結了婚,結婚生活削弱了他影響他的教徒的力量,因為結婚生活占據了他壹大部分時間和精力。事實上,人們正是以這種情況作為正式的理由要求做牧師的必須奉行獨身主義。如果情況果真是這樣,那麽促使人們實行獨身主義的覓母的生存價值要比促使人們結婚的覓母的生存價值大。當然,對促使人們實行獨身主義的基因來說,情況恰恰相反。如果牧師是覓母的生存機器,那麽,獨身主義是他應擁有的壹個有效的屬性。在壹個由相互支持的各種宗教覓母組成的巨大復合體中,獨身主義不過是壹個小夥伴而已。

我猜想,相互適應的覓母復合體和相互適應的基因復合體具有同樣的進化方式。自然選擇有利於那些能夠為其自身利益而利用其文化環境的覓母。這個文化環境包括其他的覓母,它們也是被選擇的對象。因此,覓母庫逐漸取得壹組進化上穩定的屬性,這使得新的覓母難以入侵。

我在描述覓母的時候可能消極的壹面講得多些,但它們也有歡樂的壹面。我們死後可以遺留給後代的東西有兩種:基因和覓母。我們是作為基因機器而存在的,我們與生俱來的任務就是把我們的基因壹代壹代地傳下去。但我們在這個方面的功績隔了三代就被人忘懷。妳的兒女,甚至妳的孫子或孫女可能和妳相象,也許在臉部特征方面,在音樂才能方面,在頭發的顏色方面等等。但每過壹代,妳傳給後代的基因要減少壹半。這樣下去,不消多久,它們所占的比例會越來越小,直至達到無足輕重的程度。我們的基因可能是不朽的,但體現在我們每壹個人身上的基因集體遲早要消亡。伊麗莎白二世是征服者英王威廉壹世的直系後裔。然而在她身上非常可能找不到壹個來自老國王的基因。我們不應指望生殖能帶來永恒性。

但如果妳能為世界文明作出貢獻,如果妳有壹個精辟的見解或作了壹個曲子,發明了壹個火花塞,寫了壹首詩,所有這些都能完整無損地流傳下去。即使妳的基因在共有的基因庫裏全部分解後,這些東西仍能長久存在,永不湮滅。蘇格拉底在今天的世界上可能還有壹兩個活著的基因,也可能早就沒有了,但正如威廉斯所說的,誰對此感到興趣呢?蘇格拉底、萊奧納多、哥白尼、馬可尼等人的覓母復合體在今天仍盛行於世,歷久而彌堅。

不管我提出的覓母理論帶有多大的推測性,其中有壹點卻是非常重要的,在此我想再次強調壹下。當我們考慮文化特性的進化以及它們的生存價值時,我們有必要弄清楚,我們所說的生存指的是誰的生存。我們已經看到,生物學家習慣於在基因的水平上(或在個體、群體或物種的水平上,這要看各人的興趣所在)尋求各種有利條件。我們至今還沒有考慮過的壹點是,壹種文化特性可能是按其自己的方式形成的。理由很簡單,因為這種方式對其自身有利。

我們無需尋求如宗教、音樂、祭神的舞蹈等種種特性在生物學上的壹般生存價值,盡管這些價值也可能存在。基因壹旦為其生存機器提供了能夠進行快速模仿活動的頭腦,覓母就會自動地接管過來。我們甚至不必假定模仿活動具有某種遺傳上的優越性,盡管這樣做肯定會帶來方便。必不可少的條件是,腦子應該能夠進行模仿活動:那時就會形成充分利用這種能力的覓母。

現在我就要結束新復制基因這個論題,並以審慎的樂觀口吻結束本書。人類的壹個非凡的特征——自覺的預見能力——可能歸因於覓母的進貨,也可能與覓母無關。自私的基因(還有,如果妳不反對我在本章所作的推測,覓母)沒有預見能力。它們都是無意識的、盲目的復制基因。它們進行自身復制,這個事實,再加上其他壹些條件,意味著不管願意不願意,它們將趨向於某些特性的進化過程。這些特性,在本書的特殊意義上說,可以稱為是自私的。

===============================================================

道金斯在上文提出的“覓母“概念已接近“狹義靈魂”概念,只不過“覓母”概念沒有提及“覓母”是有快樂與痛楚的精神實力。

以上眾多對靈魂的探討都是基於純唯物觀念的基礎而提出,如果根據宗教觀念或“第七羔羊宇宙學”分析人死後的思想歸屬,人死後的可能性將如天上繁星壹樣繁多。如果有神秘力量的幹預例如上帝的幹預,那麽人死後的可能性就變得無窮無盡。

如果讀者有興趣用科學理論專門研究人死後思想歸屬的可能性,相信今生今世亦不能窮列,我在此則不作人死後思想歸屬的進壹步探討。

13、用狹義靈魂論解釋壹些哲學問題

狹義靈魂論——精神實體論對解釋壹些哲學問題十分有幫助。

巴門尼德是意大利南部愛利亞地方的人,約生活在公元前五世紀。巴門尼德哲學論的壹個本質是:當您思想的時候,妳必定是思想到某種事物,當妳使用壹個名字的時候,它必是某種事物的名。

類似的唯心理論至今仍備受少數人推崇,然而唯物主義者可以輕易找到這種哲學思想的致命弱點。因為科學表明,無論您怎麽思想,思想的對象未必壹定事實存的。例如您思想“門外有壹只狗”,事實上門外可能沒有任何事物。

但是值得註意的是,當您思考“門外有壹只狗”時,無論門外是否有狗,但您有這個思想卻是千真萬確的,是事實存在的。換言之,您思考“門外有壹只狗”的時候,無論門外是否真有狗,或者世界上有無其它人在這時候的思想與您相同,但您思想中“門外有壹只狗”這種精神實體卻是在宇宙之中事實存在的事物。正因如此原因,才有人不斷堅持自己所思考的對象永遠事實存在,只不過是“此存在不同於彼存在“而已。

如果您是壹個唯物主義者,否定了“門外有壹只狗”這種精神實體系統的事實存在,就等同於否定了自己的存在。這同時說明了精神實體例如聽音樂的快感,和物質壹樣都在這個宇宙中事實存在。

另外,在哲學及宗教歷史上,有許多關於數字的爭辯,其中壹個爭辯的重點是數字代表的事物在這個世界上是否存在。

大家可以思考壹下,數字0、1、無窮小、無窮大這四個數字所代表的事物究竟是否存在?

正確的回答是,在物質世界不壹定存在,但數字作為壹種精神實體卻必定存在。

例如您第壹次學習數字“1”的時候,其實您並不知道數字1代表了什麽東西,只會將數字1與家中的壹只茶杯、壹只綿羊聯系起來。換言之,數字本身都是由其它精神實體構成的。

數字1是簡單的概念,當學習“無窮大”的數學概念時,您將更難理解這個數字。因為要理解“無窮大”這個數字概念,您必須聯想到什麽是無窮無盡的事物。壹般而言,妳將會聯想到數量較多的事物,例如夜空中星星的數目、草原上青草的數目、宇宙的大小、已認識的數字的個數等等精神實體及物質實體都有可能被聯系起來。

因此“無窮大”、“數字0”等數字其實是比簡單數字1、2、3…復雜得多的精神實體。

但是我們知道,數字本身作為狹義靈魂,都有繁殖速度快慢之分,壹些簡單的整數例如1、2、3…必定是最長壽、繁殖速度最快、永遠存在的數字。壹些復雜的數字例如無理數或大數(95235798789724),繁殖速度較慢,並且它們在時間上將斷斷續續地復活,復活後壽命也更加短暫(由於被思想觸及的時間短)。

三、從倫理角度、感性角度探討上帝是否可能存在

在對人類“經典價值觀”作出補充後,以下將盡量以人類較具代表意義的“經典價值觀”,從倫理角度、感性角度探討上帝是否存在。

1、分析人類對上帝觀念的誤解

n 全能還是萬能

人類壹般認為上帝是全能的,到底上帝是否是全能的人呢?以下將作簡單的探討。

全能的定義壹般是指壹個人擁有改變世間萬事萬物的能力。

其實,法力無邊的上帝也遵守“願望不能完全滿足原理”限制。

因為我們知道,上帝對於壹些人的願望總是無法滿足的。

例如妳代表壹支球隊與另外壹支球對在足球決賽中爭奪冠軍頭銜,碰巧的是妳們都向上帝許願奪取冠軍頭銜。這時候上帝必定不能滿足壹方的願望,那麽對於未能滿足願望的壹方,上帝就不是壹個全能的人。

假設您許願:“我要擁有比您強大壹百倍的法力。”當然上帝竭盡全力亦不能滿足您的要求。

您可能許願:“我要世界上所有的人都死,只準我壹個人活著。”上帝當然不可能把包括自己在內的人都殺了,這時候上帝相對於您而言也十分無能。

又或者您這樣許願:“請讓我取代您,但您不用擔心,我是正義的人。”可能上帝雖然了解您是正義的人,但他總不能毫無原因就讓您來取代他啊。

有此人這樣許願:“我要嫁給某某人。”但如此同時上帝承諾了某某夫妻永不分離,碰巧這個人就是想嫁給這對夫妻中其中壹人,那麽此時上帝就不可能滿足您的要求。

我們又可以想象上帝出現在地球的情形。渴望研究神秘科學的人問:“到底有無沒外星文明,若然有請帶我去。”;天文學家則問:“您能不能帶我到宇宙最遠的地方去。”;籃球運動員則說:“我想和您比試壹下藍球。”;哲學家則這樣期望:“請您帶我到另外壹個思維世界去。”;渴望寧靜生活的人哀求道:“您帶來太多變革,令社會動蕩不安,請您盡快離開吧。”;佛學家又失望地說:“為什麽是上帝顯靈不是聖佛顯靈,我實在太失望了。”;崇拜上帝的女子虔誠地說道:“讓我嫁給妳吧,讓我做您的妻子。”;另外壹方面喜歡這些女子的男子就埋怨道:“上帝,那些女子的心已歸屬於您,他們現在已經不喜歡我了,您的出現帶給我太多苦惱。”;壹些喜歡神秘感的人則說:“您的出現已再沒有神秘感,我現在太失落了。”;而被上帝扔下地獄的人則氣憤地說:“上帝啊,我但願您不存在,如果您不存在我就不用受這些痛苦,究竟有沒有誰可以將您趕走。”;曾與其他人結怨的人則祈願:“請將我的仇人全部殺光。”;而好色的人貪婪地許願:“這個宇宙裏的女子全部屬於我,不準她們與其他男子有任何身體接觸。”

地球上有五十多億人口,不計算動物的願望,就有五十多億個不同的願望,並且這些願望每秒都在發生變化。眾所周知,您滿足了壹個願望,必有更多的願望。這時候上帝肯定會被地球上的人類折騰到疲憊不堪。我們又假設上帝甘願竭盡所能去滿足地球上所有人的願望,但是根據較早前的舉例,世上不可以滿足的願望總比可以滿足的願望多,因此,上帝這時候就成了壹個十分“無能”的人。

我們都知道,所有人類都是能夠滿足心願才感受得到幸福的人。那麽哪怕上帝現在就出現在世人面前,也不能減弱我們太多的痛苦感受。

同時,由於人的貪婪,人的欲望總是無窮無盡的。壹般而言,上帝問壹個人希望能獲得多少糧食與壽命,聰明的人都會希望擁有無限的壽命與無限的糧食。

正如“金手指”的故事,壹位老者的手指可以將石頭變為金塊。有壹天這位老者憐憫壹個乞丐,用手指點石成金贈與乞丐,但乞丐想要的卻不是金子,而是那老人的魔法手指。遇到這樣的人,老者與上帝也只能望天嗟嘆。

總而言之,上帝滿足了人類幾個可以滿足的願望,就必定沒有能力再滿足下去了,這時候,由於人類大多是懶惰的人,假如未能不勞而獲地滿足他的願望,他們將痛苦萬分。誰都知道,如果壹個人的願望竟然連上帝願意幫忙也不能令您這個滿足的話,那麽這個人長期追求不可能滿足的快樂,到最後必定精神崩潰並最終自毀生命。

很明顯,在我們認識的宇宙中,上帝不是全能的,這是無庸置疑的壹點。

上帝如果不是全能,那麽上帝究竟具有什麽能力呢?

我們知道,上帝能力如此之強,其實滿足我們壹些認為不能解決的問題,總是輕易而舉的。

例如妳代表了壹支球隊,將與另外壹支球對爭奪冠軍,同時妳們許願獲取冠軍。

您們兩者原望的達成當然在這個宇宙中不可能發生,但上帝可以安排我們分別處於兩個不同的宇宙(假如上帝有這個能力),那我們的願望在某種程度上都同時滿足了。

又或者您許願整個世界都是無邊無際的平原。

上帝可以安排您到另外壹個永遠都是平原的宇宙,或者讓您永遠生活在夢中。您在此時也無需理會上帝如何安排,總之您希望得到的快樂得到了滿足就可以了。

換言之,上帝的確是萬能的,任何我們認為棘手的問題上帝都能輕易解決。

看來上帝不能解決的問題只是在我們所認識的宇宙中才存在。

另外,如果我們許下正確的願望,在我們所認識的宇宙中,上帝必定是全能的。

假如地球上所有人都只要求明年世界的溫度剛剛好上升壹度,上帝若然肯幫助,對於這樣的願望,他就能輕易滿足人類。

因此有必要研究人類的幸福觀,盡量爭取我們的幸福。

2、無耐的痛苦之源

其實這裏所指的幸福觀即是指人類的理想,也是前面分析到的“超我”以及嘗吃禁果的選擇。

關於人類願望能否完全滿足的討論更證明了,壹個正確的“超我”是我們能否得到幸福的關鍵因素。

由於上帝都有價值觀,這就意味著上帝也不會完全滿足人類的所有願望。上帝只會挑選最喜歡的願望去滿足,“好人上天堂,壞人下地獄”可能就體現了上帝其中壹個價值觀。因此,正確的“超我”不僅是上帝可以滿足的願望,而且必須是上帝所認同的願望,否則,您的願望將永遠不能得到完全的滿足,那麽人類的生活將會十分痛苦。

人類痛苦的根源很大程度上並不是出於上帝的能力有限,而是人類選擇了人類自己沒有能力種植的禁果以及上帝不願意種植的禁果罷了。

因此人類需要檢討壹下自己的所作所為,究竟有多少痛苦應該將責任推卸到上帝身上,又有多少制造痛楚的責任僅僅出於人類的自身問題。

例如如果您選擇壹個有婦之夫作為您的愛慕者並打算與之結婚,那麽您就必須自己承受痛楚的責任,將來您能否與這名男子共嘗愛果,就只能憑您自己的能力。上帝在壹般情況下都只能袖手旁觀,欲助不能。

只有人類學懂檢討自己,才能進壹步通過壹系列方法求證我們這個充滿罪惡感的世界能否與上帝是否存在的問題脫鉤,以進壹步探尋事實的真相。

3、公願原則

公願原則是十分重要的壹條原則,因為它是上帝選擇滿足人類願望的壹個重要依據。

公願原則:指您的願望如果牽涉到其他人的利益,那麽只有其他人所持的願望與您壹致時,上帝才能滿足這個願望。

舉壹個例子,假如全人類都渴望上帝在地球顯靈,那麽上帝就可以滿足這個願望,但是,人類必須有壹個上帝怎麽顯靈、在何時顯靈、在何處顯靈的統壹願望,上帝才能同時滿足人類的願望。很有趣的是,單純上帝的膚色問題就足以令人類就此願望形成四分五裂的意見。

顯而易見,如果上帝顯靈,那麽人類要求上帝協助人類完成的願望必須統壹。否則,上帝就不能顯靈,因為假如上帝出現後又不能創造奇跡(滿足人類願望的奇跡),將沒有人類會認為他就是上帝。

例如您要求您房屋周圍的房屋全變成綠地,而同時您的鄰居則要求周圍多壹點房屋,那麽上帝就不能同時滿足這兩個人的願望。如果世界上每個人的願望都互相沖突,那麽上帝希望顯靈也無能為力。

公願原則說明人類如果達成壹些統壹的願望都會比較容易滿足。例如經濟高速發展等等,但與此同時,人類卻不能自願通過各種手段破壞經濟高速發展,否則上帝須遵守人類的“自由意誌原則”(在下文介紹)、“公願原則”行事,整個社會的經濟將變得波折進步。

為什麽“齊心合力”做事的成功機率大,其中有我們自身努力的原因,亦有可能是上帝暗中幫了我們壹把。

因此,人類要想上帝幫助人類,人類首先要具有正義及統壹的幸福觀念,如果人類能做到這壹點,上帝必定倍感安慰,竭力滿足人類的願望。

4、別人願望不願滿足原則

在另外壹種情況下,人類達成了統壹的“公願”,上帝亦未必會滿足人類的願望。

別人願望不願滿足原則:人類所喜歡的願望如果滿足後會令到人類的發展退步,那麽上帝必定不會滿足這種願望。

例如,全人類達成毀滅整個世界的願望,上帝當然不會滿足;或者您要1萬噸viper,上帝滿足了您的願望後明顯會讓您危及社會,因此必定不會滿足這種願望。

對於正義的願望,上帝也未必會滿足。例如您們祝願世界和平,但是人最寶貴的思想是用自身的行動保衛世界和平,並非單純許願而不願努力行動。所以如果上帝單純地滿足人類世界和平的願望,那麽人類的思想也會倒退壹大步。

大家可以想想,假如上帝無論何時何地都保證世界和平,那麽人類就可以胡作非為,這樣受到上帝保護的人類無疑是低級的動物。

其實,上帝沒有絕對滿足不了的願望,只是擔心人類的願望太低層次罷了。例如上帝問三千年前的皇帝,您最大的願望是什麽,我將永遠滿足您。皇帝回答:“我需要當永久的皇帝,每天享受著這種宮廷生活。”假如上帝真的滿足這個皇帝的原望,其實是皇帝的悲哀。因為他的宮廷生活無非是親近壹些美色(大部分以現代的審美觀念看都不甚美麗)、每天吃壹些山珍海味罷了。無形中,上帝給了壹個滿足他願望的機會,他因為不懂要求上帝給他空調、外國的美女、西餐廚師、宇宙飛船、紅酒等物質而浪費了這次許願機會。

在現代的社會中,的確存在許多幼稚的願望。在蘇拉威西島,那裏的人們認為死亡是不可怕的,只要看看當地人是怎樣為壹位地位顯赫的貴人舉行奇特的葬禮就知道了。

在舉行葬禮的時候,人們帶來棕櫚酒、丁子花香料熏制的卷煙,守護在旁邊,無拘無束地在這裏吃喝閑聊,棺木邊常爆發出陣陣笑聲。原來,這裏的人都為死去的人慶祝到“天堂”生活的幸福之旅。他們飼養水牛、種植稻米僅僅作為祭品,生兒育女是為了保證子孫為其操辦熱烈的祭奠儀式。這是人生唯壹真正的重大節日。

從以上例子可以知道,人生存若僅僅為了死亡,這種願望的確是很幼稚的願望。

另外壹些人的願望則更加不能滿足,因為他們不僅幼稚而且邪惡。二次大戰時期,超過百萬以上的猶太人被處於槍殺、毒氯、火焚、施打毒液等酷刑而命喪黃泉。在這場以“種族凈化”為名的血腥屠殺中,連德國人本身也不能幸免。凡是生理或心理上有缺陷的德國人,起先是被迫絕育,繼之賜予“安樂死”。他們把理想的“偉大人種”定義為“高個子,金發碧眼”的特征,所有不符合這類標準的人都不配住在德國,甚至“不值得活下去”。而最可笑的是,他們僅僅根據“鼻子的形狀”及“講話的腔調”作為判斷是否為德國人的等征。

如果有人以這些種族主義思想作為願望出發點要求上帝滿足,實在有辱上帝。

這些事例令我們反思到,其實我們現今的許多願望相對於將來的人類來說亦必定是相當幼稚與相對邪惡的願望,因此人類要懂得反省,懂得反省才有進步。

這個世界沒有任何壹個人可以知道壹千年後人類的幸福感覺與正義的定義,這是鐵般的事實。

所以,現時的許多願望對於上帝來說,其實都是無知的願望。當您現在有幸可以要求上帝滿足您任何壹個欲望的時候,您務必要小心,因為這可能是您壹生中最大的悲劇。

5、幹涉願望原則

上帝是具有豐富感**彩的人,由於我們都是他的孩子,所以上帝總是想盡辦法幫助我們取得更大的幸福。在此過程中,上帝必定通過各種方法改變我們的願望,以令我們得到更大的幸福。

例如,古希臘有壹位犬儒學派的代表人物安提斯泰尼。他有壹個最出名的故事:亞歷山大曾拜訪過他,問他想要什麽恩賜,他回答說:“只要您別擋住我的陽光”。他對德行有壹種強烈的感情,而對俗世的財富則無足計較。

安提斯泰尼的願望既不幼稚、又不邪惡,按道理上帝應加以滿足。但對於上帝而言,必定不忍心看到自己的孩兒僅要求如此微弱的幸福就加以滿足。所以上帝會想方設法改變這個人的願望,自然而然,這個人的人生註定永遠不會壹帆風順(只有經受挫折才會轉變觀念)。

反觀現實世界中,如此多人的願望得不到滿足,上帝可能已在暗中幫助您,讓您在日後獲取更大的幸福。

所以說,當您在遇到最沈重的挫折時,上帝可能已給您壹生中最大的幸福。

6、自由意誌原則

我們還需對“自由意誌原則”產生共鳴,才能進壹步分析下去。

自由意誌原則是指普通情況下,上帝是不會直接改變任何壹個人的思想(可能有上帝認為許可的特例)。

自由意誌的定義:每個人感覺到自己存在意識,是因為我們感受到壹個完全屬於自己支配的意識,並且這個意識無論受到外界任何困擾也必定僅僅屬於自己。

換言之,我思,故我在。

為什麽說上帝不容許直接幹預您的自由意誌呢?

首先,上帝創造您,必定會讓您擁有自由意誌,否則您將不會感覺到自己的存在。

既然上帝讓您存在自由意誌,則必定意識到您會施行正義或施行邪惡,否則,上帝將不創造人類。正如壹對夫妻決定生下壹個孩子,必定是意識到孩子可能會成為壹個魔鬼或成為壹個正義之人。這就意味著這對夫妻在決定生下這個孩子時候,這個孩子必定有了踏上正義之路或邪惡之路的權利,否則,這對夫妻將永遠不生孩子。

既然上帝決定創造人類,必定對人類做邪惡之事有所預測,亦即上帝為了我們能夠存,因此可以容忍我們在某程度上做壹些他不喜歡的壞事,如果他不能容忍人類做這些壞事(哪怕壹點也不能容忍),那麽上帝唯壹的選擇只有不創造人類。

上帝創造了人類,由於上帝必定有價值觀,因此上帝就會痛愛部分人類,同時對部分人類愛恨交織。這些走上邪惡之路的人類,上帝雖愛之,極力引導他們向善,但由於部分人類犯下人類甚至上帝不能容忍的罪行,因此這些人類不得不接受懲罰,同時上帝希望懲罰可以令這些人改過自身(給自己改過機會是人類共同的願望)。

壹般情況下,每個曾經做邪惡之事的人類都有可能悔改,人類或上帝都允許這些人悔改,因此除非這些人犯下了滔天大罪,那麽上帝或人類才被迫將其滅亡(如果人被滅亡後會下地獄的話,那意味著仍然有生存的機會,這生存權利的恩賜總比真正死亡好)。但是由於人類有自由意誌,因此永遠不能確切知道這個人是否會改過自身,所以人類或上帝在考慮將其毀滅前都有可能猶豫不決,這更增加了這個世界的復雜程度。

上帝只可以讓這些人滅亡,卻不可以剝削這些人的自由意誌,因為上帝壹旦剝削這些人的自由意誌,那麽這些人已不算有生命的人。上帝剝削了人的自由意誌,意味著這些人已經真正死亡,並且他的思想已變為上帝的思想。假設上帝改變了人的自由意誌,那麽這些人無論是做壞事或做好事,其實都不是這些人在做,而是上帝在做。大家試想想,壹個被上帝操縱思想的人做了壞事就等於是上帝做了壞事,做了正義之事其實亦是上帝在做,上帝有必要這樣做嗎?上帝當然不希望自己做壞事、亦不願見到所有人做好事其實都是他自己所為,因此所有人無論生存或是死亡、正義或是邪惡,他的思想都必定屬於他自己。否則上帝不如直接創造與他思想壹致的人,但我們知道,哪怕人類有能力復制思想,亦不願意這個世界的人類思想與自己壹致。

所以說,將最邪惡的人滅亡而不改變他的自由意誌是最好的解決方法。

總之,上帝不能夠也不願意改變人的自由意誌,另外任何人類都不希望其它人改變自己的自由意誌,這等於每個人都希望自己在擁有行使正義權利的同時亦擁有行使邪惡的權利。若然您擁有行使邪惡的權利,這意味著您周圍的人都須有行使邪惡的權利,亦即意味著人類必須生活在這樣壹個到處充滿邪惡與正義的世界裏,除非這個世界裏的人都不做邪惡之事(包括您自己在內)。

理論上,您可選擇到沒有邪惡的世界裏生活,但這個世界必定是沒有任何生命體的世界。相信沒有人會選擇這樣的世界,又或者您選擇了這個世界,我們將不能在地球上看到您存在。如果物質也是生命體的話,那麽這樣的世界就根本不存在。

我有壹種感覺,上帝是刻意讓我們生存在這個充滿正義與邪惡的世界裏,並讓我們懂得如何尋找壹個絕對正義的世界。毫無意問,如果您想生活在這個世界裏,您必須從自身開始施行正義,若然您要學懂施行正義,則這個世界亦必須有讓您施行正義的事物,那就是其他人的邪惡。

通往天堂的道路可能僅此壹條,正義就是那天堂之門的鎖匙(正義的人上天堂也是人類的“公願”)。

任何手持鎖匙走上這條道路的人,才算真正完成了這趟人生的任務。

四、關於人類從倫理、感性角度證明上帝不存在的論點分析

1、人的生命會終結,死亡帶給人類巨大的痛苦,因此上帝不應創造人類,所以上帝不存在。

其實這是壹個不講道理的觀念,因為這種觀念等於壹個人被父母生下來就奇醜無比,他長大後就怪責父母不應該生他下來。當然,壹個人天生醜陋可以怪責父母,但是這個人認為承受了巨大的痛苦,那大可以自殺,但為什麽壹般人都不去自殺,那是因為這個人還覺得生存可以獲得其它的幸福。換言之,壹個未自殺的人,無論他感受到何種痛楚,但必定是人生所感受到的幸福大於痛楚。

換壹個角度講,任何父母生下任何壹個人子女必定是恩大於怨,既然父母對子女恩大於怨,那麽任何壹個子女都沒有怪責父母的理由。

其實無論死亡多麽可怕,只要人類不去自殺,就不能以死亡理由怪責上帝或證明上帝不存在。另外哪怕您在20歲自殺了,為什麽您在20歲時才自殺呢,這是因為20歲以前您所感受到的幸福總是大於痛楚,當您在20歲時,可能是感受到的幸福剛好與痛楚持平,或者是所感受到的痛楚略大於幸福(只能是略大於,因為只要痛楚大於幸福,人類就有了自殺的動機)。總體而言,您自殺時在整個人生中所獲得的幸福必定大於痛楚(至多兩者相等),亦即無論如何上帝都對您有恩,那麽哪怕您自殺也不能怪責上帝,更不能因為死亡而證明上帝不可能存在。

無論如何,死亡不是證明上帝存在的理由。

另外情操高尚的人才能知道,人類雖不喜愛死亡,亦可以極力回避死亡,但卻不能怪責死神。

因為人之所以可以生存,在人生中不知殺害了多少動物,換言之,您的生存是依靠其它生命體的死亡換取而來。那麽從道義角度來看,人應該必有壹死,只有人死了,才能不拖欠世間任何生命的人情。否則,這個世界就是壹個永遠沒法公平的世界。

同時,人的死亡還遵守著另外壹個有趣的哲學定律:

幸福痛楚守恒定律:人生總體所獲幸福=人生總體所獲痛楚(事實上應該是人生總體所獲幸福略小於人生總體所獲痛楚,因為大多數人沒有選擇自殺而死,但以下的分析中假設兩者接近相等。)

壹般情況下,當壹個人年輕時越漂亮,那麽她年老時就越因為失去美麗而痛楚;當壹個人越有錢,對死亡的痛楚感受亦越強;當壹對夫妻越恩愛,那麽任何壹方死亡對另壹方造成的傷害則更大。總之,死亡對人造成的痛楚感受+其它人生痛楚感受=人生總體幸福感受。

這令到每壹個人在死亡時,人對宇宙及宇宙對人都各不拖欠。

當然也有許多人在整個人生中,死亡對人造成的痛楚感受+其它人生痛楚感受總是小於人生總體幸福感受,但壹般而言,這些人都是歷史上壹些被公認大智大慧的人,不得不說這是宇宙對這些人的賞賜。

壹言蔽之,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總體而言,全人類的人生總體所獲幸福還是約等於全人類人生總體所獲痛楚。

難道人生亦須嚴格遵守壹些類似物理學壹樣的規律嗎?這確實令人費解。

如果人類死亡後還能復活,相信有如我們這個世界的初生嬰兒壹樣,出世時對這個宇宙絲毫不拖不欠。如果讓我預測來世時有無沒有死亡,我猜測那未來的死亡也僅是償還宇宙恩賜的壹種痛楚罷了。

但有些人則認為獲取生存權利的幸福已大於世間上任何痛楚,因此人生總體幸福永遠大於人生總體痛楚。至於如何分辨這種觀點對與錯,無疑要看您的個人的領悟與修為了。

以上都是用“經典價值觀”分析死亡,如果用其它價值觀分析,死亡將是更神秘莫測的事物了。

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將其恩師受審時講的話記載在《申辯篇》內,蘇格拉底放棄了獲取的生存的逃跑機會,認為“怕死並不就是智慧,因為沒有壹個人知道,死後會不會是更好的事。”在法庭上,他轉向投票贊成開釋他的法官說:“死別的時辰已經到了,我們各走各的路吧——我去死,而您們去活。”

事實的確如此,世上沒有任何宗教、科學(包括狹義靈魂論、第七羔羊宇宙學)能100%證實人死後將面臨怎樣壹個世界,死亡永遠是最神秘的謎題。所有人都可以推論死亡後的世界,但卻永遠無法百分百證明。

我相信大家都十分清晰死亡的負面作用,以下僅僅列出“經典價值觀”裏死亡的壹些正面作用,以讓我們更進壹步看清楚死亡的本質。

? 所有人都說世間上沒有壹樣事情是公平的,但唯有生存與死亡是絕對公平的。並且這種公平,恰恰好是所有人類最渴望得到的公平。如果人有選擇公平的權利,相信有許多人寧願拋棄獲取其它公平而僅僅為了獲取這個公平。這個世界上最可怕的是壹部分人可以永生,而另外壹部人則必須死亡。

? 幾乎人類創造所有文化、藝術、科技等等事物的動力,其最根本之處是源於對死亡的畏懼。沒有了死亡的畏懼,人類將進步緩慢甚至不懂得進步。

? 死亡並不是世上最痛苦的事,最痛苦的事是難以忍受的心理痛楚或肉體痛苦,死亡甚至成為想自殺的人回避痛楚的唯壹方法。如果壹個人十分渴望死亡,卻永遠不能死亡,相信那人等同於生活在壹個最可怕的地獄世界裏。

? 死亡是阻嚇人類犯罪的最有效方法,亦是危機關頭解決痛楚的最好方法。沒有了死亡作為某種手段,那麽得不到有效遏制的邪惡人類壹旦當權,如果他們為人類制造比死更難受的痛楚,這時候,無法死亡的人為將要受永恒的折磨。相信沒有比這個世界更可怕的世界了。任何死亡都代表了人可以承受痛楚的極限,它有效地防犯了生命需要承受自身不能承受之痛楚。

有作家曾經這樣說:“離不開的天堂就是地獄”。這真是耐人尋味的壹句說話。

? 我們現在的遊戲、電視、電影等精神食品幾乎都與死亡有所關系,沒有死亡概念的世界,是十分孤寂的世界。

? 死亡是人類珍惜生命的唯壹有效方法。難以想象如果世界上的人類都確切知道人類死後的境遇,那麽人類的死亡就像玩遊戲機壹樣,隨時終極自己的生命,然後再重新遊戲壹趟人生。

? 死亡永遠是最引人入聖的謎題,人在探索謎題時找到許多巨大的樂趣與增長了智慧。假如所有人壹開始時都對死亡持有最悲觀的態度,那麽當逐步解開死亡之謎時,任何解答只會令人類更驚喜,永遠不會令人類更沮喪。正如世人認為人生最美好的感受之壹就是神秘的感受,死亡無疑是大部分神秘感受的源泉。

===================================================================

當然假如可以用其它壹些未被證實的價值觀分析,死亡就被視為好人的賞賜,壞人的懲罰。換言之,您的生命走到盡頭,就是上帝計算您所得“分數”的時候。

2、人生有可能承受巨大的痛苦,仁慈的上帝不可能制造這樣的痛苦,因此上帝不存在

這是較多人所持有的論點,其中的壹些論據成為反駁上帝不存在的最有力論據。

著名思想家盧梭與伏爾泰之間就曾因為類似的論據發生了激烈的爭執。在1755年,裏斯本發生壹次強烈的地震。伏爾泰寫了壹首對神善意統治世界這件事表示懷疑的詩。盧梭激憤了,通過各種手段與伏爾泰爭辯。

還有壹些案例的確令神學家們煩惱不已。例如英國的報紙曾經全都報道了壹輛大轎車撞車的可怕事件,車上載滿了壹所羅馬天主教學校的學生,所有孩子在這次事故中無壹幸免。在倫敦《星期日電訊報》上,壹位作者這樣說:“您怎能相信充滿愛心的、全能的上帝能允許發生這樣的悲劇?”

大自然還提供了許多案例。例如有些人會說,如果擁有上帝,他們為什麽要創造了老虎和羔羊、獵豹和瞪羚?每天都數以萬計的羔羊、瞪羚被老虎和獵豹殘酷獵殺,它們被活生生地生呑活剝,又或者因為饑餓、幹渴和疾病死去,難道上帝就是喜歡看著它們受苦嗎?顯然上帝是不存在的。

類似的例子還有許多,但是只要稍加分析,就會發現這些論據明顯站不住腳。因為如果您永遠都用大自然的災難或數百萬猶太人被屠殺等人為惡行證明上帝不存在,那麽您必須要假設上帝存在,如果您假設上帝存在,就意味著上帝擁有的了對所有受難人死後的最終解釋權。

例如受折磨的生命體被上帝復活後到了另外壹個世界,那麽地球上的人永遠也不會知道他們去了哪裏。如果這些生命體都去了天堂的話,當您有機會問壹只羚羊:“您願意被獅子生呑活剝殺死並來到這個地方嗎?”。我相信它們的回答也壹點不令人驚訝,就是“我願意”。

同時地球上的人永遠也不能斷定這些受災難的人或動物是否因為前生犯了罪因此才被懲罰。

所以說任何期望通過現實世界的所有不合理事情證明上帝不存在,都必定不可能成功。

顯而易見,這種解釋雖然十分合理,但卻蠻橫,因此最好用“經典價值觀”對這些問題作出回應。

我們知道,大自然的物質是既不邪惡又不正義的。例如壹把刀子、海水、火、氧氣等等事物都是如此。只要人類正確利用這些物質,它們就是正義的,只要人類利用不正確的,它們就是邪惡的。人類最好的朋友氧氣也是de-tona-tor爆炸與火災的幫兇;壹塊冰涼的石頭在夏天是人類的朋友,在冬天則是人類的敵人。

因此,大自然的事物對人類造成傷害,人永遠也不能怪罪大自然,只能怪責自己本能不強,對大自然未能充分把握罷了,更沒有理由怪責上帝。

這只是大自然沒有意識前提下論證的,如果大自然有意識(根據第三章論述大自然都有意識),那麽大自然傷害我們就正如我們傷害動物壹樣,更加無需多作解釋。否則人類應該首先要對自己壹生需要吃下如此之多的動物作出合理解釋。

人為的邪惡亦是如此,按照較早前“自由意誌原則”的分析,別人施行邪惡也是他人的權利,如果您是受害者,那麽只能怨恨人類的正義的未能引導邪惡的人走上正軌,更未能采取有效的防範措施預防惡行的發生。

況且任何大自然的災難與邪惡都有正面的作用。不言而喻,邪惡亦有巨大的正面作用。當人類和平地安坐家中時,假如沒有慘痛歷史戰爭讓我們警醒戰爭的殘酷,人類還會如此和平嗎?人類6000年以來,大腦的本能智力沒有質的進步,而今天我們卻擁有建造摩天大樓、開發宇宙飛船的智慧,這都是因為古代人類由於經受太多慘痛經歷而留給我們的智慧積累。

請大家認真思考,我們可以因為前人的痛楚而令我們幸福,為何我們現在就不能經受痛楚而讓後人幸福呢?

至於大自然看似極其殘酷殺戮,首先必須明白,當羚羊被老虎咬住的時候,它是否真的有如我們想象中地痛苦。因為根據“同性質幸福進化原理”,壹些簡單的動物,在被殺害時的痛楚與人類感受的痛楚不盡相同,越簡單的動物在死時的痛楚感受則越接近人類生病打針時的痛楚感受。

當然這亦不是我們可以殘殺它們的理由,最大的理由是我們都是生存在這個世界上,都被迫以低等動物的死亡為生,同時我們亦甘願承受被殺害的風險。例如,所有人類都知道乘坐飛機將可能發生空難,空難發生時將造成乘客巨大的痛苦折磨,但大多數人為了追求更多幸福總是甘願乘坐飛機冒險;人類更加習慣那些日常中最常用但事故發生率更高的交能工具,例如汽車、輪船等等。

人類總不會因種種刧難可能發生而自殺。動物也是這樣,當您問蚊子:“您是否願意吸我的血,但又有可能被我用雙手狠狠拍死呢?”,如果蚊子只能依靠您的血才能生存,那麽它的回答必定是“我願意”。

總之,和早前所分析的原理壹致,生存在這個世界上的生物,無論因自殺而死亡或被殘忍殺害,壹生中所獲得的幸福恒大於所獲得的痛楚,或者兩者相等。哪怕是剛剛出生就被折磨至死的生命體亦是如此,因為能獲得出生機會的幸福在某種程度上來說是無價的幸福。

3、人生如此地不公平,因此上帝必定不存在

人世間的不公平總是多於公平,例如自己是窮人,但卻有人腰纏萬貫;或者自認為好人,但壽命卻短暫同時十分貧窮,但有些邪惡的人不僅長壽而且富裕。

正因為上帝不容許如此不公平的世界,因此上帝不存在。

首先必須明確指出人類對好人與壞人觀念的壹些誤解。

好人長壽與富裕是合理及令人欣慰的事情,但人如果做好人的目的僅僅是為了長壽及富裕,那麽此人必定不是好人。

因此判別好人與壞人的唯壹方法是令這個世界根本就不遵守“好人必好,壞人必壞的規律”(在另外壹個世界裏可能存在這種規律或這個世界已經存在了卻未能人類發覺),只有在這種形勢下,才能查看真正正義及真正邪惡的人。

假如人類都想實現“好人必好,壞人必壞”這個“公願”。那麽人類唯壹的選擇只能是生存在這樣壹個不公平的世界裏,否則永遠也無法分辨誰是好人與壞人(包括自己在內)。

另外,我們需了解社會不公與公平的根源所在,我們才能親手塑造壹個合理的世界。

人世間的不公平造就了復雜多彩的世界,令世界充滿“異質性”。由於每個生命,每個物種的獨特性,才顯示出它的多樣化與可愛。有人相貌醜陋,才有所謂的漂亮與帥氣;有人弱智,才顯得有人聰敏;有人瘦弱,才能襯托出強壯;有人高傲,才有謙虛和藹的可貴等等。任何過度重復的事物,也就不再有其獨特的價值。

但為何人壹方面認為異質性的社會才是精彩美麗的社會,但卻處處岔恨世間“不公平”呢?只有分析人的心態與宇宙的特點才能回答此類問題。

首先,這個世界不存在絕對的公平與不公平,絕對公平的世界就是絕對死亡的世界。

例如您是壹位教師,當您挑選某位學生回答您提出來的問題,那麽無論您挑選任何壹位學生,都必定造成您對其他學生的“不公平”。又或者您幸福地戀愛,然而您必定挑選自己喜愛的人而戀受,永遠不會挑選討厭的人作為戀愛伴侶,這也是世界的壹種不公平。

宇宙更是如此,不存在兩個同壹時間、同壹位置的事物,這就意味著沒有兩者完全平等的事物。

其次,人類都以獲得“不公平的結果”為快樂。

“好人上天堂,壞人下地獄”就是人期望“獲取不公平待遇”的典型例子。

參加世界壞比賽,只有勝利才快樂。

拼命攢錢,只要富裕就快樂,但這正是對別人的不公平。

選擇結婚對象,選擇自己最喜歡的人時無需顧及您對其他異性的公平。

您創作音樂,其實就是期望自己的音樂與眾不同,帶給自己獨特的感受,因此您的音樂就是對其它音樂的不公平。

同時,人類都以未能獲取期望中的不公平結果為痛苦。

例如上帝將所有人的財富都均衡起來,必定會令人類痛苦不堪,但如果人類得不到比別人多的財富時,將會更加痛苦。

參加各種比賽,只有失敗了才會帶來巨大的痛楚。

因此可以說,所有的公平與不公平都是人類自己自願造就的,在不公平的人生遊戲中,您追求“幸福的不公平結果”就必有機會得到“痛楚的不公平結果”。

在這種情況下,當您獲取不公平的快樂時,必有人承受不公平的痛楚,反之亦然。

因此,只要人類於樂於追求“不公平結果”,上帝也永遠無法令社會絕對地“公平”。

通過以上分析,可知通過所有現實問題期望證明上帝不存在都註定徒勞無功,與此同時也說明了上帝雖然存在,但人類的許多幸福仍要靠自己爭取。上帝指出了人類需要走上追求正義的道路才能保障每個人獲取最大限度的幸福,然而人類是否選擇走上這條道路,其選擇權仍然牢牢掌控在自己手中。

上帝創造了生命的自由意誌,但只有生命的自由意誌能真正支配自己的生命,上帝才算真正創造了生命。

另外,上帝並非不願人類幸福,而是人類自身創造了上帝也無法解決的痛苦根源。因此再分析以下的壹些概念,期望能協助人類踏上絕對的幸福之路。

4、正義與邪惡

“好人上天堂、壞人上地獄”,這是絕大部人的“公願”,但問題的關鍵是什麽人是好人,什麽人才算壞人?

我們知道施行正義的人就是為好人,施行邪惡的人則為壞人,因此必須指出何為絕對的正義,何為絕對的邪惡。

世界上對正義、邪惡的定義繁多,在此我僅講述個人的定義,請讀者批讀。

我相信人性本無善惡之分,人天生僅是本能地追求滿足欲望的生物,但由於人在追求幸福的過程中與其它生物產生了利益沖突,因此產生了“善”與“惡”的人生價值觀。所以“正義”永遠都是他人對自己的評價,這就決定了“正義”本身須遵守“正義不確定性原則”。

正義不確定原則:由於正義永遠是他人對自己的評價,而他人對自己評價的對錯亦只能再依靠其他人評價,因此正義與邪惡永遠無法找到絕對權威的人來證明正確或錯誤。所以說,所有正義都是不確定的正義。

中國古代的莊子早有類似的觀點。

真非。《齊物論》說:“既使我與若辯矣,若勝我,我不若勝,若果是也,我果非也邪?我勝若,若不吾勝,我果是也,而果非也邪?其或是也,其或非也邪?其懼是也,其俱非也邪?我與若不能相知也,則人固受其(黑甚)暗。吾誰使正之?使同乎若者正之?既與若同矣,惡能正之!使同乎我者正之?既同乎我矣,惡能正之?使異乎我與若者正之?既異乎我與若矣,惡能正之!使同乎我與若者正之?既同乎我與若矣,惡能正之!”

這就是說:假使我跟妳辯,妳勝了我,我不勝妳,這就能證明妳的意見壹定正確嗎?我勝了妳,妳不勝我,這就能證明我的意見壹定正確嗎?或者妳我中間,有壹個人的意見是正確的,或者都是正確的,或者都是不正確的、我跟妳都不能決定。叫誰決定呢?叫跟妳的意見相同的人來決定,既然跟妳的意見相同,怎麽能決定?叫跟我的意見相同的人來決定。既然跟我的意見相同,怎麽能決定?叫跟妳、我的意見都不同的人來決定,既然跟妳、我的意見都不同,怎麽能決定?叫跟妳、我的意見都同的人來決定,既然跟妳、我的意見都同、怎麽能決定?

正因為“正義”的定義沒有統壹性,因此界上產生了形形式式的“正義”定義。那麽有沒有壹種絕對的“正義觀”是所有人都認同呢?

絕對的正義:絕對的正義是指為其它生命體創造了幸福,而沒有給其它生命體制造任何痛楚的行為或事物。

絕對的邪惡:絕對的邪惡是指為其它生命體創造了痛楚,而沒有為其它生命體創造任何幸福的行為或事物。

既不正義亦不邪惡:自己所做的事對於自己來說是既不正義也不邪惡的,或者為其它生命體創造了等量的幸福及痛楚,這些行為可稱既不正義與邪惡。

相信這種“正義觀”是較多人普遍認同的價值觀,因為它符合了任何壹個好人與壞人的利益要求。如果按此價值觀分析,上帝將壞人罰進地獄受折磨,那麽上帝也沒法做到“絕對的正義”。

我相信,上帝也努力追求絕對的正義,只要世界上還存在壞人,那麽上帝就不可能追求得到絕對的正義,因此上帝都在不斷努力改善人類。既然上帝都有可能將它作為正義價值觀,那麽它更加是我們人類應當持有的正義價值觀。

按照這種定義,正義與邪惡的關系將是“漸變相反關系”。

(上圖)漸變相反關系:紅色代表正義,黑色代表邪惡。紅色頂尖部分代表“絕對的正義”,黑色頂尖部分代表“絕對的邪惡”。

換言之,世界上任何正義與邪惡都是相對而言的,例如A位於紅色部分,B位於中間部分,C位於黑色部分。那麽三者的關系是:

A相對B及相對於C,都是正義,但並不是最正義。

B相對A是邪惡,B相對於C是正義。

C相對於B及相對於A,都是邪惡,但並非最邪惡。

這同時意味著,所有正義都有邪惡的壹面,所有邪惡都有正義的壹面。因此我們可以對“追求正義”作出定義。

追求正義:努力減小對他人造成的痛楚,為他人創造更多幸福的行為過程。

例如,我們知道教育能為孩子創造許多幸福,但教育也不是絕對的正義。教育需要學生的父母交學費、購買書本,亦要學生費心學習,這些都會對孩子在獲取幸福之余制造痛楚。

因此,如果壹個國家追求正義,必定是壹方面努力提高教育的質量,另外壹方面減少學生的經費開支,並盡量改善各種學習方法令學生用最短的時間精力學習最多的知識。

這就是“追求正義”的過程,相信這過程將永無止境。但追求正義的人只會逐漸變為絕對正義的人,卻不會逐漸變為絕對邪惡的人。

所以我們就可以判斷,壹個人如果做了壹件事,令別人增加了幸福並減小了痛楚,那麽這個人的所作所為必定是正義的事情。如果壹個人做了壹件事,令部分人增加了幸福並減小了痛楚,但也令到其它人減小了幸福並增加了痛楚,那麽這個人就做了壹件正義的事與壹件邪惡的事。

當然上帝會賞罰分明,您做了正義的事必定會有所獎賞,做了錯誤的事亦必會有所懲罰。例如您在今生之中只做了壹件好事,同時做了壹件效應剛好相反的壞事,當您轉世時候,您最大的兩個心願是身材高壹點並漂亮壹點(假設存在轉世,並且轉世後的世界與這個世界壹樣,便相信轉世後的情形其實與現在完全有很大差異),但上帝必定只會另妳長相漂亮壹點但身材卻矮少壹點,或者身材高壹點但長相卻醜陋壹點,兩者必定不能兼得。

由於這兩個願望是您大的願望,這亦意味著與這兩個願望的相反效果將會是您的最大痛楚。因此上帝在判決您的時候剛剛好做到了絕對的公正。

所以說,當您是壹個國家領導人的時候,您必須要加倍小心。因為妳爭取了壹個為人民造福的巨大機會,與此同時也爭取到壹個制造巨大邪惡的機會。您未曾如此地靠近天堂,亦未曾如此地接近地獄。希望您別背負了上天對您的期盼,但是最終的造化只能依靠您自己的自由意誌決定了,上帝僅是告訴您應該小心而為。

大家可以思考壹下,究竟上天為您提供了多少次親近天堂的機會,而您又錯過了多少次這樣的機會呢?

5、正義與邪惡的孿生兄弟關系

根據以上的分析,我們知道正義與邪惡是永不分離的孿生兄弟。

n 只有邪惡存在,才能分辯正義,邪惡越強大,世人的正義警惕性越大。

n 同時只有正義存在,邪惡才能被攙救,正義越強大,邪惡的世人才越受正義感染,得以重獲新生。

n 壹個人越正義,其它人對他的依賴性則越強,那麽這個人壹旦踏入邪惡之路,必定會成為強大的魔鬼,因為它已將所有人的幸福撕碎。

n 壹個人越邪惡,他對其他人所造成的傷害必定越深,如果這個人壹旦踏入正義之路,必定會成為真正的正義使者,因為他已減免了其他人強烈的痛楚。

當我們逐漸向高度的社會文明邁步,意味著將來社會擁有空前的幸福感受,但是所有知道這些幸福感受卻得不到任何滿足的人必定是最痛苦的人。這說明了人類越能追求到絕對的正義,成為絕對魔鬼的危險性也就越大。

“水能載舟,亦能復舟”,所講的正是這個道路。如果您有幸接近終極正義,將會發覺,您與魔鬼的距離僅壹線之差,希望大家有所警惕。

正如我們現在的社會與2000年前相比,高度的物質、精神享受無法相比,但是,如果有兩場自然災難同樣奪下兩個年代的所有生命,那麽奪下現代社會的自然災難將會是更可怕的魔鬼,因為現在人類滅亡時所遭受的痛楚遠非2000年前的人類所承受的痛楚可以比擬。

事實上有許多神話故事都隱喻著這種正義與邪惡之間的孿生關系:

例如波斯神話最明顯的特點就是二元性:它總是表現宇宙世界相互對立的力量,比如正義與邪惡,神祇與魔鬼,光明與黑暗。與代表正義的阿胡拉·瑪茲達相對立的安格拉·梅恩裕和他惡魔般的部落。阿胡拉·瑪茲達給人類帶來繁榮和豐收,而安格拉·梅恩裕則給人類帶來荒涼和黑暗,他的部落中有幹旱之魔阿庖沙,雨神提西特瑞亞費了不少周折才征服了他,還有科魔,而可以牽制他的是夏神拉皮斯溫。當冬魔將拉皮斯溫逼到地下時,拉皮斯溫就將地下水變熱。在波斯神話裏,魔鬼主要是起到壹個平衡宇宙的作用。

其實,按“第7羔羊宇宙學”,我們這個世界所有性質絕對相反的事物,都須遵守著可以相互轉變、互生互克的孿生關系,正義與邪惡、公平與不公、幸福與痛楚等概念與感受都是這個宇宙中的壹部分,因此就必須遵守著這種協調關系。

6、魔鬼的生存哲學

這個世界性質相反的事物如此地多,以至魔鬼的幸福理念也與眾不同。

我們知道,人類是站在物質世界的壹方也是追求正義的壹方,物質世界的本能是維持物質壽命,因此我們就追求永生作為最大的人生願望。

另外壹方面,魔鬼是站在邪惡的壹方,由於它的性質與物質世界的性質相反,換言之,魔鬼最大的人生願望是盡早死亡。

事實的確如是,我們知道,幸福的感覺是越持久越好,但痛楚的感覺是越短暫越好。無疑我們痛楚的靈魂站在了邪惡的壹方,當生命越早完結,痛楚靈魂將會越幸福。社會上的許多亡命之徒在犯罪時根本不害怕死亡,因為他們已將靈魂賣給魔鬼,靈魂完全屬於魔鬼的人是不害怕死亡的人。

另外,較早前曾經分析,人類的狹義靈魂無不爭分奪秒在相互撕殺,根據大自然的淘汰規律,邪惡的靈魂將逐漸被殘酷殺戮,但讀者無需以同情之心看待這些靈魂的滅亡,因為我們早讓他們死亡,他們將越快樂。

當魔鬼出現在地球上並可以生存長達1000年時,最痛苦的並不是人類,而是魔鬼本身,希望大家可以理解這句說話。

7、公義

我們知道追求正義就是為其它人創造更多的幸福,因此小至壹個乞丐(只要乞錢的時候不造成被乞錢人及其它人的痛楚,這時候將滿足了人類仁慈的幸福,但這種可能性微乎其微),大至壹國總統都可追求正義。與之相反,小至壹個面包屋老板(用過期面粉為人類制造面包)也可以制造邪惡。

但世事往往並非如此事非分明,例如中東的某些國家長期與西方的國家結怨,誰對誰錯很難分辨。壹般情況下,無論任何國家的種種族信仰、文化背景如何差異,必定是各自追求各自的幸福,又各自追求自己喜愛的正義,彼此之間互不相幹。但是沖突的發生永遠是壹方首先毫無緣故地造成了另外壹方的痛楚,因此大家才相持不下,所以首先令對方造成痛楚的壹方必定是首先犯錯的壹方。

但這未能代表被攻擊的壹方進行反攻就會代表正義,因為只要稍有差錯,就極有可能會在報復的過程中造成施行的邪惡多於施行的正義。可以預見,兩方到最後的結果必定會慢慢演化到雙方所施行的邪惡遠遠大於雙方施行的正義(假設雙方的每次還擊給對方制造的痛楚都大於對方應承受的痛楚),或者首先犯錯壹方的邪惡稍大於正義(多出的邪惡部分正好就是首先制造邪惡的那壹部分),而另外壹方則沒有正義與沒有邪惡可言(假設另壹方精確計算對方對自己的打擊,同時給予對方制造等量的痛楚以滿足自己壹方的報復快樂,同時防範了對方再犯,這種情況只發生在精確計算的前提下,並且要求給予對方被報復後必定不能再次還手)。

這有如兩個人打架,妳先打我壹拳,我還您等量的壹拳,當然我還您等量的壹拳為您制造了痛苦,但那只是對您犯錯的懲罰,因此我沒有邪惡,我只能是既不邪惡也不正義。但是打人的壹方至少犯錯了壹次,因此他所制造的最低程度上的邪惡必定是首先打對方壹拳的邪惡。如果相方都沒有克制,妳打我壹拳,但我打您兩拳,然後您再打我三拳,我再打您四拳,那麽雙方到最後的局面必定都是施行了巨大的邪惡(每多打壹拳就積累壹拳邪惡)。

當然被打的壹方或多或少都有點無辜,但亦只能無耐,因為世界就是這樣,不知別人什麽時候會打我壹拳,而我又不知在什麽時候無理打別人壹拳。

所以,遇到這樣的情況,對雙方最有利的解決方法是尋求壹個“公義”,希望對方會在“公義”的壓制之下不會犯下邪惡。什麽才算“公義”呢?

“公義”的解釋可以很簡單,例如我與您雙方約定如果您首先打我壹拳,那麽我將還您二拳。在這種情況下,由於被打的壹方擁有了多打壹拳的權利,因此當他打二拳的時候並沒有犯下邪惡,所以壹般情況下先打人的壹方都會被對方多打壹拳,因此減小了首先打人的機會。另外,雙方可以在“公義”中委托第三方作公證並讓第三方(或被侵犯的壹方與第三方聯合)懲罰首先犯錯的壹方。

參加“公義”協定的人,首先必須出於自願,不能由其他人強迫承諾。另外,如果壹方首先犯錯,那麽這壹方已犯下雙重的邪惡,例如您打我壹拳犯了壹個邪惡,與此同時,由於背棄信義(因為大家都承諾了不再攻打對方),因此將犯下另壹個邪惡,所以在公義下犯錯的人負出的代價將是巨大的。

很明顯,越合理、越強大的公義將越能減少社會的惡行。與此同時,作公證的第三方將越來越重要,最大的公義必定會發展到以“上帝”作為最終的公證人員。

人類思想越復雜,人數越多,要求的“公義”種類也會隨之增加。並且統領各“小公義”的大“公義”必須更高度、更有力,才有利於社會的穩定。例如國家就是壹個“公義”,這些“公義”之間的相互協定則可變成“大公義”,例如聯合國。如果世界想進壹步發展,則必須有更大的公義,例如聯合國和其它壹些國家組織再相互聯盟,才有助於全世界的更進壹步穩定發展,並減小了各個國家之間犯邪惡的機會。

毫無疑問,地球上最大的“公義”就是所有人都願意達成的共同協約,協約中既有獎賞又有懲罰。這最大的“公義”(亦可視為公願)就是“好人上天堂,壞人下地獄”,上帝就作為“公義”公證的第三方,他雖不能完全做到絕對的正義,但卻能做到絕對的公正。

對類似公義概念的探討,已有許多學者對此進行了分析。

中國墨子時期混亂的政治局面,使得許多人向往壹個中央集權的政權,哪怕是壹個專制獨裁亦好。墨子認為,壹國之內,只能有壹個義,若有別的義存在,則天下大亂,壹無所有。

英國思想家洛克認為,人類生活孤獨好鬥,需要壹個強而有力的領導。洛克認為,人的天性傾向使他能夠和同胞為了生存而制訂契約。契約最終就是道德法則。毫無疑問,需要壹個國家權威來保護這些法則(譬如私有財產的權利),任何不顧人民的自然傾向和道德法則權利的國家,便是倒行逆施,侵犯人權。例如,君王沒有普遍契約的同意而強行征稅剝奪公民財產,就是褻瀆人民自治的自然權利。在壹個公民社會中,國家與公民的理想關系是契約關系,即立憲go-vern-ment。

法國哲學家盧梭在《社會契約認》中試圖提出壹種理想社會,它既不是由某種特殊的利益驅動的(例如保護財產),也不忽視財產這種利益。根據盧梭的觀點:“問題是要找出壹種聯合的方式,以全體的共同力量來捍衛各保護每壹個參加聯合者的財產,而通過這種方式,每壹個人雖然與所有人相聯合,卻只是服從他自己,並且仍然與所有人壹樣自由。”在這樣做的時候,盧梭試圖調和自由與平等這壹現代政治巨大的矛盾。他爭論說有壹種客觀存在的善的利益興趣,它是客觀而絕對的。同時也是自我利益興趣的最客觀的表達。他把這種利益興趣稱為“公意”。

其實以上歷史學者都強調了同壹個概念,亦即“公義”。顯而易見,只有人類積極聯合、減小爭鬥,締結更高層次的“公義”,並自覺遵守“公義”限制,人才會有終極幸福的壹天。絕對的“公義”也代表了絕對的“公願”,按照較早前的分析,上帝可以滿足的願望也只能是“公願”。

公義是我們減少社會不公平對自身造成痛楚的最好事物。眾所周知,自願參加足球比賽的人必須自己承擔起輸球的責任,自願競選總統的人亦必須自行承擔失敗後的痛楚,只要全人類都達成合理的公義,並自覺按“公義”的規則辦事,那麽全人類的“不公平”就是“合理的公平”,同時全人類被迫以對方痛楚為快樂的感受才能真正轉化為正義的感受。

追尋“公義”,遵守“公義”,是人類學習“正義”的必經之路。

8、公義的唯壹性與可解除性

壹對夫妻就是壹個“公義”的兩個成員,婚姻法的約束與夫妻相方的協定就是這種“公義”的具體構成。

如果丈夫在外做了夫妻相方中協定不被對方接受的事情,那麽無論這事情相對於其它人是否正義,那麽丈夫必定已暗自違背“公義”壹次,因此這個人至少做了壹件邪惡的事情。

所有公義都是唯壹的,例如互聯網傳輸標準,壹個國家的憲法等等。但是所有公義都可相互協調組成更高級的公義,譬如兩個不同互聯網傳輸標準進行合並。

除此之外所有公義都可以解除,但解除的方法必須按照公義中所約定的方法進行。解除公義後的人可另立公義,但在原公義未解除前,在原公義中所限制其成員不可加入的其它公義,未解除原公義的任何人都不能私自立結這種公義。

所以說,三思而後言,言必諾、諾必行,行必正、正必義。絕對正義的人,只要違背壹個“公義”的承諾,他亦至少擁有壹點邪惡;絕對邪惡的人,只要他遵守任何壹個“公義”的承諾,他亦至少擁有壹點正義。

9、追求正義與公義是人類獲取永恒幸福的唯壹出路

所有生物都是追求幸福感覺、回避痛楚感受的生物,為了追求永恒的幸福,就註定渴望得到永生。

渴望永恒的恒福,必須要要尋找永恒的正義,別無選擇。

中國古代的墨子曾經說過:“夫愛人者,人必從而愛之;利人者,人必從而利之;惡人者,人必從而惡之,害人者,人必從而害之。”

但是眾人皆知,在現實上,您愛別人,別人未必會愛您;您為別人做好事,但別人亦可能會對您做好事。因此,墨子為回避回答這類問題,引入了鬼神作將罰,希望世人都嚴格按照他所言行事。

但無論鬼神是否存在,利天下必定是人類獲取永恒幸福的唯壹出路。因為人是希望生活在生物圈子裏的人,但同時永遠不能控制別人的思想,因此也不能防犯別人對您施行惡行。所以說,您要獲取永恒的幸福必定需要別人對您施予永恒的正義。

任何人都知道沒有任何方法可以確保別人對您施與永恒的正義,唯壹可能成功的方法只有您對所有人都施予永恒的正義,並期望別人為回報您而對您施予永恒的幸福。

換言之,任何人類,只要他們都達成“我對您好,您亦必須對我好”的“公義”,那麽“公義”內的所有人都能獲取巨大的幸福。同時,任何處於這個“公義”內的人能說服所有人都加入這個“公義”團體上,那麽全人類才能獲取巨大的幸福。

其實這個說服別人加入這個“公義”的過程,就是控制別人思想的過程。控制別人的思想的最好方法,無疑是用您正義所為、所言與所想去盡力感染身邊的每壹個人。

如果您是壹個邪惡的人,並在地球正常環境擁有了無限的壽命,但您也必須期望地球、太陽永遠不爆炸,您才能獲得永恒的壽命。換言之,您必須利天下(包括地球、太陽、宇宙),並與地球、太陽、宇宙處於同壹個“公義”內,那麽您才能獲得永恒的壽命。

所以說,追求正義與公義是人類獲取永恒幸福的唯壹出路。

假如您問我天堂裏的人都是什麽人,我會毫不猶豫地回答您:“都是在同壹‘公義’之內並追求絕對正義的人。”

10、脫離自我

我時常聽到壹些抱怨,覺得十分無奈。

有人說:“這個世界邪惡的人應該全部死亡。”

同時有人說:“這個世界上愚蠢的人也應該全部死亡。”

亦有人說:“這個世界正義的人應該獲得永恒的壽命而富裕,邪惡的人應只有短暫的壽命及貧窮。”

若然有人類用類似的口吻向上帝傾訴,上帝將壹臉茫然。因為上帝都知道,相對於他而言,地球上所有人類都是邪惡、愚蠢的人,僅是誰更邪惡及愚蠢罷了。假若上帝按照這些人所言辦事,那麽全人類(包括抱怨別人的人)都應該全部死亡。

所以說,只有脫離自己的自私與偏見看待世界萬物,才能進壹步洞悉世間萬物的因果關系。

但願每個人都能脫離自我、審慎言行。

11、無比幸運的人類

我們十分幸運,因為每個人都。他擁有獨壹無二的意識。

我們是幸運的人,因為每個人都有行使正義與邪惡的權利。

我們是得到無償饋贈的人,因為我們的所有幸福無不建立在古人所承受痛楚的基礎之上。

我們是上帝偏愛的人,因為我們比歷史上更多人知道生死的秘密。

人類從簡單的有機生物開始進化**,經歷了數十億年,無數劣質的基因與思想被淘汰,現在我們有幸站在地球上,其實我們的身軀是由無數億副屍骸堆積而成,試問我們曾否感謝過他們。

僅在700萬年前,人類的基因與黑猩猩的基因混合在壹起,試問我們曾否幸嘆自己不是黑猩猩而是幸運的類。

歷史表明,早期的化學與煉金術、天文學與占星學、把賤金屬變為貴金屬的努力嘗試與現今的科學精神無異,但卻有無數人失敗了,有些人的努力甚至成為現代人的笑柄。但是往往是這些人的失敗慘痛經歷為別人創造了巨大的借鑒作用。我們理應感謝他們的努力。

少些埋怨,多些感謝吧,宇宙是我們的父親,請不要再將更多不負責任的罪名推卸到天父身上!
附件: 您需要登錄才可以下載或查看附件。沒有帳號?加入台論集團

返回列表